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勢力

軟實力( S OFT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體設施等,而文化、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

基本介紹

20 世紀 90 年代初,哈 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 Soft Power )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套用的潮流。按照他的觀點,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這一 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正如約瑟夫·奈所言,“ 硬實力和軟實力 同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圍繞“軟實力”的一系列研究, 明示人們以一種新型、全面和平衡的發展路徑 ,在提升各級主體綜合實力問題上啟迪著人們的新思維。
在分析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實力較易理解,而軟實力就複雜一些。約瑟夫·奈把軟實力概括為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種同化式的實力--一個國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導向的能力。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係的看法。 “軟實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內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四是處理國家間關係時的親和力。五是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對國際規範、國際標準和國際機制的導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國際輿論對一國國際形象的讚賞和認可程度。
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便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積極回響,世界各國紛紛研究並認真謀劃提升自己的“軟實力”。
美國學者克萊因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國力方程”,把“戰略目標”與“國民意志”作為衡量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戰略目標”還是“國民意志”,都是極其複雜的無形因素,也可稱為軟實力,難以用靜態標準來衡量。另一位美國學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質性、社會綜合程度、政治穩定性、國民士氣都視為軟力量。英國著名學者羅伯特·庫伯則認為,合法性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綜上所述,硬實力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軟實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軟要素。兩者既緊密聯繫,又互相區別。它們不是簡單的加減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和協調。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物化,而軟實力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在當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網路時代的大潮下,硬實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軟實力則具有超強的擴張性和傳導性,超越時空,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當前的國際關係中,綜合國力的競爭和博弈將決定一個國家在未來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於軟實力在國際關係中的影響日增,世界主要大國在注重硬體的建設之時,也十分重視增強自身的軟實力。各種軟實力間既相互競爭較量,又相互誘導吸引、融合。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藉其強勢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權等價值觀,這就是以硬實力為依託擴張軟實力的例子。早在170年前,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質力量進行壓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國則靠精神力量進行壓制,連人們的意志它都想征服。2003年是美國硬實力展示最充分的一年。布希政府在新保守派的主導下,企圖依靠超強的硬實力,通過“先發制人”等強力手段,重塑世界秩序,卻使美國的軟實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侵蝕,甚至連美國的傳統盟友都覺得美國“越來越陌生”。這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美國的開國元勛漢密爾頓所說的,美利堅人“占優勢的激情是雄心和私慾”
拓展:
在國家層面上,約瑟夫·奈的說法——所謂 “軟實力”,就是“一國通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是準確和完備的,它實際上也契合我們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模式:為謀求影響力而訴諸情(吸引力)與理(說服力),以“合情合理”為處事原則。至於國家軟實力的來源,我們認為 ,一國的文化、國內政治價值觀與作為其貫徹與體現的政策和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國民素質和形象,是軟實力的主要資源基礎。
在區域層面上, 軟實力是指一個地區通過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動員和發揮心智 能量的作用來達到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目標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要依靠對內激勵民眾的士氣,整合民眾的力量,發揮民眾的聰明才智,對外 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包括工業技術和管理、組織技術),以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目的的能力。現代經濟學分析證明,這種能力 以區域文 化、人才素質、公共服務和區域形象為基礎。其中的區域文化,既包括具有區域特色的、靜態的文化,也包括區域的文化生產力。需要說明的 是,政治地位——如首都、省會城市等具有政治地位上的優勢——雖然是一種無形而重要的資源,而且也是區域吸引力的來源之一,但是它一 般並非區域本身爭取、建設的結果,而更接近於資源稟賦一類,而資源稟賦主要是作為區域硬實力發揮作用的。
而在企業層面上, 軟實力是指企業以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對外占領利益相關方 的心靈,對內依靠運用員工心智慧型量以達到企業目標的能力。在企業內部, 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組織模式、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其軟實力 資源,而在企業外部,品牌和服務、社會責任和企業知名度三個方面則是其軟實力的資源基礎。
企業軟實力與區域軟實力概念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便是軟實力的 本質——源自心靈,訴諸心靈所產生的影響力。歸根結底,軟實力的核心是人——人的價值觀與聰明才智——和制度(廣義的,包括作為非正 式制度的文化的制度)。
軟實力是一個難以衡量的變數。然而,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可衡量性同樣也一直 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但是數量化的 GDP 已經在國際社會發揮重要作用幾十年。各界人士也確信,軟實力存在高低之分。因此,軟實力同樣 也可以在一定的精確與可靠程度上進行測算。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以權威的文獻資料為基礎,針對各層次的軟實力分別研製出一套評測體系 ,作為指導各級主體提升自身軟實力的參考與指導。
■“軟實力”的範疇很廣,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
■中國的文化感召力比日本和前蘇聯都強。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中國的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中國人”的認同是自然形成的
■中國在今後對“軟實力”的需求肯定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複雜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指出:“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體設施等,而文化、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