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興國老營盤

《車過興國老營盤》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陳毅所作的一首詩。1934年,繼相接四次的圍剿失敗後,國民黨又組織號稱百萬大軍發動第五次圍剿。1934年8月,陳毅在此負重傷。作此詩。這是一首再臨故地,回憶戰鬥生涯,痛悼犧牲戰友的懷舊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車過興國老營盤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陳毅
作品正文,原文注釋,作品鑑賞,創作背景,

作品正文

車過興國老營盤
大戰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
荒台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

原文注釋

[1]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了100萬人的兵力,對我中央根據地以及臨近的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第五次大“圍剿”,企圖尋找紅軍主力決戰,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在黨內,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致使第五次反“圍剿”遭到慘重失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損失了90%。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江西省興國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紅軍江西軍區司令部所在地,陳毅同志在此戰鬥多年。1934年8月,陳毅親自指揮紅三軍團第六師在老營盤進行了一場血戰.用鐵拳痛擊了敵人.陳毅左這場戰鬥申身角重傷.營到當地居民的悉心照護,陳毅對此念念不忘。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10月,陳毅由贛粵邊游擊區去南昌,路經興國。在經過老營盤時,他想起當年的戰友浴血奮戰、慷慨捐軀,不由得思緒萬千,遂成此詩。老營盤:地名,在江西興國縣西北。作者自註:“1934年8月,余在此負重傷。
[2]當年:指1933年下半年至1934年10月紅軍準備長征。
[3]荒台廢址:互文見義,指荒廢棄置的各種建築物和廢棄的基地。荒台,毀棄而荒涼的如樓台、亭台、花台等建築物。廢址,已經毀壞的建築物遺址。
[4]泫然:流淚的樣子。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再臨故地,回憶戰鬥生涯,痛悼犧牲戰友的懷舊詩。
中外古今,有多少憶舊之作,而陳毅元帥的詩作卻透露出震撼天宇的浩然之氣。
“大戰當年血海翻”,起筆突兀悲壯。詩人親臨戰爭舊址,思緒起伏,首先就回到了當年硝煙滾滾、血火紛飛的戰爭歲月。1934年,繼相接四次的圍剿失敗後,國民黨又組織號稱百萬大軍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內“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反圍剿中陳毅率領部隊在興國老營盤作戰時受傷。撫摸著昔日的傷口,他仿佛看到了戰士們奮不顧身殊死搏鬥的場面,聽到了戰場上廝殺吶喊、槍炮轟隆的喧囂,二個個戰友在血海中倒下。“血海翻”三字點破了戰鬥之殘酷,淋漓盡致地再現了當年屍陳遍地、血海橫流的場面。風雲變幻,當年的烽火戰爭已成歷史,今朝詩人獨上老營盤,憑弔舊述,睹物生情,睹物思人,感慨萬端。
“荒台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面對已被歲月沖洗被風雨侵蝕的廢墟,回首往日的悲壯場面,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詩人不禁流下了英雄的眼淚。這悲痛之隋是很複雜的:既有對國民黨反動派蹂躪根據地滔天罪行的痛恨,同時有對造成圍剿失敗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批判;有對逝去的戰友的沉痛悼念,也有壯志未酬的萬端感慨。面對“荒台廢址”,撫著斑斑傷痕,詩人頗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受。
讀其詩可從中感受到一種濃烈的英雄之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隨著作者的思緒和感情的變遷,由炮轟馬鳴的血海戰場忽然跳躍到淒涼肅殺的荒台廢址,而且可看到詩以外更深遠的畫面和體味詩外之蘊。

創作背景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了100萬人的兵力,對我中央根據地以及臨近的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第五次大“圍剿”,紅軍被迫長征。1934年8月,陳毅在此負重傷。作此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