辛店

辛店

辛店,即臨淄。民間多稱為辛店,而官方稱為臨淄。現為臨淄區所轄同名街道。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沼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辛店
  • 別名:臨淄
  • 行政區類別:淄博市
  • 電話區號:0533
  • 郵政區碼:255400
  • 面積:668平方公里
  • 人口:60萬
  • 著名景點:馬蓮台、太公湖等
  • 車牌代碼:魯C
地理位置,發展歷程,公元前,公元後,近現代,昌平辛店,位置,公交,

地理位置

臨淄區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經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緯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氣溫12.2℃。區內溫度變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陸性氣候的特徵。
辛店
臨淄區土地面積總面積668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辦事處),469個行政村(居委會)。全國特大型企業----齊魯石化公司坐落於臨淄區境內。

發展歷程

臨淄區歷史悠久,曾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是燦爛輝煌的中國齊文化的發祥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臨淄區加大齊文化開發力度,依託這些文物古蹟建設了大量旅遊景點。
經權威專家證實,世界足球起源於山東淄博臨淄。這一信息表明,如今風靡全球的“第一運動”足球,早在2300多年前就已誕生並流行於中國臨淄,成為當時人們喜好的體育項目。

公元前

臨淄歷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裡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裡。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裡。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裡。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邑為安平,改棘邑為畫。歷經8代君主,治齊達160餘年,史稱田齊。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陷齊70餘城,唯莒、即墨兩城未下,臨淄歸燕屬5年。公元前279年,田單復齊,立襄王法章,返都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縣制,始置臨淄縣。屬齊郡,治臨淄。秦楚爭戰之際,田氏宗人儋、假、市、都、榮、廣、橫7人相繼統治臨淄。
楚漢交兵,韓信破齊,斬田廣,踞臨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西漢沿用秦制,仍置臨淄縣。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再建諸侯王國,封子肥為齊王,衍嗣歷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厲王等,先後皆治臨淄。

公元後

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漢建國,以境內多齊王陵墓,改稱齊陵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滅王莽,復稱臨淄,再為漢齊國都。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隸於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
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於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廣縣(今青州市地 )併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23年,後趙破青州,臨淄併入後趙;公元356年,前燕克廣固,臨淄歸前燕;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公元394年,後秦代前秦;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廣固城。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宋武帝克青州,占齊地,設青州郡和廣川郡,臨淄縣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北齊。公元420年(劉宋時),臨淄縣南境析立廣川縣,屬廣川郡;北境析立重合縣,屬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陽縣,屬高陽郡。上述三郡皆屬冀州統轄。其間,臨淄縣徙治東陽城(今青州市北關),青州刺史同治於此,而臨淄故城仍為郡治。公元556年(南齊天保七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唯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撤高陽縣,復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溡水縣,二縣均屬青州。公元605年,溡水縣併入臨淄縣,縣治所移於高陽廢城,屬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溡水、安平二縣,屬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溡水俱廢,臨淄遂為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制。
北宋時,臨淄縣屬青州,金時屬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臨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臨淄縣併入益都縣。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復置臨淄縣,仍屬益都路。元末,臨淄故城圮廢,達魯花赤李仲明於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後,臨淄縣署皆設於新城。
明清兩代,臨淄縣均屬青州府。

近現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存縣、道,臨淄縣隸屬膠東道。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廢道制,隸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縣政府撤離。臨淄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清河行政區。
1938年10月,建立長(山)、桓(台)、臨(淄)、益(都)四邊縣,原臨淄縣西部村莊劃歸該縣。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原臨淄縣二區及三區的淄河以東各村劃歸該縣。同時將廣饒縣三區劃歸臨淄縣管轄。1940年4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其所轄的臨淄地區復歸臨淄縣。1942年,益壽臨廣四邊縣第二次建立,臨淄二區及三區的淄河東各村又歸四邊縣。同時將二區劃為東二區和西二區。同年7月,將博興縣五區劃歸臨淄縣。1945年8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所屬臨淄地區重歸臨淄縣。原廣饒縣三區、博興縣五區仍歸原屬。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區與冀魯邊區合併,稱渤海行政區。當時臨淄屬渤海行政區五專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三專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清河專區。

昌平辛店

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辛店村,昌平區縣城西約6公里,東接水屯市場,南接神牛環島,北接南口。

公交

共三輛公車,村南為昌13路和559路公車,村北為昌68路公車且直達居庸關長城。其中559路是於2013年5月新開路線。
辛店村位於昌平衛星城西南,馬池口鎮中部,座落在燕山腳下,屬燕山余脈,東距昌平衛星城6公里,北距軍事重鎮南口4公里,村南水南路、鐵路貫穿於我村範圍,辛店村交通極為便利。
辛店村交通便利有其悠久的歷史。村南有廟宇名為南庵廟,廟門朝北開,門前有一口古井,古井旁邊有一古槐,老輩人相傳這棵古槐為唐槐(唐代所植)解放初期此樹還在當時樹身直徑一米有餘,樹冠茂盛,但樹身中部已空,此樹早已不在。我國人口居住地歷史上均有在門前廟後栽樹的習慣,過去常有千年松,萬年柏,不敢和老槐擺一擺的口頭禪,說明槐樹的壽命之長,與人們的居住有密切的關聯,辛店村有老古槐的存在歷史,說明辛店村在很久之前就有人們居住,並形成了村落。
話轉回頭,1999年辛店村在開採砂石的過程中挖掘出古代古碑一座,此碑高達一米有餘,上面刻有碑文,碑文字型清晰、蒼勁有力,十分精緻,考古價值高,通過碑文了解是一座石橋一端聳立的石碑,此碑為元代石碑,碑文記載了當初此地為古代驛站。從而證明架橋立碑是古代行人為交通所設立標識,是當初皇帝命人所建,即為驛站。證實了此地有人群居住,並有簡陋服務設施、住店、開鋪子等等。民間傳說元末明初曾有一次大規模移民行動,明世祖朱棣建都北京後,為了鞏固勢力擴充實力增加人口,由山西往北京大批移民,據此,我辛店村先祖籍可能為山西人(但沒有資料記載),既然有驛站、有店鋪、時間長了慢慢演變,可能就叫辛店了。
還有據史料記載(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改中都路為大都路。昌平縣屬大都路。元皇慶二年(1313年)縣治所遷至辛店(馬池口鎮辛店村),至正間(1341年到1368年)遷回白浮圖城(今昌平鎮舊縣村),辛店村作為昌平縣治,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瞬間,時間太短,不足20年,所以所留遺蹟不多,但這足以說明辛店村在昌平的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同時辛店村又作為古代驛站說明了辛店村的歷史悠久,交通發達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辛店村人們在用自己的勤勞的雙手繼續書寫著這塊古老土地上的文明史,在創建著一個美麗富饒的村落,創建著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