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陝北(石魯國畫作品)

轉戰陝北(石魯國畫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轉戰陝北》是1959年石魯創作的一幅中國畫,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畫是一幅以大景山水為主的革命歷史畫。它以磅礴的氣勢,以崇山峻岭的雄偉氣魄為烘托,將毛主席置於巍峨的群山之中。山石的章法、皴法、色彩均圍繞實現主題而推陳出新。人物雖小,但形神兼備,十分突出,真實地再現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指揮若定的泰然氣派和偉人的風采,熱情地讚頌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豐功偉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戰陝北
  • 創作時間:1959年
  • 作者:石魯
  • 規格:縱233厘米,橫216厘米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中國畫
  • 現收藏地:中國國家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思,構圖,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轉戰陝北
該畫刻畫毛澤東在20世紀40年代轉戰陝北時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初升的太陽染紅了整個群山,象徵著共產黨人在陝北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力挽狂瀾的氣魄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該畫是把領袖置身於雄渾壯觀的高山之巔,而且是一個很簡略的側影,迎風佇立,面對壯美的黃土高原眺望凝思,在整幅畫面上領袖人物僅僅點景而已。作者用雄渾厚朴的黃土高原來襯托領袖和共產黨人寬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派。

創作背景

《轉戰陝北》創作於1959年,是石魯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創作的。

藝術鑑賞

構思

此畫構思非常獨特,且意境深遠,石魯用傳統山水畫的形式表現了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令人耳目一新。石魯在這幅畫中採用了間接描繪的方式,核心的表述還是敘事性的,但畫面的主體構成卻是山水。他通過描繪西北的壯闊山水,塑造了一一個大氣磅礴的空間,把觀者帶到了一一個具體的歷史情景之中,喚起了觀者的聯想。在石魯的畫面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畫家用間接的方式暗示出一個宏大的歷史場面。

構圖

這幅畫在空間處理上融合了高遠和深遠兩種方法,通過獨特的構成方式,塑造了毛主席的革命胸懷和英雄氣概。畫面的近景是高遠法,山體巍峨雄壯,用了紀念碑式的構圖方法,再加上筆墨十分厚重,給人以素高偉大的感受,很好地襯托出了毛主席雄才遠略、氣吞山河的偉人形象。近景山體上豎直的墨線壓住厚重的色調,顯示出直衝雲霄的勢頭,而這種勢頭又被長短不一的橫線多層次地截斷,遏制了上沖的感覺。 在山體中就積聚了一股沉厚的待發之力, 而位於中心位置的毛主席側立像則是條未被截斷的豎線,所有蓄積于山體中的上衝力在這裡得到了爆發,人物所占空間雖小,卻有天地人、統領山河之氣魄。人物設定扁向畫面的右側,又面向畫外,這樣就將畫面之勢引向畫外,沖向更廣闊的天地,形成畫面宏大的精神氣度。遠景以深遠法構圖,由濃而淡、再濃再淡的墨色,使畫面向遠處無止境地延伸,創造出遼闊的意境。這樣高遠和深遠的結合,在橫與縱的空間中,以有限的畫面表現了無限的意境,使這幅作品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風神氣度。石魯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創造性,把這一原本壯闊的自然形式轉換為藝術形式,使《轉戰陝北》意境開闊、氣勢逼人。

歷史傳承

之前收藏於中國革命博物館,後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6年1月13日下午,該畫在國家博物館“領袖·人民——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2019年8月,該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石魯(1919年—1982年),原名馮亞珩,四川省仁壽縣人。與趙望雲、何海霞一起被譽為“長安三傑”。是20世紀中國書畫領域的革新家。在上世己五六十年代掀起的大力改造中國畫浪潮的背景下,石魯以其超邁古今的大膽探索而彪炳於世。他以特立獨行的藝術語言,表達了一個革命者在“宏大歷史敘事”中的文化情懷,成為“長安畫派”極具影響力的畫家。以敘事、抒情、象徵手法相結合創作的巨幅歷史畫《轉戰陝北》就是他藝術上取得突破的代表性作品。1934年入成都東方美專研習中國畫。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赴延安入陝北公學,開始以畫筆宣傳革命。因仰慕石濤和魯迅,易名石魯。曾任西北美協副主席,西北畫報社社長,中國美協第一屆理事,中國美協第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美協陝西分會主席,中國書協陝西分會主席。主要作品有《家家都在花叢中》、《轉戰陝北》、《南泥灣途中》、《寒鴉圖》、《高原行》、《早春》、《激流》、《李世南》、《田間小景》、《收工》、《林山重重》等。
轉戰陝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