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別業圖

輞川別業圖

文徵明將王維《輞川詩》詩作中人文景觀,通過圖繪性的畫作藝術再現,巧妙地將自己在園林山水方面的造詣和對江南山水的體悟融入筆端,為我們營造出了他心中那高華而閒遠的江南式“輞川意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輞川別業圖
  • 類別:繪畫
  • 作者:文徵明
  • 規格:畫心:30×905cm 跋文:30×20cm
基本信息,畫作介紹,作品賞析,相關資料,畫家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輞川別業圖》
【類別】繪畫
【材質】設色紙本 手卷
【作者】文徵明
【規格】畫心:30×905cm 跋文:30×20cm
【款識】
1. 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古城非疇昔,今人自來往。
2. 華子岡。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稀。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3. 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茆結為宇。不知棟里雲,去作人間雨。迢迢文杏館,躋攀日已屢。南嶺與北湖,前看與回顧。
4. 片竹嶺。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暗入高山路,樵人不可知。明流行且直,綠筱密復深。一徑通山路,行歌望舊岑。
5.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日少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松林事,但有麏麚跡。
6. 木蘭紫。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采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7. 茱萸沜。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並。山中儻留客,置此茱萸杯。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雲日雖回照。森沈猶自安。
8. 宮槐佰。石涇 宮槐,幽陰多綠苔。膺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門前宮槐陌,堤向欹湖道。秋來山雨多,落葉無人掃。
9. 臨湖亭。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當軒彌滉漾,孤月正徘徊。谷口猨聲發,風傳入石來。
10. 南垞。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孤舟信風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11. 欹湖。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看,山青卷白雲。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
12. 柳浪。分行接綺柎,倒影入清漪。不學御溝上,春風傷別離。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結陰既得地,何謝陶家時。
13. 欒家瀨。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瀨聲喧極浦,沿涉向南津。泛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
14. 金屑泉。日飲金屑泉,少當年余歲。翠鳳翔文綺,羽節朝玉帝。瀠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華,獨往事朝汲。
15. 白石灘。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跂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日下川上寒,浮雲澹凝碧。
16. 北垞。北垞湖水北,雜柎映朱闌。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南上北垞下,結宇臨欹湖。每欲來樵去,扁舟出菰蒲。
17. 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來過竹里館,日與道相親。出入惟山鳥,幽深無世人。
18. 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綠堤春草合,王孫自留翫。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
19. 漆園。古人非 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枝柎。好閒蚤成性,果此諧宿諾。今日漆園游,還同莊叟樂。
20. 椒園。枉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雲中君。丹刺骨人衣,芳香留過客。幸堪調鼎用,願君垂來搞。
嘉靖甲寅春二月既望,征明摹王摩詰輞川別業圖並錄其題。
【鈐印】玉蘭堂(朱) 文徵明印(白)
【題跋】 輞川別業圖卷原作予未得觀。甲申初夏毛志訒君以斯卷相示,覺前後十數景物各具異趣,可分讀亦可合讀。而用筆敷色尤貫串如一氣呵成,可寶愛也。拜觀之餘用志敬仰。楊清磬識。鈐印: 楊氏(朱)
【鑑藏印】朱炳顯印(朱) 古堇毛氏珎藏(白) 赤訒鑑定(朱)
【創作年代】1554年創作

畫作介紹

文徵明《輞川別業圖》,為長卷淺設色山水。畫面起於孟城坳、終於椒園,凡20景皆全。每一景上行草書摩詰絕句並裴迪所和,卷末由自題名款:“嘉靖甲寅春二月既望,征明摹王摩詰輞川別業圖並錄其題”,並鈐“玉蘭堂(朱)、文徵明印(白)”,公元1554年(嘉靖甲寅即嘉靖33年),時年文徵明85歲。此時的文徵明,無論是在道德文章,還是在筆墨藝術上都已經臻如化境。此卷的畫面風格,顯然反映了以他為代表的成熟吳派山水的特色。

作品賞析

該卷在構圖上,充分發揮手卷這種形制的特長,各個景致之間,起承轉合,天衣無縫。一卷之中,平遠、高遠、深遠、闊遠並俱,四時寒暑之候,朝暮陰晴之象,皆參造化之微。運筆工細,竹樹之體態,柔婉別致;山巒之體勢,開合有度,皴筆則綿密含蓄,枯中帶潤,精中有朴;設色溫婉透氣,色不礙墨,相得益彰。正如王世貞所說:“一覽輞川圖,覺便如上下華子岡、斤竹嶺,騁於宮槐陌、泛南北垞、欹湖、柳浪,徙倚木蘭柴、茱萸沜,即文杏館而休焉。酌金屑之泉,與裴廸秀才對語,不知我之為摩詰,摩詰之為我與?”

相關資料

輞川別業,本是王維隱退之所。據《舊唐書》本傳記載:王維“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州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王維又在輞川山莊的清源寺牆壁上繪製《輞川圖》,唐張彥遠評之曰:“筆力雄壯”;朱景玄評之曰:“山谷鬱郁盤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宋代以前,大抵“輞川圖”已經成為一種經典圖式,郭若虛就稱自己曾親見過出於南唐內府的“王摩詰輞川樣”。宋代以後,輞川圖在文人的題跋詩詠頻頻出現,並產生了不同的臨摹本系統。例如,黃庭堅說“王摩詰自作《輞川圖》,筆墨可謂造微入妙,然世有兩本,一本用矮紙,一本用高紙。意皆出摩詰不疑,臨摹得人,尤可見其得意於林泉之仿佛。”米芾說:“王維畫《小輞川》摹本,筆細,在長安李氏。人物好,此定是真。若比世俗所謂王維全不類。或傳宜興楊氏本上摹得。”李公麟還曾經在《輞川圖》的啟發下創作了《龍眠山莊圖》,蘇子由為題絕句以詠之。明代,據傳出自郭忠恕摹本輞川圖影響猶大,甚至出現了1617年以之為母本的石刻本。《輞川圖》的蹤影,也在以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圈子中浮現,例如王世貞就曾提到,文徵明曾為仇英臨自郭忠恕摹本輞川圖,書寫摩詰二十絕句於上。我們看到,隨著宋代蘇東坡以後,王維在文人畫譜系中地位的的確立和加強,《輞川圖》幾乎成為王維的一個符號,本文所討論文徵明《輞川別業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畫家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號衡山,江蘇長洲(蘇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列,合稱“吳門四傑”。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晚年與老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門派領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