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水鎮(四川簡陽市踏水鎮)

踏水鎮(四川簡陽市踏水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踏水鎮位於簡陽市東北角, 簡陽市轄鎮。1935年置踏水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踏水橋公社,1984年改踏水橋鄉,1992年建踏水鎮。位於市境北部,距市府20公里。面積41.66平方千米,人口13518人(2017)。踏(水)三(星)、踏(水)青(龍觀)、踏(水)雙(河場)公路在此銜接。轄夏家、中和、柏楊、新生、店子、油房、老溝、發展、大興、來星、雙益、泉水、團柏、良安、白蠟、石炮、大樹17個村委會和踏水橋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棉花、油菜子、特產蠶繭,為市蠶基地之一。養殖生豬。鎮南會都山逍遙洞有“會仙友”漢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踏水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成都
  • 面積:41.66平方千米 
  • 人口:13518人(2017) 
  • 著名景點:逍遙洞
地圖信息,
簡陽境內現存地面文物的碑刻中,年代最為久遠的,當數逍遙洞漢碑。相傳碑文出於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的手筆,歷來受到海內外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書法家的重視和推崇,康有為著的《廣藝舟雙輯》上對此碑評價甚高。
遙洞座落於簡陽市踏水鎮中和村逍遙山,距簡城30餘公里。乾隆《簡州志.地輿志》中有記:“逍遙山在州東三十里,上有逍遙洞。”《蜀中名勝記》引《方輿勝覽》之語說:“逍遙洞在玄都山(即逍遙山),去城三十里。景德間(1004—1007),有楊用晦者,隱居此山。有‘漢安元年四月十八日會仙友’二十字,漢隸也,今存。”
漢碑《會仙友》為長方形,長0.61m,寬0.57m。楷書字型:“東漢仙集”、“留題洞天”8字分列碑文左右。據傳,漢隸碑文作者是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蔡邕。但有人依據蔡邕出生時間對此書法是蔡邕提出質疑。
逍遙洞漢碑歷來受到我國金石界、書法界和考古學界重視。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對此碑評價甚高。各地方政府也將它作為珍貴的文物進行精心保護。清代和民國時期,縣政府都曾將逍遙洞漢碑拓片翻刻於石,立於縣衙大堂進門右後壁。
逍遙洞漢碑在歷史、宗教學上有其重要價值,是道教發源於四川的有力物證。至今,在簡陽、仁壽一帶仍有許多與張三豐有關的古蹟和民間傳說,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這點。
在民間,對逍遙洞的傳說頗多。清朝雍正年間,當地金姓兄弟由峨眉山拜佛歸來,籌資捐地,修建逍遙洞廟。乾隆元年(1736)建成,至今已有260多年。廟內設有普陀崖、觀音洞,沿山崖鑿有18洞。當地俗語歌謠云:“逍遙十八洞,洞洞十八家,家家十八個,個個背個奶娃娃。”是說當時當地逍遙洞香火旺盛,遊人之朝奉,道出了當時逍遙洞盛況之壯觀可見一斑。
廟內供奉的神像佛道摻雜。大殿中供著觀音菩薩,兩旁配享的是東嶽、南嶽二神,兩廂是12閻羅漢。大殿樓上則供奉玉皇大帝,配以雷公、電母、日神、月神。廟門外則有靈官、瘟君守衛。洞口石壁上,雕刻有金雞、玉兔、金馬等石像。石刻雕鏤精緻,泥塑生動逼真。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的“上九會”、2月19的“觀音會”、3月初3的“童子會”,以及5月28的“城隍會”,村民紛至踏來,趕廟會,拜菩薩,求神仙,熱鬧非常。
建國後,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曾經多次與簡陽縣有關單位聯繫,索取逍遙洞漢碑的有關資料。1955年至1957年,四川省文化局曾經連年派員前來考察,並拓印逍遙洞漢碑刻收藏,後來還通知縣裡說:“逍遙洞系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文革工作組組長見民眾時常去逍遙洞求神拜佛,又見漢碑上有“仙友”字樣,派人將漢碑和泥塑神像統統當做“四舊”毀掉了。這座1800餘年前的漢碑,就這樣毀於一旦。
隨著時間推移,國家各職能機構的恢復,命運多舛的古蹟文物也帶來了重生的春天。逍遙洞漢碑重見天日正是應了如此的時機。縣文化館經過多方努力,找到原碑拓片,於1988年9月,將拓本重新刻於原碑石上,使近兩千年的漢碑文物重現於世,終於彌補了往事造成的不幸。2001年該鎮國民生產值為13411萬元,農民人平均收入1314元,現有踏水場和柏林兩個場鎮,踏水鎮歷史悠久,已有上百年歷史,場鎮內古樹參天,商貿十分活躍.中和村的逍遙洞大佛寺揚名中外,每逢廟會節日八方賓客雲集逍遙洞,十分熱鬧。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一村一品
踏水鎮(四川簡陽市踏水鎮)

地圖信息

地址:成都市簡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