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該詞通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採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詞人簡介,

作品原文

踏莎行
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踏莎行:詞牌名。節選自《淮海詞》。《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②篆(zhuàn)岡:地名,在帶湖旁。
宋玉:戰國時楚國的著名詩人,屈原的學生,其代表作《九辯》有句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如許:如此。
④隨分:隨意,任意。
⑤等閒:平常,普通。
⑥甚堪:什麼可以。
⑦思量:細細想想。
⑧重陽句: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滿城風雨近重陽》條: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日: “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日:‘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聞者笑其迂闊。

白話譯文

月夜下的樓閣,飄滿秋天香味的院落,歡笑快樂的人們來來去去。是哪個人秋天一到就悲傷淒涼?當年的宋玉就悲傷到這樣。
吃飯喝酒要隨其自然,對歌舞享樂看得平常一般。問他有什麼可以悲傷之處?細細想想卻也有悲傷的時候:重陽節快到了,秋風秋雨使人感到格外淒涼。

創作背景

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棄疾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間閒居,此詞便是作於其間。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篆岡喝酒賞月,成此佳作。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詞先寫良宵小酌予篆岡的愉悅。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畫欄桂樹懸秋香。”正如題中所說,這一天是中秋過後的第二個夜晚,景物十分宜人:明月尚圓,輝映樓台,桂花正開,香飄庭院。對景而坐,一杯在手,侍者笑顏往來,詞人心情很好。因而覺得歷來文人逢秋興悲實在大可不必。南宋愛國文人常愛藉此事譏諷當時政治上的軟弱者。現在,詞人表面上對宋玉有微詞,實質上也是有點瞧不起那些現實生活中多愁善感的弱者。陸游有詩云: “宋玉悲鞦韆載後,詩人例有早秋詩。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風漫不知。”(《立秋後作》)與辛棄疾的思想感情十分相似,只是陸詩表現為痴頑,辛詞表現為放達而已。
詞下闋先說只是人能恬然自適,秋日裡亦自可樂,承上進一步說秋不足悲。“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杯盤”、“歌舞”,正麵點到了題目中的“小酌”,但要表現的思想,重點則落在“隨分”、 “等閒”幾個字上:杯盤何妨草草,只要有興致,不必非玉盤珍羞不可;歌舞盡可隨意,能自得其樂,不在乎鼓板絲竹有無。凡事隨分而安,等閒處之,則無往而不適,縱使老居山野,則不比悲傷。這幾句話,說得似乎很曠達,但仔細體會起來,卻有一點牢騷的味道。“問他有怎”是詰問,意思卻是確定無疑的:不足悲。既無問意,本不必作答,但為與上闋一問一答形式保持一致,還是作了回答:“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答,從不足悲轉出“也有悲”來,可謂“無中生有”。
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曾記潘大臨(鄰老)軼事一條日:
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日: “秋來景物,件件足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日:‘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即聞者笑其迂闊。
辛棄疾用此事,變化了出處原意。潘詩以“風雨近重陽”為佳興,敗興者是催租人。辛詞以眼前晴明為樂事,聯想到不久將到來的重陽佳節,更宜登高飲酒,便憂愁風雨會敗興。這是兩者的不同。但在表達“秋來景物,件件足佳句”的意思上,又是彼此相合的。化用典故,極其靈活。因“中秋後二夕”而想到“重陽”;因“篆岡小酌”之樂而想到莫敗壞來日趁晴宴遊的興頭,扣題甚緊。清人黃仲則詩日。 “中秋無月重陽雨,孤負人生一度秋。"(《午窗偶成》)現在,中秋是有月的,只是重陽的晴朗天氣還靠不住。在無足悲之中,總算也找出一點悲來。以只關心天氣好壞來表現塵雜之念全不繫心頭。這正是換一種說法來寫自己恬淡閒適的生活態度。

名家點評

明代學者李濂《批點稼軒長短句》:“後半篇更佳。”
晚清詞家陳廷焯《詞則·放歌集》卷一眉批:“鬱勃以蘊藉出之。”

詞人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享年68歲。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