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仲古鎮

路仲古鎮

路仲舊稱亭溪,俗稱路仲里,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千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史跡有德義橋、德風橋、張子相宅、朱淑真故居、管庭芬藏書樓、錢君陶祖居、黃嶺梅宅、馮家廳等。路仲的道路、小橋、河流、民宅等都有較完整地保留著傳統風貌,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變化,給人一種回歸鄉里的歸屬之感。江南古鎮大多已成為景點,如周遍的烏鎮、西塘、南潯之類,而路仲雖冷清且略顯破敗,卻恰恰為我們保留了一份歷史的真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仲古鎮
  • 地理位置:海寧硤石西北約7公里
  • 俗稱:路仲里
  • 占地面積:約4.5公頃
路仲古鎮簡介,地名由來,歷史沿革,水鄉特點,古蹟,名人,四大家族,朱淑真,錢君陶,錢崇澍,張眉孫,管庭芬,渟溪舊十景,東郊春色,渟溪漁唱,墓林煙雨,小橋流水,西苑池蓮,邢壩觀魚,社樓秋月,秋水晚鐘,塔里霜楓,長塍雪霽,現狀,幾點構想建設,詩歌原文,

路仲古鎮簡介

路仲古鎮位於海寧硤石西北約7公里、斜橋鎮慶雲橋北3.3公里處,北與桐鄉市毗鄰。小鎮以德義橋為中心,北起管家浜,南至網船匯;西起牆河裡,東至新街。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300米,占地面積約4.5公頃。南北走向的路仲港(又稱渟溪港)將其分成東西兩區域,河西區域四面環水,中又有一條東西向小河將其截開。
路仲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小鎮環水,中間有路仲港(渟溪)南北貫穿,河邊有古駁岸。許多店鋪、房屋臨水而築,住家枕河而居,有的臨河備有河埠。這些依水凌空而築的水閣房,別具一色,而清冽的河水將它們襯托得更飄逸,古樸典雅的石橋,高高圍牆的庭園,古樹參天,散發出水鄉古鎮恬靜的韻味。東西向的路仲直大街,西連線德義橋,石板鋪築的街道路尚存80餘米,寬近2米。臨街店鋪相連,偶有空缺處,乃通河埠的出口。店鋪低矮,尚存清末民初之格局。舊時的鹽號、油坊、米行、粉坊、竹鋪、藥鋪、豆腐坊等遺蹟,依稀可見。這些店鋪多前店後宅或下店上宅的格局,店面多敞開式,櫃檯沿街,店樓面通常木裙板上一排窗,前可視街景,後若臨河,則可賞水景。

地名由來

路仲形成於三國時期,初名埭上。時東吳名將陸遜屯兵埭上,商貿漸漸繁榮,形成氣候並聚集成市。後因此地有河名渟溪,也稱為渟溪鎮。
路仲古鎮
唐時,路仲一帶鬧饑荒,當地百姓幾乎家家斷了炊煙,無糧可食,唯有路、仲、毛三氏尚有富餘糧食,三氏見此情景大發善心,開艙賑濟,把家中的餘糧全部都拿出來,無償地供應給了當地百姓。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地百姓得於渡過饑荒,而路、仲、毛三氏後來竟飢餓而死。此事感動了當地百姓,為報答他們的恩德,三氏死後人們造廟祭祀,並塑神像,尊為土地,同時把地名也叫做了路仲毛。而在日後漫長的歲月里,三王廟一直是路仲百姓心中的敬仰之所。及至明清之際,小鎮陸續所建造的橋當中,人們把在最顯要位置上的三座橋各自命名為“德義橋”、“德風橋”、“德明橋”(德明橋已拆除造成水泥平橋),以頌揚三氏的義行功德。
在日後歲月的流逝中,毛氏漸漸退出了百姓之口,地名也就變成了稱作路仲里。後來逐步地演化為路仲,一直沿用到今天。

