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地舞

蹉地舞

蹉地舞是流傳於和莊鄉一帶的一種古老的祭祀舞蹈。

“蹉地舞”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原山廟會,形成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原山求雨,盛行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原山一帶常(莊)、文(字)老區,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蹉地舞
  • 類型:民間祭祀舞蹈
  • 流傳地區:和莊鄉一帶
  • 起源:清朝乾隆年間
起源,發展,基本特徵,音樂,服飾道具,

起源

原山又名禹王山,位於和莊鄉境內,與泰山主峰相距75公里,是泰山山脈東麓的一座主要山峰。在當地民謠中流傳著此山懷“三州”,即有3個平州村;腳蹬“三洋”,即有3個佛羊村;身背“三府”,即有3個車輻(府)村的佳話。原山不僅山勢嵯峨,氣勢雄奇,山中有“四面懸崖無坦可依”的碑文,同時還擁有許許多多關於它的歷史故事與文化遺蹟。

發展

傳說1819年(清嘉慶二十三年),山東大旱,為生計所迫,四方百姓在原山舉行求雨活動。年老體弱者無力登山,便在山下列隊長跪,磕頭禮拜,祈求神靈普降甘雨。青壯年男女則頭戴草帽,帽沿插滿蔥綠的柳枝,一步半滑地登上山頂,在玉皇廟前以頭搗地,祈神求雨。山上山下,成群結隊,磕頭不止。適逢廟會之日,終降一場瓢潑大雨。原山山頂廟內的碑文記載,1819年(清嘉慶二十三年),山東大旱,邑侯戎明府率紳士虔禱回,未至署,半路大雨……是時,滿山百姓如痴如狂,他們又唱又跳,手舞足蹈,把生計之難、祈求之情,集於一“蹉”。至此,“蹉地舞”應運而生。從此之後,一年一度的原山廟會,跳“蹉地舞”就成了廟會的一項主要活動,直至民國初年才漸漸冷落下來。
據當地老藝人劉彩漢講,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率師北上時,在常文老區留守了4位女兵,以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在組織民眾和宣傳民眾中,發現了流傳在當地的“蹉地舞”。她們對這一民間藝術十分喜愛,在當地連續舉辦了3期學習班,培養了一大批骨幹,這為“蹉地舞”的流傳和保留,建立了穩固的基礎。“蹉地舞”很快成為歡送新兵,慶勝祝捷,發動民眾,開展活動的主要形式。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民眾將它用於各種慶典活動。1982年,在弘揚民族文化、挖掘和整理民間藝術遺產的活動中,這一民間藝術又獲得新生。
自清嘉慶二十三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後,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的原山廟會上,“蹉地舞”是主要娛樂項目。舞蹈者也由原來的男女老少紛紛登場,逐漸改變成只有男女青年對舞的民間舞蹈形式。一般8人為一組(男女各半),同時有幾組、十幾組同跳,氣勢宏大,熱鬧非凡。男青年頭戴高粱秸編扎的尖頂六角形草帽,帽沿周圍插滿柳枝,穿白色中式對襟褂,淺藍色中式褲,腰系黃綢。黃綢兩端繡有蝙蝠圖案,腳蹬黑色牛鼻子山鞋,手拿菸袋掛煙包,煙包為黑色,上繡紅色寶葫蘆。女青年頭後梳一條長辮,左右鬢角各戴一朵大紅花,上穿粉紅色大襟褂,中式褲為深綠色,腳穿綠色割花鞋,鞋上繡有紅色牡丹圖案。“蹉地舞”的隊形,多以直線或斜線運動,這是根據上山下山的特定環境決定的,很少有圓形的變化。在直線或斜線的運動中,又多以雙線運動為多,這是由於上山下山互相攙扶,相互照顧而形成的。“蹉地舞”隨著時代的變遷,除保留了具有祈神朝拜的原始含義外,又增加了表達男女愛情的內容,並使隊形變化保留著“直線不彎曲,隊舞不相離”的藝術特點。
“蹉地舞”簡單易學而富有特色。主要動作有“單腳蹉”、“單交叉蹉”、“雙交叉蹉”、“蹦跳蹉”等。做動作時,強調身體前傾,兩臂自然擺動,突出一個“蹉”,“蹉”在弱拍上,同時“蹉”出力度。其要點是“上身向前傾,雙腳往後蹬,一步半個蹉,似把原山登”。
“蹉地舞”出自民間,流傳民間,是民間祭祀與自娛的產物。和莊鄉和莊村的民間老藝人崔敬堂(男,1920年生於本村,12歲跟隨他的祖父崔修同學藝,1946年為常文老區“蹉地舞”學習班的主要傳授者)和他的傳人郭文煥、郭慶功、黃淑珍以及黃象浩等人均是“蹉地舞”的組織者、傳授者,為“蹉地舞”的流傳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萊蕪市藝術館的舞蹈工作者組織專門力量,在“蹉地舞”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加工、精加工,使其達到了規範化、專業化標準,使這一舞蹈形式在當地民眾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普及,豐富和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

