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文藝創作

軍隊文藝創作

軍隊文藝創作指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文藝創作。解放軍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以反映中國人民革命武裝鬥爭生活和軍隊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隊文藝創作
  • 外文名: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Army
  • 屬性:軍隊藝術創作
  • 所屬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
創作特點,創作歷程,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後,

創作特點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文藝創作,在長期的革命鬥爭環境中,形成了密切結合部隊的任務和思想情況,為宣傳教育廣大指戰員,鼓舞士氣,鞏固和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的鮮明特點。它強調以軍事題材為主,以現實題材為主,以歌頌光明為主,著重塑造革命軍人的形象,特別是英雄形象。它把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作為基本的創作方法,要求創作出既洋溢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又能夠多方面滿足官兵思想教育和審美享受的作品。

創作歷程

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根據古田會議決議確立的建軍原則,結合當時的任務,加強了部隊文藝創作,主要形式有戲劇、詩詞、歌謠和美術等。這些創作繼承和發展了“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革命傳統。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軍事戰線和文藝戰線進一步結合,大批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參加人民軍隊,對部隊文藝創作的發展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槍桿詩、快板詩成為各部隊戰士中普遍流行的文藝創作形式。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部隊文藝創作在新秧歌和戲劇創作上獲得突破性發展,一批戰地通訊奠定了軍事報告文學的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文藝創作,除在戲劇、詩歌等方面仍繁盛不衰外,一向薄弱的小說創作也如異軍突起,出現了《呂梁英雄傳》、《火光在前》等優秀作品。解放戰爭後期,大批文學工作者還用即編即演等形式,在火線從事戰地採訪、創作和鼓動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文藝創作隨著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加強,隨著創作力量的日趨充實和穩定,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創作出大批反映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時期部隊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話劇 《萬水千山》、《霓虹燈下的哨兵》,長篇小說 《保衛延安》、《紅日》,電影 《紅色娘子軍》、《董存瑞》以及許多詩歌等,曾在全國人民中間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有的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創辦了以發表軍事題材作品為主的月刊《解放軍文藝》、《解放軍歌曲》,並編輯出版解放軍文藝叢書。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部隊文藝創作繼續清除林彪委託江青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的惡劣影響,端正了創作思想。1981年又創辦大型文學期刊《崑崙》、電影文學期刊《八一電影》,擴大了部隊文藝創作園地。1982年4月,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軍事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中共中央轉發了這次會議情況的報告,並批准中國作家協會成立軍事題材文學委員會。
1983年8月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召開的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授獎大會上,有43部作品獲獎。其中有長篇小說《東方》,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短篇小說 《西線軼事》,詩集 《在燃燒的戰場》,以及話劇、電影、報告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曲藝等作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文藝創作已成為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