歷史沿革

路仲,舊稱渟溪,俗稱路仲里。
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吳越時。時吳越交戰,越敗於吳,越國派大夫范蠡以金玉、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作為媾和條件。去吳途中,范蠡、西施曾在路仲短駐,故至今尚留存西至浜、西至橋等名。
三國東吳大將陸遜任海昌都尉時,又曾屯兵於此地,後人稱屯兵處為營里。
路仲自然鎮的形成年代已無從可考。但偏僻的地理位置自然需要集市,而路仲較悠久的歷史和較好的水路交通,使它從中凸現出來並影響著周邊,逐漸形成為認可的自然貿易集市,這樣發展而成的“小有市廛”的格局也自然而然造就了後來稱之為小自然鎮的路仲,並擴大形成了小有規模的街區。這種形成至遲應在明代以前發生完畢,從現存德義橋的形制、石頭等可以看出多有宋元風格。
進入明清,尤其是清代,路仲商業貿易頻繁。
1928年路仲仍為四大鎮之一。
1947年《海寧導報》公布市鎮等級,路仲列屬乙級鎮。
後因交通不便,集市稍遜。新中國成立後,路仲歸屬慶雲,現為斜橋鎮轄區。

水鄉特點

路仲的地理位置比較特別,它以南北走向的市河為界分成兩塊區域。河東區域,三面環水,且有多條小河小浜,沿市河以及小河浜原先均築有臨水水閣房。河西區域四面環水,中又有一條小河將其攔腰截為兩塊,西面南面臨水都為石幫岸房,朝東傍市河的都是水閣房子。因此在六十年代初期,全村尚有十多座各色小石橋橫貫在各條小河上,連線著村上四通八達的交通。那時,河上小船悠悠,來往不絕,輸送著各類物資供應者居民,同時亦有當地的各類土特產運往外地。水滋養了當地的百姓,水激活了當地人的靈性,水溝通了古鎮與外界的聯繫。
水閣水閣

