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民體育思想

軍國民體育思想,是指人們對軍國民體育的理解、認識和提倡。軍國民體育思想從屬於軍國主義教育形式,服務並服從於國家或戰爭的需要, 目的在於培養具有軍事技能的社會公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國民體育思想
產生的背景,歷史影響,

產生的背景

軍國民體育在我國的最早發生,可追溯到晚清時期蔡鍔等一批留日學生的首倡。如1902年蔡鍔曾以奮翮生的筆名在《軍國民篇》中提出:“軍人之知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質,不獨限之從者。”認為“凡全國國民,皆亦具有之。”留日學生蔣百里也在《軍國民之教育》的文章中主張,要擴充軍人教育於學校和社會。
中華民國成立後,以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為代表,向社會正式提出了有關“軍國民教育”的問題。指出“當民國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盡此任務,不外乎五種主義。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是也。”認為“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軍國民主義”就是“體育。”所以蔡元培說:學校“兵式體操,軍國民主義也;普通體操,則兼美育與軍國民主義二者。”
曾任民國教育次長和總長的范源濂也同樣主張培養學生和國民的尚武精神,積極推行軍國民教育。認為作為我國的學校教育,“擇其要者言之,曰:明世界之大勢,示科學之重要,振尚武之精神,闡愛國之真義是也。”指出“誠以充實國力之最良制度,莫如全國皆兵。”認為只有推進軍國民體育,才能努力營造出“思夫不武者,不足以為國民;不武者,不足以為男子”的整個社會氛圍,使“尚武之念,自油然而生矣。”

歷史影響

由此在民國早期,普遍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實行軍事編制,開設以兵式體操為主的體育課程,以實現軍國民教育的目標。軍國民體育思想的發生和發展,在中國近代有著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