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集鄉(安徽省阜陽太和縣下轄鄉鎮)

趙集鄉(安徽省阜陽太和縣下轄鄉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集鄉,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位於太和縣東南部,距縣城4.5Km,總面積57km2,耕地5.5萬畝,現轄9個行政村,4.7萬人。漯阜鐵路、商杭高鐵、太利公路從境內穿過,交通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集鄉
  • 外文名稱:Zhaoji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 華東
  • 下轄地區:草寺、界牌、東城、趙東
  • 電話區號:0558
  • 郵政區碼:236699
  • 地理位置:安徽省 太和縣
  • 面積:57km2
  • 人口:4.7萬(2014年末戶籍人口)
  • 方言:北方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草寺烈士墓
  • 機場阜陽西關機場
  • 火車站:阜陽站 太和縣站 界牌站
  • 車牌代碼:皖 K
概況,經濟建設,農業,林業,養殖業,工業企業,商業貿易,基礎設施,集鎮建設,水利,交通運輸,電力,郵政通訊,安全飲水工程,科技教育衛生,社會福利,集鎮簡介,村莊簡介,

概況

趙集鄉地處太和縣的東南部,距縣城4.5千米。東與阜陽市潁泉區聞集鎮接壤,南隔潁河與潁泉區行流鎮相望,西鄰城關鎮,北連關集鎮。人民政府駐趙集村趙集,位於趙集路南8號。郵政編碼236699。
政區沿革1958年成立趙集人民公社,屬城郊區;1971年9月改為縣轄趙集人民公社,1979年8月劃入城郊區;1981年改名為岔路口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岔路口鄉;1992年由岔路口鄉、草寺鄉、界牌鄉合併設趙集鄉。
1992年轄區面積57.19平方千米,轄28個村委會,128個自然村,117個居民組,10479戶,39740人。2006年村級區劃調整,轄9個村委會,121個自然村,116個村民組,9813戶,44949人,2010年12208戶,44710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另有回、藏、布衣、朝鮮、侗、黎、滿、蒙古、苗、土家、佤、瑤、仡佬、壯等少數民族

經濟建設

農業

耕地53409畝,土質呈多樣化,東部沿黑茨河為黃土淤地,面積3500畝,南部沿潁河為沙土地,面積約5600畝,適於多種經營。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1986年—1992年,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只有少量手扶拖拉機和小四輪拖拉機,耕種主要靠耕牛,肥料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1992年後,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大型農業機械收割機、旋耕機等進入普通農家,到2010年,耕、播、收全部機械化,農戶不再飼養耕牛。肥料以化肥為主,化學除草代替了手工、鋤頭除草,作物病蟲害防治使用高效低毒農藥。
政府鼓勵推廣良種,從2008起,開始進行小麥、玉米良種補貼。糧食產量不斷提高,1986年,小麥畝產275千克,1992年360千克,2010年500千克。發揮近郊區位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一村一品的農業發展模式。草寺、草南、東城三村建塑膠大棚240個,占地300畝,種植反季節蔬菜;趙集、東城兩村種植草莓200畝;草南村栽植大櫻桃150畝。2005年4月,經省批准,在沿潁河北岸的界牌、雙龍村建3000畝的無公害山藥種植基地,有200多個農戶種植山藥,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2010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9800萬元。

林業

圍繞提高效益、美化環境、營造生態進行林業生產。1986年,經濟林主要為泡桐,其他樹木種類繁多,有桑、榆、柳、楝、槐、楸樹、楮樹等,兼有杏、李、桃、梨、棗等果木。1992年後,村民為追求經濟利益,大量種植成材周期短,經濟效益好的楊樹,同時栽植從外地引進的垂柳、梧桐、松柏、香樟、紅葉李等觀賞樹木,其它樹木鮮有栽植,樹木品種多樣化被破壞。
2010年,完成林網建設5.3萬畝,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樹67萬株。楊樹育苗是一大特色,起步於1986年,2006年形成了以趙東、雙龍兩村為中心的楊樹育苗基地,全鄉育楊樹苗5500畝,年產楊樹苗150萬株,產值2500萬元。不僅滿足本地和周邊鄉鎮植樹用苗,還銷往周邊縣市,遠銷山東、河南、江蘇、湖北、河北、陝西等地。2009年趙東村被命名為安徽省第三批專業示範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樹苗之鄉。