古蹟

德義橋
德義橋又名大風橋,潺潺南流的渟溪把小鎮隔為東西兩岸,而德義橋是渟溪東西兩岸交通必經之地。這是一座三孔梁式平橋,柱石有大明永樂十二年甲午(1414年)秋建等字。清乾隆年間曾重修,嘉慶乙亥(1805年),道光甲辰(1844年)增修。據考證,此橋具有元代建設風格,橋面有卷紋飾,兩側護欄望柱武康石。橋上有四隻石獅,二公二母,神態生動的石獅子經過上百年風雨的洗禮,稜角變得圓潤起來。橋西是傍水而築的水閣房,河東是一條沿河廊棚。明代著名學者,渟溪人陸嘉淑詩曰:泛艇過渟溪,兩岸人家齊,到門才咫尺,水漲板橋低。活生生描繪出當時水鄉路仲的情景。
德義橋德義橋
德風橋
德風橋德風橋
德風橋又名小橋,此橋建於清道光二年,在西大街的盡頭,逶迤的青翠之中顯示出沉穆之氣,是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石橋。橋上四隻石獅栩栩如生,橋柱兩面各有楹聯:一副是“西接彩虹雲蒸霞蔚,東連德義璧合珠聯”;另一副是個典故:“何須司馬方題柱,但遇留侯便授書”。
張子相宅(明廳)
張子相宅系明代太師張從故居,故又稱“明廳”,屬明代建築,路仲現保存最古老的建築。
從一扇殘舊的木門進去,狹小的天井裡一段石路直接通向大廳。廳中井然有序擺放著各種現代藝術畫匾。屋頂天窗引進陽光,照射著這些新型畫匾,讓這座幽深的廳堂泛出一股歷史光影。廊檐木雕,匾痕,轎廂,低低的屋檐就像廳外那兩口老井(謂龍眼)靜默無聲。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守著泛白的木頭,述說著當年太師府邸的輝煌,只是那低低的屋檐,仿佛在告訴我們:做人須謙虛隱晦,卻莫趾高氣昂。
張從一生名節不佳,但他的後人卻惠及鄉人。如1694年清康熙年間,族人張子相單槍匹馬直闖縣衙為地方據理力爭減免了錢糧之賦。鄉里民眾為記其功德,在他居處河邊石橋改名“惠人橋”。1714年,族人張孚觀高中舉人,但窺透官場無常,不願為官,一生以書史自娛,自號“冷雲居士”,建“西苑池蓮”成路仲一景。清嘉慶年間,詩人張湘石又自築“蠡園”十景(即自家庭園):獅子嶺、筆架峰老人峰、盤陀石、卓筆峰、桃花源、仙隱洞、釣魚磯、路轉峰迴、曲徑通幽,而與路仲名士管庭芬等寄情山水園林中。
朱淑真故居
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南宋女詞人,故居坐西朝東,東花廳、西花廳系朱永大院一部分。五間木屋,東西廂亦為樓,上下均有廊,用材粗壯,枋雀雕飾精美,磚墁及擋扇門尚存。門有福祿壽禧等紋樣及雕飾,屋內有天井,細磚埋地,磚飾門,古色古香。如今路仲人在德風橋南側建起幽棲亭,紀念朱淑真這位反封建禮教的叛逆女性。
幽棲亭幽棲亭
錢君陶祖居
錢君陶(1907-1998年),他是中國近代集裝幀、金石篆刻、書畫藝術於一體的名家。錢君陶出生於桐鄉屠甸,祖籍海寧路仲,兩處都是他的故鄉。錢老生前把大量收藏物品捐贈給海寧錢君陶藝術研究館,逝世前遺囑安葬在海寧硤石。
錢氏一族,系吳越王錢鏐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入路仲,逐漸繁衍成路仲有名大望族。 錢家世代人才輩出,有清成都知府錢保塘、書畫收藏鑑定家錢鏡塘、中國科學院首任植物研究所所長錢崇澍等。錢崇澍於1910年赴美國學習自然科學,學成後回國致力於植物工程,開創了用拉丁文為植物命名的先河,其弟錢崇潤畢業於德國醫學院,曾任浙江醫科學院首任院長,浙江首任紅十字會會長。錢崇澍兩個兒子一個是北京市動物研究所所長錢燕文,一個是瀋陽農業大學教授、全國小麥專家錢德杞。還有在抗戰時期在錢家這所老屋裡,憑一台礦石收音機收聽編輯《浙西導報》的錢宛志,建國後任江蘇省統計局局長。

名人

悽美、神秘、詩情是路仲古鎮有別於其他古鎮的最大特點,路仲地處浙江海寧,非常的古老,不大的小鎮卻出了很多的名人,南宋有女詞人朱淑真,明代有禮部侍郎吳太沖、刑部侍郎陸子孟,清代有湖北學使管式龍、成都知府錢保塘、著名史學編志學者管庭芬、學者陸家淑,現代有植物學家錢崇澍、醫學家錢崇潤、動物學家錢燕文、裝幀篆刻書畫家錢君陶、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張眉孫、收藏家錢鏡塘、外交家朱黎青、新聞學者朱汝諧……其人文底蘊之深厚,足可見一斑。

四大家族

自宋朝以後,安徽朱熹後代一族、餘杭張氏一族、臨安錢鏐後代一族、餘姚管氏一族陸續遷入路仲,形成“張、錢、朱、管”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文化氣息重,經商、為官、從學者眾多,人才輩出。他們有所作為後,無不回報鄉里,購田置房。這一時期開始到清代大量的建築群體出現皆與此相關。錢家大宅院、管家大宅院、朱祥福大宅院、張家大宅院以及具有一定規模的私家花園,如澹園蠡園、息心窩等,分布在鎮的四周,我們現在所能看到路仲街鎮的基本輪廓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且路仲現有的街區規劃,就是以四大家族的宅院為主體展開的。

