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

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借集用儒家經典中的語句,抒發作者備遭打擊的怨憤。上片主要講自己歸隱躬耕不僅合乎聖賢之道,而且恬靜可喜;下片筆鋒一轉,用反對“學稼”的孔夫子,來進一步說明嚮往耕稼之意。全詞通篇為陳述句式,雜用五經,既用經文原意,又推陳出新,音調抑揚,渾然一體,實是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
  • 作者:辛棄疾
  • 作品別名:踏莎行·進退存亡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踏莎行:詞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平陽興”“踏雲行”“瀟瀟雨”等。雙調小令,《張子野詞》入“中呂宮”。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四言雙起,例用對偶。
⑵進退存亡:語出《易經·乾·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⑶行藏用舍:語出《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⑷小人請學樊須稼:語出《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⑸衡門之下可棲遲:語出《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⑹日之夕矣牛羊下:語出《詩經·王風·君子於役》: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⑺去衛靈公:語出《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⑻遭桓司馬:語出《孟子·萬章上》:孔子不悅於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
⑼東西南北之人也:語出《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
⑽長沮桀溺耦而耕:語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⑾丘何為是棲棲者:語出《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白話譯文

人生在世,應知進退,用則行,不用則藏。不妨權且做一回“小人”,效法樊須學稼,躬耕田園。安貧樂道,清心寡欲,便可怡然自樂。
多年來就像孔子那樣,輾轉多地,南北驅馳,一意從政,而四處遭受挫折。還是學隱士長沮桀溺,隱居躬耕,不要學孔子四處奔波。

創作背景

此詞題曰“賦稼軒”,“稼軒”乃辛棄疾鄉村別墅之名。據宋洪邁《稼軒記》載,信州郡治(即今江西上饒)之北一里餘,有空曠之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辛棄疾第二次出任江南西路安撫使時,在此築室百間,置菜圃、稻田,以為日後退隱躬耕之所,故憑高作屋下臨其田,名為“稼軒”。又據鄧廣銘先生考證,辛棄疾於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自江西安撫使改官浙西提點刑獄公事,旋為諫官攻罷,其後隱居上饒帶湖達十年之久。這首詞很可能作於他首次罷官後閒居帶湖初期,具體創作時間大致是在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在古人心目中,“經”是至高無上的聖賢之教,而詩詞則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藝”,兩者不可相提並論。然而,性格豪放不羈、富於創新精神的辛棄疾,卻偏要突破這些清規戒律,將二者融於一體。辛棄疾的這首《踏莎行》,便是集經句而成的一首佳詞。
此詞上片開篇“進退存亡”,語出《易·乾·文言》,是說只有聖人才能懂得並做到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該存則存,該亡則亡,無論是進是退、是存是亡,都合於正道。“行藏用舍”,則是對《論語·述而》載孔子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云云的概括。即是說,倘若受到統治者的信用,就出仕;倘若為統治者所捨棄,就隱居。“小人請學樊須稼”,亦用《論語》。該書《子路》篇載孔門弟子樊須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種菜),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菜農)。”樊須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以上三句實際表達的是一個意思,即自己現在既不為朝廷所用,那么不妨遵循聖人之道,退居田園,權且做他一回“小人”,效法樊須,學稼學圃。接下去“衡門”二句,著重寫自己歸耕生活的樂趣。上句出《詩經·陳風·衡門》。“衡門”,謂橫木為門,極其簡陋,喻貧者所居。“棲遲”,猶言棲息、安身。此系隱居者安貧樂道之辭,詞人不僅用其語,且襲其意。下句則出《王風·君子於役》,謂太陽落山,牛羊歸圈。詩的原文是思婦之辭,以日暮羊牛之歸反襯征夫之未歸,詞人卻藉此來表現田園生活情調。要而言之,上片主要講自己歸隱躬耕不僅合乎聖賢之道,而且恬靜可喜。為另一層次,緊承上文,進而抒寫歸耕後的自適其樂。
此詞下片筆鋒一轉,用反對“學稼”的孔夫子,來進一步說明耕稼之樂。“去衛靈公”一句,又用《論語》。據《衛靈公》篇載,靈公問陣(軍佇列陣之法)於孔子,孔子答曰:“俎豆(禮儀)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明日遂離衛而去。按《史記·孔子世家》,靈公問陣、孔子去衛,事在“遭桓司馬”之後。作者這裡將“去衛靈公”句置於前,可能與《史記》不屬於“經”,用此與題例不合有關。“遭桓司馬”,見《孟子·萬章上》。“桓司馬”即桓魋,時為宋國的司馬,掌管軍事。孔子不悅於魯、衛,過宋時“遭宋桓司馬將要(攔截)而殺之”,不得不改換服裝,悄悄出境。“東西南北之人也”一句,為《禮記·檀弓上》所載孔子語,蓋謂己周遊列國,乾謁諸侯,行蹤不定。這裡故意用孔子一意從政但卻四處碰壁的故事,以引出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這兩句亦全用《論語》。上句出自《微子》篇,長沮、桀溺兩人各持一耜,並肩而耕,孔子路過其傍,命弟子子路向他們詢問渡口何在。桀溺對子路說:天下已亂,無人能夠改變這種狀況。你與其跟從“避人之士”(遠離壞人的人,指孔子),不如跟從“避世之士”(遠離社會的人,指自己和長沮)。下句則出自《憲問》篇,是微生畝對孔子說的話。這兩句意思很明顯,即孔子那樣忙忙碌碌地東奔西走,不如像長沮、桀溺那樣隱居來得逍遙自在,從而進一步突出詞人自己陶陶然、欣欣然的歸耕之樂。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充滿了對大聖人孔子的諷刺和挖苦,是對孔聖人的“大不敬”。而實際上,那執著於自己的政治信念、一生為之奔走呼號而其道不行的孔子,實是詞人歸耕前之自我形象的寫照。訕笑孔子,正所以自嘲也。其中蘊含著對於世路艱難的沉重嘆慨,對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無比惆悵與憤恨。所以詞中諷刺孔子,正突出了孔子的偉大形象。
從集句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詞也有許多獨到之處。此詞“東西”“長沮”二句天生七字,不勞斧削:“衡門”“日之”二句原為四言八字,各刪一字,拼為七言,“丘何”句原為八字,刪一語尾助辭即成七言,亦自然湊拍。通篇為陳述句式,雜用五經,既用經文原意,又推陳出新,音調抑揚,渾然一體,實是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名家點評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九:百寶裝成無縫塔。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品》上卷:徐士俊謂集句有六難:屬對一也,協韻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題意四也,情思聯續五也,句句精美六也。······余更增其一難,曰打成一片。稼軒俱集經語,尤為不易。下卷:稼軒《踏莎行》云:“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龍洲《西江月》云:“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與曰可。”用經書語入詞,畢竟非第一義。

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屬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