養殖業

1986年以來,隨著國家富民政策的實施,農民家庭養殖業逐步興起,家家戶戶養牛、養豬、養羊、養雞,出現很多養殖大戶,畜禽市場交易興旺。2003年,全鄉建波爾山羊繁育交易基地4個,良種豬場5個,黃牛改良站7個,旱地養魚8戶,年底全鄉的黃牛存欄量17350頭,其中奶牛25頭,山羊的存欄量42357隻,其中波爾山羊36000隻,雜交豬的存欄量14539頭,養殖業總產值4000萬元。
當時養殖業在阜陽市小有名氣,縣為推動養殖業發展,2003年3月14日組織在趙集鄉東城村召開以波爾山羊為主的畜類交流大會,縣內外眾多客商參會交易,也有省外客商參會交易。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家庭分散養殖為主的養殖業逐漸消退,規模養殖興起,從1995年起,先後建養雞場、養豬場,2010年,全鄉規模戶養殖25戶,其中外商投資1戶,豬年飼養量22000頭,家禽年飼養量30萬羽。
漁業生產,2009年,全鄉旱地養魚、溝塘養魚、網箱養魚總面積1100畝。草北村黑魚養殖110畝,溝塘、網箱養魚130畝,東城村池塘養魚120畝。2009年,草北村、東城村分別被阜陽市農委命名為全市漁業50強村。

工業企業

1994年開始,重視鄉鎮企業發展,先後建太和縣農副產品加工廠、張集養雞場、胡小道路工程隊、雙路養鴿場、齊老營村鑄造廠、陳寨村羊肉串廠,柳北、艾營村的家具廠等企業,由於經營不善或受市場衝擊,先後倒閉。2005年引進外資建企業二個,分別為太和縣聯豐針織廠、太和縣壽芝堂保健品廠。2008年建工業集聚區,到2010年,先後引資1600萬元,建設了太和縣深大藥業有限公司、太和縣福芝堂藥業有限公司、太和縣光大包裝廠等企業7家。2010年,全鄉擁有工業企業10家,職工500人,產值4800萬元,利潤1300萬元,增加值1000萬元。

商業貿易

1986年,趙集只有一家供銷社和幾家小私營百貨商店。1992年,商業有所發展,2010年,集市商鋪林立,日雜百貨、家用電器、五金、屠宰、糧食收購等經營項目齊全,小型超市、經營商店遍及各村,全鄉個體工商戶1079家,年銷售額1848萬元。

基礎設施

集鎮建設

1992年開始,對集市街道逐步進行改造,1995年,對趙集、草寺街道進行整修拓寬;2007年,趙集重新整修街面,在街道兩側修下水道,安裝路燈,栽植垂柳進行綠化。同時,建鄉政府駐地至縣城主幹道建綠化帶1800米,綠化面積1.8萬平方米。2008年,進行了草寺南街開發,2009年,進行了趙集步行街、趙集新街開發。

水利

潁河和黑茨河是趙集鄉的界河,分別從鄉域南部和東部流過,境內大溝有柳青溝、黃溝、母豬溝、紅絲溝、強溝、魏溝、黃溝、宋溝、一級溝、張溝等水系,另有中、小溝64條,在境內縱橫交錯,十分有利於農業生產。

交通運輸

1994年,開始進行鄉村公路建設,當年修通趙集至草寺柏油路,長5千米。2004年,開始進行村村通工程建設。2005年,爭取上級通達工程資金100萬元,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資金40萬元作為配套資金,鋪設趙集到界牌、趙集到君王兩條柏油路,總長15千米。到2010年,全鄉有柏油路面主幹道5條,分別為岔趙路(岔路口—趙集)、趙草路(趙集—草寺)、趙界路(季營—界牌)、趙馬路(趙集—馬營)、界化路(界牌—城關鎮),總長20.5千米,水泥路5條,總長11千米,達到了村村有硬面路。全鄉民間汽車擁有量達629部.其中貨車、貨櫃車283輛。

電力

有35千伏變電所l座,建於2001年7月,主變容量1萬千伏安。10千伏線路5條,總長176.8千米,低壓線路332千米。10千伏配電變壓器296台,總容量13045千伏安。全鄉通電率100%,年用電量2880萬千瓦時,人均用電量達612千瓦時。