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為“浙江海寧路仲人”。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後生活很不如意,抑鬱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朱淑真一生憂憂鬱郁寫下了大量詩詞,但被其父母認為是越軌禮教的,而用火燒掉,留下來的僅是百分之一。
朱淑真朱淑真
其生平,傳世載籍多記載為“自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詩,嫁為市井民妻,不得志歿”。幽棲居士之說,最早見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朱淑真璇璣圖記》,學術界已斷為偽托;世居桃村,則不詳其說從來。此外各項均見宋魏仲恭《斷腸集序》,而據集中《春日書懷》“從宦東西不自由,親幃千里淚長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錢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詩人生平今已難詳考。生前曾自編詩詞集(《寫懷二首》“孤窗鎮日無聊賴,編輯詩詞改抹看”),死後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禮)輯為《斷腸集》十卷,未幾錢唐鄭元佐為之作注,並增輯後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為兩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斷腸詞》一卷行世。相傳朱淑真作品為其父母焚毀,後人將其流傳在外的輯成《斷腸集》(詩)2卷,《斷腸詞》1卷及《璇璣圖記》,輾轉相傳,有多種版本。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朱淑真所作,近來學術界認為是歐陽修作。
朱淑真書畫造詣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明代著名畫家杜瓊在朱淑真的《梅竹圖》上曾題道:“觀其筆意詞語皆清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傑者也。”明代大畫家沈周在《石田集·題朱淑真畫竹》中說:“繡閣新編寫斷腸,更分殘墨寫瀟湘。”由此可見,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當與李清照並駕齊驅。

錢君陶

錢君陶,生於1907年,卒於1998年。原名錢玉堂,學名錦堂。別號午齋、豫堂、敬堂;筆名有白蕊先、程溯青、宇文節、中鸞、引秋、牧風、晦青等。
錢君陶兒童時期生活在路仲。後來隨其祖父、父親遷居桐鄉屠甸鎮。他聰慧好學,七歲起就在自家天井的方磚上臨摹柳公權的《玄秘塔》;十六歲在桐鄉桃園頭國小任教師。十七歲離開屠甸到上海藝術師範學院攻讀美術、音樂,曾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打工。
錢君陶的繪畫,筆墨簡潔,蒼勁老辣,意境高古;書法篆、隸、草、楷皆工,尤以質樸靈動的隸書獨步書壇;篆刻宗秦漢,在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後另闢蹊徑,匠心獨運,計白當黑,收放自如,邊款長跋,詩文自撰,有過前人之處;收藏宏富,精於鑑賞。
錢先生多才多藝。他分別在上海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擔任過美術系、音樂系教授,同時又是書畫裝幀名家,在圈內博得過“錢封面”的雅號,特別在中國當代金石印壇上以獨特造詣享譽中外。
然而,相對於主人豐碩的藝術成就,錢君陶祖居這幢瀕臨倒塌的老木樓,在風雨中默默守護著當年在方磚上臨摹《玄秘塔》的那個專注的少年身影,默默守護著遺留的墨香,祝福著安眠在海寧硤石西山上的主人。

錢崇澍

錢崇澍(1883 11.11 - 1965 12.28),字雨農,浙江省海寧市路仲人(今海寧市斜橋鎮)。生於1883年11月11日,卒於1965年12月28日,享年82歲。植物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之一,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地植物學植物區系學的創始人之一。
錢崇澍自幼勤奮好學,少年時代在家鄉讀私塾。1904(清光緒三十年)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錢崇澍考入上海南洋公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學習,畢業後被保送進唐山路礦學堂(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後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堂(清華大學前身)。1910年錢崇澍與唐山交大同學竺可楨等一些富有理想的青年赴美留學。先後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自然科學院、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學習。他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刻苦學習近代植物學課程,獲得學士學位。1916年學成回國,受聘在江蘇甲種農業學校教書。除教植物學和樹木分類學外,還開展植物學的研究。1919年受聘在南京金陵大學任教授,他的教學才能在國內已初享聲譽,旋被東南大學北京農業大學聘任為教授,教植物分類及植物生理課。1923年錢崇澍到清華留美學校教生物學,1925年該校改為清華大學,學制四年。1920年設立生物系,錢崇澍是第一任生物系主任。他先後講授科學概論、植物學等課程。1921年錢崇澍做完植物區系工作,辭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受聘為廈門大學教授。20年代後至1949年,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任四川大學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復旦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錢崇澍應邀到中國科學院工作,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1953年以前為植物分類研究所)。該所在南京、廬山、昆明和武功設立工作站,開展對各該地區的植物調查和研究。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這些附屬單位後來相繼獨立,成立相應的研究所或植物園。1955年,錢崇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還先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和第二、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以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等職務。
1963年10月在北京科學會堂舉行了中國植物學會30周年紀念會,並隆重慶祝錢崇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50周年。會上,他繼續當選為植物學會理事長。當時他已經是80高齡的老人。正當他滿懷信心為祖國科學事業貢獻有生之年時,無情的胃癌奪去了他的生命。1965年12月28日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3歲。