基本特徵

“蹉地舞”簡單易學,舞蹈富有特色,主要動作有“單腳蹉”、“雙腳蹉”、“單交叉蹉”、“雙交叉蹉”、“蹦跳蹉”等。動作強調身體前傾,兩臂自然搖擺,突出一個“蹉”,“蹉”在弱拍上,同時“蹉”出力度,其要點是“上身向前傾,雙腳往後蹬,一步半個蹉,似把原山登”,主要保留著登山動作的韻味,“蹉”是表示登山下滑動作。
“蹉地舞”的隊形,多以直線或斜線為主,這是根據上山下山的特殊環境決定的,很少有圓形的變化。在直線或斜線的運動中,又多以雙線運動為多,這是由於上山下山互相攙扶,相互照顧而演變成的。“蹉地舞”以生動、歡快的情緒為基調,輕快的節奏,輕盈活潑的樂曲,以反映百姓們歡呼雀躍,熱烈氣氛和喜悅心情。
隨著時代的變遷,除保留了具有祈神朝拜的原始含義外,又增加了表達男女愛情的內容,並使隊形變化保留著“直線不彎曲,隊伍不相離”的藝術特點。蹉地舞具有自娛性,舞台上、家中院子裡、大街上、田間地頭等娛樂場合均可跳蹉地舞,自娛自樂。

音樂

登山曲
1=G 中速稍快 傳授:崔敬堂 郭文煥 記譜:黃象浩
2
— 2 2 3 5 | 5 5 6 1 6 | 2 5 | 5 5 5 6 5 3 5 | 2 5 |
4
2 2 3 5 5 | 1 1 6 5 3 | 2 2 2 3 7 6 | 5 5 | 6 1 5 6 1 1
6 1 5 6 1 1 | 6 5 1 2 3 5 | 2 5 | 5 5 5 6 5 3 5 | 2 5
2 2 3 5 5 | 1 1 6 5 3 | 2 2 2 3 7 6 | 5 5
保佑百姓不受災(原山求雨時吟唱的歌曲)
1=G 中速 悲壯地
2
— 3 1 6 1 1 2 | 3 2 5 3 2 | 2 3 5 6 3 5 3 2 |
4
1、 玉 皇 爺 爺 廟 奶 奶, 保 佑 百 姓
2、 玉 皇 爺 爺 廟 奶 奶, 保 佑 百 姓
1 1 6 1 | 3 5 3 2 3 3 2 | 3 2 6 1 | 3 2 1 2 6 7 6 |
不 受 災, 家 中 有 災 自 消 滅, 出 門 有
不 受 災, 莊 稼 年 年 風 雨 順, 五 谷 三
5 1 6 1 3 | 2 3 2 1 6 7 6 | 5 - ||
災 出 門 有 災 化 風 塵。
牲 五 谷 三 牲 供 不 敗。

服飾道具

男舞者 戴夾鼻胡,頭戴用高粱秸編制、帽沿插柳枝的六角形尖頂草帽。穿白色對襟上衣、淺藍色彩褲、黑色灑鞋,扎黃綢腰帶。
女舞者 頭梳一根長辮,插小紅絨花。穿深綠色鑲粉紅色花邊的偏襟褂、深綠色印白梅花的彩褲、深綠色割花鞋(鞋面上用大紅色棉線繡花後,再將凸起的部分用剪刀剪平,使花朵圖案呈現絨乎乎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