郵政通訊

1999年建電信(支)局,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300門,固定電話用戶2700戶,電話普及率40%;行動電話用戶6000戶,網際網路用戶670戶。

安全飲水工程

2010年建趙集水廠,地點東城村,供東城村16個自然村,1395戶4693人飲水。

科技教育衛生

科技2010年,全鄉農民專業合作社11個,發展成員317名,其中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9個、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組織科普講座12場次,送科技下鄉活功6次,邀請縣農技人員技術培訓4次,邀請安徽農業大學專家教授來鄉技術培訓1次,並與該校簽訂長期技術合作協定。
教育1986年以來.全鄉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教育事業得到全面迅速發展。
幼兒教育2005年以前,無幼稚園,每所國小開辦一個學前班,不足入學年齡的兒童在學前班就讀,基本上都是國小化教育。2005年,開辦鄉中心幼稚園,命名為“趙集幼稚園”。配備教師5人,全部為公辦教師,招收幼兒67名。2010年,在園幼兒248人,教師10人,教室360平方米。
國小教育1992年有國小24所,在校學生5286人;教師187人,全部為公辦教師;教師學歷合格率達l00%,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3%。2004年學校布局調整,全鄉保留了7所國小和一個教學點,即趙集國小(鄉中心國小)、草寺國小、齊老營國小、馬營國小、楊海國小、界牌國小、雙廟鋪國小、王油坊國小(教學點)。在校學生2656人,教師246人,教師學歷合格率達l00%。教室面積3200平方米,操場10000平方米。2010年,在校學生268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中學教育1988年,有4所國中:趙集初級中學、向陽初級中學、草寺初級中學和界牌初級中學。其中界牌初級中學規模最小,三個班不到一百名學生,1988年底停辦。1992年有國中3所。在校學生2241人,教師87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83%。全鄉中學教學樓2960平萬米,學生活功場地6667平方米。2005年成立“太和縣趙集鄉中心學校”,2008年,向陽初級中學併入趙集中心校,有國中2所,在校學生978人,教師77人,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全鄉中學教學樓3600平方米,學生公寓1080平方米,學生活功場地4000平方米。2010年,在校學生940人。
醫療衛生全鄉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0個,門診部(所)18個;有床位45張,每萬人擁有病床9.6張;固定資產總值45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06名,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5人。2000年,趙集鄉衛生院門診大樓落成,2006年,住院大樓投入使用。2010年4月,趙集鄉衛生院與解放軍105醫院簽訂友好合作協定,成為軍民共建醫院。從2008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解決了農民看病貴、看病難問題。2008年,參合36633人,參合率84.42%;2009年,參合37631人,參合率86.72%;2010年,參合38858人,參合率90%。

社會福利

2010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7戶,人數49人;醫療救助53人次。2007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540人,保障金額14萬元,2010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719人,支出81.3萬元,月人均4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5人。

