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始末

辛亥革命始末

《辛亥革命始末》 是紅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ISBN是9787505120051

基本介紹

  • 書名:辛亥革命始末
  • 作者:張程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9-1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版 次:1
頁 數:248
字 數:236000
印刷時間:2011-9-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5120051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辛亥革命始末》以辛亥革命為核心事件,講述從1908年到1912年間的中國歷史和社會變遷。本書從宣統皇帝登基開始,結束於南京臨時政府北遷。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在紀念辛亥革命八周年的《八年今日》一文中感慨道,“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國,竟變成亡國士大夫之天下也”。儘管“革命軍起矣,民國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業,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達到也”。
1954年9月,毛澤東在《關於辛亥革命的評價》一文中指出,“孫中山及其一派人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還有過改良派。對改良派也應該估計有進步的一面。戊成變法在當時受壓迫,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有進步性,它受到頑固派的仇恨。孫中山比改良派又更進一大步,他公開號召實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和臨時革命政府,並制定了一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以後,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

作者簡介

張程,浙江臨海人,現居北京。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學士、外交學碩士。現為職業編輯、業餘作者。近來,其寫作偏重於中國近代史,從政治運作角度觀察中國社會,從社會變遷角度考察巨觀歷史,出版有《泛權力》、《辛亥革命始末》。此外,張程還出版有《中國臉譜:我們時代的集體記憶》,並翻譯出版了《中國人本色》、《多面中國人》等西方觀察近代中國的作品。在《光明日報》、《園際先驅導報》、《經濟參考報》、《科學時報》、《百家講壇》《中華遺產》等報刊發表評論,散文多篇。

目錄

宣統王朝:舊帝制的末日和新變革的背景
攝政王一語成讖:快完了
“隆裕一載灃體制
不願面對的現實
袁世凱“病退
新政是清朝最後的機會
走向共和:中國變革的新力量、新選擇
洋人不是好東西
沒有根的反叛者們
體制內外的變革路徑
要革命,還是要改良
君主立憲的誘惑
現在不革命,就沒有命了!
鐵血年華:革命志士的努力與犧牲
熱血青年汪精衛
革命者的鐵骨柔情
黃花崗
盼來的竟然是皇族內閣
槍聲在四川響起
十月圍城:1911年10月10日前後發生了什麼?
倉促的首義
第一槍
光復武漢
泥菩薩黎元洪
地動山搖:各省獨立與清廷政治劇變
第一波獨立浪潮
東南易幟
南國烽煙
金陵王氣黯然收
袁世凱復出
民國肇建:革命黨站穩腳跟,成立南京臨時政府
武漢三鎮保衛戰
孫先生來了!
臨時政府的困境
山雨欲來:一個新時代的踉蹌起步
南北議和
最後的刺客
小皇帝退位,大總統易人
拿什麼約束袁世凱?
辛亥革命前後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感謝大家閱讀本書。
本書以辛亥革命為核心事件,講述從1908年到1912年間的中國歷史和社會變遷。更準確的說,本書開始於宣統皇帝登基,結束於南京臨時政府北遷。這段時間是中國社會劇烈動盪,人物和事件錯綜複雜的時期。這段歷史很嚴肅,描述它的難度很大,我只能憑藉掌握的有限資料,抓住其中的主要事件,基本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其中穿插重要人物的介紹,點綴有趣的歷史細節。希望向讀者們呈現一個偉大歷史事件的波瀾壯闊的身影。
如今,書稿殺青了,我的心情卻沒有輕鬆下來,走不出有關辛亥革命成敗與是非的爭論。從表面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君主專制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愚昧、保守、專制、貧弱等名詞並沒有從中國社會消失。辛亥革命後,有人沉痛地指出:“吾人於共和國體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參加了武昌首義的蔡濟民回顧革命則說:“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革命只是掃蕩了中國社會表面的塵埃,消滅了那些張狂阻礙革命的人物,並沒有對中國社會進行猶如手術般的深入變革。其中的原因,我現在相信是中國社會歷史悠久,弊病積重難返。中國的問題不是一場革命能夠徹底解決的。1943年2月,在成都旅行的費正清寫道:“簡直無法相信,在這片土地上竟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而統治他們的階層竟是那么少的一小撮。農民和鄉紳都是舊中國的產物,新中國只不過是薄薄的一層,由極少數維持著現代社會運轉的人組成。”辛亥革命只是中國近代變革過程的一個點,既不是開始,也遠不是結束。
本書的重要的參考文獻作者朱宗震老師這么評價辛亥革命的成敗:“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僅僅是在少數人中,在理論上開了個頭。我們的先人從不同的視角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不應該去侮辱他們的努力和成就,但也要看到前進的腳步是艱難的,不要總是指望一步登天。誇大或抹殺辛亥革命的效果,都無助於我們今天的努力。”朱老師對歷史研究的定位,我也很贊同。他認為歷史學家不要去構想一個理想的社會發展步驟,也不要去設立一個標準的參照系統,更不要去從事簡單的理論推理,而只需要實實在在地考察運動的軌跡。抱著這么一個態度,我在書稿中儘量照顧到革命雙方的言行和思想,多陳述而少評論。我始終認為,掃除層層塵埃,儘可能還原歷史原貌,本身就是一件意義重大、難度巨大的研究。
在寫作過程中,最感動我的是那些辛亥革命的先烈們。這是一場年輕人的革命。在現代人看來,他們是祖輩甚至是曾祖輩的人,但當年參加革命時,他們年輕得令人驚奇。那些縱橫疆場、捨身取義的先烈們的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主持武昌起義的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領導層的年齡也在30歲左右。在那個冰冷昏暗的北京夜晚和良弼同歸於盡的彭家珍烈士,犧牲時才24歲;而參加廣州起義名揚黃花崗的許多烈士,還剛剛成年。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在((通電紀念殉難烈士文》稱:“民國統一,共和告成,中外人心,同深歡忭。此實為吾全國殉難諸先烈及戰亡諸將士鐵血之功。”不管後人對這場革命的功過是非如何認定,對那些年輕的生命,我們應該抱有一致的敬仰和緬懷。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公開出版物,基本已在《參考文獻》中註明。我要感謝有關辛亥革命研究的所有前輩和同行們。有關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實,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的記憶。這些史實在文中不另行註明出處。東方資治公司的領導和編輯對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傾注了很多心血,尤其要感謝編輯張雁春和閻靜對寫作的支持。我還要感謝所有為本書的編輯、出版和發行付出心血與汗水的同行們。謝謝大家。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唐琳娜。她為本書的寫作傾注了許多心血,貢獻了不少真知灼見,並是本書的第一讀者。本書的架構提綱寫於我從廣州飛往海南的飛機上,唐琳娜當時就坐在我身邊。謝謝她對我一貫的支持和寬容。
謝謝你們所有人!
張程
2010年8月寫於朝陽水南莊
2011年1月改於北京捷運一號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