張眉孫

張眉孫(1894~1973)生前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他是一位不善言辭的畫家,一生謙虛、誠懇,內心寧靜,觀察細微,崇尚自然,對藝術追求異常深切,是中國最早期的水彩畫家。
張先生沒有出國留學的經歷,但他靠過人的領悟能力和對藝術不懈的努力追求,堅持寫生不斷。他的作品,既寫實而又兼帶中國畫寫意的成份,用色平順,氣氛柔和,所創作的筆、水、彩、形、質、紋理都能各自圓滿成立。結構主賓分明,一些廣闊的自然景觀,秀美的山水風光和淳樸的鄉間民居等素材,透過他細膩的筆調,呈現出含蓄、豐厚、耐看的美感。在1950年舉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上,水彩畫在全國只評出五幅,他的作品就占了二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5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精選《水彩畫選集》,選中了全國著名水彩畫家的作品50幅,他一人就占了12幅。
1970年張老回到故鄉路仲休養,1973年11月18日因病逝世。尊生前所囑: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安葬於桑園裡,長眠在故土之中。1980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水彩卷》,刊登了他的作品《三潭印月》、《靜靜的溪水》。1998―2001年台灣“龍園藝術空間”相繼出版了《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張眉孫水彩畫集》及續集。

管庭芬

管氏文人中有管庭芬(1797—1880年)者,因其編撰、校勘書籍多而為從事歷史文獻學的人素知。錢泰吉在《曝書雜記》中說他喜鈔書,特別留心海寧掌故,“於目錄之學,尤為專門。”曾經幫助硤石別下齋藏書主人蔣光煦校訂《別下齋叢書》等。他的家產因書事而盡,晚年竟至賣畫度日。但經他手校的古書,都成為了善本。1860年太平天國農民軍攻陷杭州,一時烽火燭天,炮聲殷地,只得奉母避居僻鄉,等到回到路仲,發現“故家典籍發半毀於劫火”,於是有“天喪斯文”之嘆,發願取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詩意編纂《花近樓叢書》,得七十餘種。生平著述甚多,有《海昌經籍志》、《渟溪舊聞》,以及《渟溪老屋文存》和《渟溪老屋詩存》等。對於這“渟溪老屋”,他曾經在詩中描寫道:“東倒西歪屋幾間,雖居塵境亦深山。門臨小市無車馬,籬旁清溪繞曲灣”,“繡闥雕甍事莫論,且求容膝度晨昏。秋來丹桂香飄戶,雨過黃昏水到門。”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過著“傭書未許主人閒”的書人生活。其《典衣買書歌》云:
天涯有客芷湘子,青山不隱隱村市。
貧居陋巷無所求,願與史籍同生死。
既耕還讀甑屢虛,仰天狂笑心不舒。
天生我材必有用,供我豈乏今古書?
叩門喜接西吳客,一笑相逢皆秘冊。
繞床真奈阿堵無,欲舍仍留費籌畫……
芷湘是管庭芬的號。詩歌使人想見一個愛書人,面對書船賈人送上門來的好書,因囊中羞澀欲休還買的情景。雖然這“渟溪老屋”當年比不上那“惠長廳”富麗堂皇,但如今只要說起路仲管氏來,首先讓人想起的人物,卻是管庭芬。這其中實有發人深思的辨證法在。

