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遵律

趙遵律,河南郾城英趙村人,進士,嘉慶五年(1800)任資州直隸州知州。是一位才藝雙全的州官。

基本介紹

  • 所處時代:清朝嘉慶年間
  • 出生地:河南郾城
  • 主要作品:《資州直隸州志》
  • 本名:趙遵律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

人物生平

趙遵律,河南郾城英趙村人,進士,嘉慶五年(1800)任資州直隸州知州。他任職的幾年中,重教興文,注重人文名勝保護。一是及時整修珠江書院,並為書院劃清地界,解決了書院的後顧之憂。二是帶領州衙人員,僅一兩個月時間,重新清理裝訂了學署的藏書,搶救了許多古籍。三是保護文物古蹟,他發現南宋狀元趙逵的舊居(趙公祠)十分破敗,便於嘉慶七年撥專款在原舊址恢復重建,還配廡院,添前廳,題寫《重修宋中書舍人趙莊祠碑記》,並題其門額:“天子門生”,書兩邊聯語:“純而後肆,讀制策萬言,重文藝猶先器識;正以祛邪,聽長笛三弄,為蒼生叩動鬼神”。再如,為保護好位於州城北郊寧國寺的西漢著名辭賦家邑人王褒墳墓,專門為其立碑並撰寫碑文。另外,嘉慶六年,增修了州城大東街文昌廟。

主要功績

趙知州任內為官清廉、勤政愛民。資中羅泉古鎮鹽神廟前,有座長40米、寬12米的石拱橋,古時是一座五孔石板橋,始建於清嘉慶甲子年(1804),由當年管理羅泉分州鹽政的州判張中和(又名張少牧)動議修建,歷時半年竣工。傳說橋建成時,特邀趙遵律“踩橋”(即剪彩),趙接到請柬正值其妻身懷六甲,當夜夢見喜得貴子,次日他到此將橋命名為“子來橋”。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日理萬機的一州之長,在妻子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從州府趕赴到遙遠的分州羅泉,說明趙遵律是一個勤政務實的好州官。
趙遵律在任內還組織重建了州東關外的鎮東橋、小東門外迎賓橋(並題名)、州東七十里石山橋、州北二十五里登瀛橋,方便了百姓出行。他為州城下五里店唐明渡題記,讚揚貢生鐘盛前後施田百餘畝以作渡費的義舉行為。
趙遵律“以政事文學稱於時,每聞古蹟則親臨訪之。”他工詩善書,文採過人,喜歡吟詠,每聞古蹟,輒親臨之,凡到一處風景名勝,都留下華麗的詩篇或珍貴的墨跡,《資州直隸州志》(1815)“藝文志里”收入了他八篇遊記和紀事文章,是州志從古以來名人官宦中選得最多的。
趙遵律游州城北郊重龍山風景區寫下了“連峰詰屈傍城隈,萬丈丹青接碧空。滿院竹聲岩下出,豐空人語閣中來”的優美詩歌。山上永慶寺的山門前面有座精美的石刻牌坊,上面鐫刻著趙遵律題撰的三副楹聯。他為永慶寺天池題寫的“剪長江萬里波濤千仞峰頭開一鑒,解大眾四禪束縛諸天閣上演三車”對聯保留至今。
嘉慶七年,趙遵律遊歷始建於唐代的甘露寺後,留下了詠甘露寺八觀的優美詩篇。龍洞河岩壁上,至今還有趙遵律題寫的“仙跡宛然”和“雲泉”書法石刻。甘露寺附近有龍洞古蹟,據方誌記載,春秋末期周朝大夫、孔子之師萇弘(資中人)曾將龍洞作為隱居處。今甘露寺內保存著的趙遵律《游龍洞碑記》碑文中所述周大夫萇弘隱居甘露龍洞河之事和萇弘精忠報國、堅貞不屈,“血化碧珠”的事跡,是研究萇弘難得的歷史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