集鎮簡介

趙集鄉轄區內有集市3個,為趙集、草寺集、界牌集。
趙集
因居民多姓趙,舊時為集,故名趙集,俗稱硬撐集。位於太和縣城東南6.5千米處,面積1平方千米,2010年居民638人。是趙集鄉政府和趙集村委會所在地,趙集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內有中心學校一所、中心國小一所、幼稚園一所、衛生院一個,並有供電所、糧食購銷有限公司、派出所、信用社、電信支局、計畫生育服務站、文化站、移動、聯通門市。集市主街道一條,長1千米,街道兩側商鋪多為兩層樓房,為2005年後修建,趙集步行街、趙集北街正在開發。有個體工商戶121家,其中日雜百貨、家用電器、餐飲63家,五金、屠宰、修配、糧食收購等58家。農曆單日逢集,每集上市近千人,日交易額10萬元,年交易額4000萬元。每年小滿逢古會。
草寺集
據傳早年此地為草湖地,一片荒蕪,人稱“黃草湖”。元時山東居民來此墾荒,後建廟宇,得名草寺。至明時始興集,名草寺集。
位於趙集東南3.5千米處,面積0.7平方千米,2010年居民1466人,是草寺村委會所在地。區內有中學一所、國小一所衛生所一個,集西有草寺烈士墓。集市主街道一條,長1千米,街道兩側商鋪多為兩層樓房,為2005年後修建,草寺南街正在開發。有個體工商戶289家,其中日雜百貨、家用電器、餐飲216多家,五金、屠宰、修配等73家。農曆雙日逢集,每集上市4000人,日交易額20餘萬元,年交易額5000萬元。有古會兩個,逢會日期一為農曆四月初八,一為農曆四月初十八。
界牌集
原與阜陽縣(今阜陽市)交界處曾有一塊石牌作界,後興集,名界牌集。
位於趙集南5千米處,面積1100畝,2010年居民2238人。區內有國小一所。集市主街道一條,長1千米,街道兩側商鋪多為瓦房,為1990年前後修建。有個體工商戶167家,其中日雜百貨112家,家用電器、餐飲、五金、屠宰、修配等55家。農曆單日逢集,每集上市近千人,日交易額10多萬元,年交易額2000萬元左右。界牌集為歷史古集,現遺留民間有舞獅、梆子戲等傳統技藝。界牌集舞獅隊曾多次代表縣、鄉參加市縣匯演。有古會兩個,逢會日期一為農曆四月初三,一為農曆六月初一。

村莊簡介

古城張莊 傳為東漢洛昌故城遺址。有張姓祖居此,稱古城張莊。文革期間,更名為興無張莊。1981年稱張莊,1994年因重名復稱古城張莊。
老陳寨 原是陳姓地主莊園,環村築有土寨牆,名陳寨。清朝末年,陳姓後人分居,一部分西遷至1千米處,建新陳寨(今屬城關鎮),原村更名為老陳寨。
青楊樹 解放前,村里栽植兩棵青皮楊樹,此樹種罕見,村子因此樹出名,故名青楊樹。
陶井涯 因村民皆陶姓,且早年村中有一眼小井,位處母豬溝北沿,故名陶井涯。
張色莊 居民都姓張,相傳,先前有名叫張孝色(世稱張老色)的人居住於此,此人聲望很高,村子便以張色命名。
雜樹行 居民姓劉、姓王,因忌諱“流亡”,便以村多植雜樹,且成行命名為雜樹行。
後君王營 傳舊時有王姓兄弟同為京官,兄弟二人回家建村,弟建村為明王營,哥建村為君王營。君王營有前後之分,此村居後,得名後君王營。
高碑樓 原名高莊。清光緒年間,有高姓在村西北建碑樓,村更名為高碑樓。
草寺 據傳早年此地為草湖地,一片荒蕪,人稱“黃草湖”。元時山東居民來此墾荒,後建廟宇,得名草寺。至明時始興集,又名草寺集。
明王營 傳舊時有王姓兄弟同為京官,兄弟二人回家建村,哥建村為君王營,弟建村為明王營。
找王營 傳說古時有一封王位的大將,戰敗來此地,京都派員來找,該將不願回去,讓當地人說此人已亡故,後來建村稱找王營。
前君王營 傳舊時有王姓兄弟同為京官,兄弟二人回家建村,弟建村為明王營,哥建村為君王營。君王營有前後之分,此村居前,得名前君王營。
界牌 原與阜陽縣(今阜陽市)交界處曾有一塊石牌作界,村名界牌。後興集,又名界牌集。
王閣 該村王姓居民原系龍口王姓的分支。從前有兄弟幾人從龍口遷至此,兄弟均喜鴿子。他們養了許多鴿子,在院內搭了許多小閣樓供鴿子住宿,閣樓成了該村一大特徵,故得名王閣。
雙廟鋪 清代,何、趙兩姓同在京為官,兩家世仇。何家建火神廟欲制服趙家,趙家亦於火神廟附近建玉皇廟欲壓倒何家。自此該地有“雙廟”之稱。當時,雙廟正處於太和到潁州(阜陽)的官道上,官府為方便送信的人,沿道四里設“墩”,八里設“鋪”,該地距太和16華里,正好設“鋪”,故稱雙廟鋪。
王勉營 清中期,有王勉之,王虛之二兄弟遷居於此,兄居東,稱王勉營,弟居西,稱王虛營。後兄人丁興旺,由此村名為王勉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