渟溪舊十景

東郊春色

平疇仰賴菜花笑,蜂飛蝶舞春來早;
往昔田野禾苗俏,今日廟宇香客鬧。
註:路仲東市原為田野,仲春花黃麥青、蜂飛蝶舞,生機無限。今已築社廟,香菸繚繞,失了舊趣。

渟溪漁唱

今人不見舊時景,網船匯岸草青青;
蘆花飛起掠秋影,漁歌只剩夢裡聽。
註:路仲舊有網船匯,漁家雲集,曬網展喉,陶然醅酩。今廢為野岸,唯見草長矣。

墓林煙雨

由來松柏常青青,幾何土丘風蕭蕭;
寒士魂魄化飛鳥,小鎮長頌讀書謠。
註:路仲東市原有管家亭,又叫秋水庵,旁有管氏祖上墳塋,松樹蓬郁,蒙蒙煙雲,幾成一景。今廢無蹤跡。

小橋流水

南溝飽漲黃泥水,石樑袒露溪兩岸;
潺聲導引風雨船,小橋東頭望臨安
註:沿原路仲錢氏老宅南之小橋過東,即錢氏祖上墓地。錢氏乃吳越王后裔,路仲錢氏始遷祖據云系搖一小船達此,定居繁衍。

西苑池蓮

冷雲雅興獨孤高,惠人橋畔寄舊夢;
一池碧綠搖清風,幾朵出水妝芙蓉。
註:原路仲惠人橋東北、舉人張孚觀(號冷雲)居處西有一池,張植荷千柄,孤高自賞。今池、橋皆廢無影。

邢壩觀魚

邢壩觀魚亭邢壩觀魚亭
毋須片舟下絲鉤,未見一罟罩淺灘;
南棠句出吟詠泛,春水亭林動波瀾。
註:清雍正初有湖北學政管式龍(號南棠)始題路仲十景,此亦為之一,後來者觴詠不輟。今民間發起於舊壩址西築一亭以紀念,開路仲舊景恢復之先河。

社樓秋月

中秋難忘團圓月,社廟須知路仲毛;
古鎮思源今安在,朗朗清輝送寂寥。
註:路仲舊有三王廟,祀路仲毛三公神像,後廢。里名源出三公,飲水思源,近人移地重修殿宇於原東嶽廟址,重燃香火。

秋水晚鐘

古庵晚鐘音寂寂,索句按圖覓史跡;
管氏世家崇賢祠,終剩遺憾缺人寄。
註:秋水庵又叫管家亭,位於原東嶽廟西側,為管漣所建。清順治管文華拔貢後任秀水教諭,名節一時,歿後祀鄉賢祠。惜廢后,無人知其事跡。

塔里霜楓

漫言塔里有霜楓,卻是古桕露真容;
荒野三里叫鵓鴣,人煙一道驚雁鴻。
註:原三王廟西北里許稱塔里木橋處,荒煙無人,野鳥翻飛,遍植桕樹,秋紅桕林勝似霜楓,為著名一景。今難見一桕。

長塍雪霽

琉璃古道冰雪重,詠絮誰及芷湘公;
讀罷舊史看新景,長田岸上汽車通。
註:此為原路仲姚家車長田岸處雪景,管庭芬(芷湘)亦有題詠。今平坦水泥路汽車可馳,逸趣全消。

現狀

由於經過土改,文革,路仲的很多建築被破壞掉了,古廳所剩無幾,且大多破敗不堪;古樹基本被砍伐殆盡;河道被填被堵且水質嚴重污染,古橋只剩下兩三座(較完整的只有德風橋);石板街破碎損毀;周圍環境衛生十分惡劣,垃圾到處都是;名人故居大都已被拆除。令人觀之傷心。

幾點構想建設

根據以上簡單描述,路仲要開發旅遊景點從遠的角度,歷史的角度
朦朧的小道朦朧的小道
看是有價值的,但投入相對較大。因此必須做到科學規劃,量力而行,逐步到位。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準確定位。要突出古鎮古樸野趣,有文化內涵,不要建高樓大廈搞現代化的東西,那些會破壞水鄉古鎮的“風水”
2,美化環境先行一步。可以依託有一些庭院綠化,如朱菊初先生家庭庭院,張智華,錢志煥,朱渭安,張世榮等先生的家庭花園作為樣本,動員全村人民搞好綠化,美化環境,養成良好的衛生意識。隨後政府部門和民間合作,逐步把公共區域(道旁,河岸)的綠化搞起來。
3,疏通河道,修復幾座古橋,保護好現尚存的水閣房,石幫岸,古廳。
4,注意廣泛蒐集整理名人的一些紀念品,恢復一二處名人故居,從簡到難,慢慢擴大。
5,走民間投資,企業投資,政府投資的聯合開發道路。
6,所在政府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組織或明確專人協調此事,要有一個通盤規劃,近期搞什麼,中期搞什麼,遠期搞什麼。
7,在未啟動之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是,當地有關部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好現尚殘存的一些古建築,這一點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否則,古鎮連這一點餘韻也要蕩然無存了。

詩歌原文

因為金庸 海寧在全世界出了名
在海寧與桐鄉的交界處有一個古鎮——路仲
路仲古鎮
卻因為沒有金庸 埋沒了多少風流
路仲和所有江南小鎮一樣 水在鎮中鎮在水中
瓦木結構的水上樓 隨煙霧隱約延伸
小橋似一個個小箭頭 引導人流散向庭院幽境
路仲的歷史 從三國里找到影子
東吳大將陸遜 屯兵設營
成就了千年古鎮 成就了千年古鎮的延綿歷史
古鎮從來不缺文人墨客 家家門楣考究詩聯
路仲古鎮
更有宋朝女詞人朱淑真等 一領江南諸子百家
深厚的文化底蘊 締造了康熙年間名揚江南的十大勝景
古鎮繁華了千年 古鎮發育了千年
孕育了書畫 也孕育了美食
把古鎮的孩子 直養的眉清目秀
古鎮遇到了兩次浩劫
一次是因為反擊日本人掃蕩 被燒掉了半個歷史
一次是紅衛兵造反 砸掉了半個文明
從此古鎮傷病纏身古鎮有我的外婆 生了六個子女活了四個
路仲古鎮
我母親是老五 十幾歲就獨闖他鄉
但我知道我的根在古鎮
我的童年在古鎮 童年的記憶總是美好的
水閣房子把窗臨風 站著的地板下水聲潺潺 坐著的木凳下魚蝦滿簍
一葉小舟常載著我 枕著水草摩挲聲入眠
靜謐的古鎮 常常被我們的淘氣驚醒
在青石板上拍洋片 在深巷弄堂里捉迷藏
把店鋪門板拋進河裡 騎成一艘艘進擊的快艇
大旱天 我們把河床當戰場 居然能起出沒有發掘的銅錢
讓一段輝煌再次暴光 把我們一個個曬黑 把我們一個個撿成興奮的模樣
兒時的夥伴很多
後來成為書畫雜家的表兄 後來成為工藝匠的明漢
後來成為豆腐老闆的俞建鋒 後來失去音訊的人
時常會淌進我記憶的河流
後來我上高年級了 我逃出了愛打我的姨父的視線
不久我又到了海寧城
路仲古鎮
在最冷的那個冰天雪地 我成為北國冰城最可愛的人 路仲便成為我永恆的回憶
後來我終於又去了路仲 有了直通的公路 有了圈套圈的樓群和工廠 古鎮顯得落寞
還是那條街路那么多人流 卻牽不回從前的親切
古鎮被現代化的農村分割 機車馱著洋里洋氣的暴發農民
穿過泥濘的青石板 只有弄堂天窗下曬太陽的老人
和在水閣房裡開小鋪的大姨姨父 讓人感到了古鎮的延續
回到了現代化的北方省城 想念著破碎了的南方小鎮 莫名的傷感襲擊著我
現代和古老怎么才能和諧共存 也許因為古蹟尚多 就可以隨便毀掉一個古鎮以及她的歷史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