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富

趙華富

趙華富,山東龍口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授、學科帶頭人、學術顧問、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徽學學會顧問,從事徽學研究,創辦了安徽大學徽州學研究所,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華富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9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
  • 性別:男
  • 職稱:教授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留校任教,學術研究,科研情況,學術會議,著作,主編,論文,

人物簡介

趙華富,山東龍口人。1956年,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留系任教,從事元史研究。1980年,調安徽大學歷史系任教,從事徽學研究。1993年,創辦安徽大學徽州學研究所,任所長。現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授、學科帶頭人、學術顧問、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徽學學會顧問。

主要經歷

留校任教

趙華富教授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從事元史研究。1980年調入安徽大學歷史系任教。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擁護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1993年趙華富教授創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所(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前身),並任所長。在幾十年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他不計名利,勤於鑽研,默默奉獻,在徽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斷攀登,並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
早在山東大學歷史系任教時,趙華富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元代的經濟。眾所周知,經濟的連續性很強,必須上溯宋,下聯明。因此,很早就對徽商的輝煌成就有所了解。來到安大後,1981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約瑟夫·莫克德謨特來安大從事學術活動,歷史系領導指派趙華富教授為指導老師,陪同莫克德謨特先生先後來到安徽省圖書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資料室蒐集徽學資料,並赴徽州開展學術調查,使趙華富教授對於徽學不但有了進一步了解,而且興趣越來越濃。
徽學內容十分豐富,研究什麼比較好呢?學術研究選準方向十分重要,既不能全面開花,又不能東打一槍西打一槍。經過十年探索,他清楚認識到,徽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宗族社會。這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風俗等都與宗族有內在聯繫。徽州世家大族是徽州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土壤。宗族研究是闡明徽州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關鍵。因此,他將宗族研究作為徽學研究的主攻方向。

學術研究

從事學術研究,必須高標準、嚴要求、奮力攀登學術高峰,力爭撰寫學術精品,立志成為第一流學術研究工作者。1981年,趙華富教授開始涉足徽學研究,並於1991年發表第一篇徽學論文——《論明清徽州社會的繁榮》(《東南文化》1991年第二期)。這篇文章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新華文摘》(1991年第12期全文轉載),《人民日報》(海外版)“學術園地”摘要刊登,並獲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5年,《從徽州宗族資料看宗族的基本特徵》在《譜牒學研究》第四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發表。這篇文章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反應。《新華文摘》1995年第12期轉載,許多學術專著列為參考書目,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9年,《兩驛集》由黃山書社出版,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2004年,《徽州宗族研究》作為安徽大學出版社重點圖書出版。為了使這部專著達到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觀點新,資料豐富、嚴謹紮實、體系科學,趙華富教授整整花了十三個春秋,約50萬字的著作,校對工作就用了兩年。這部專著在學術界反響很大。《博覽群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十多個刊物和網站作了評論和介紹。在《徽州宗族研究》專家座談會上,大家對此書作了充分肯定。專家們說,《徽州宗族研究》是“開山之作”、“集大成、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是“開創性”、原創性”、“腹地開掘”、“系統全面”、“資料詳細”、“頗多新見”的專著,具有“廣、深、細”三大特點。對徽學和明清史“都是一大貢獻”,不僅“填補了自身研究的空白”,而且是打開了徽學研究的一把鑰匙”。這部專著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徽州宗族不僅是一種歷史現象,而且現在還有一些遺存。因此研究徽州宗族不但要使用歷史學研究法,而且還必須採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法。趙華富教授把這種方法總結為“三結合六步走”。所謂“三結合六步走”,就是歷史文獻與社會調查相結合,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相結合,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相結合。第一步,閱讀文獻資料,特別是譜牒資料。從1990年起,他先後跑了20多家圖書館和博物館,如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黃山市博物館、北京市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閱讀文獻數百部,摘錄資料數百萬字。第二步,社會調查。從1990年起,趙華富教授每年都到徽州農村住一二個月,十幾年時間,足跡遍布原徽州一府六縣,採訪了數以百計的老人,蒐集到大量珍貴譜牒、文書、文物和口碑資料,為徽州宗族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步,個案研究。從1990年起,他選定了具有代表性的八個世家大族作為研究對象,先後發表了八篇宗族調查研究報告,使徽州宗族研究能夠建立在比較紮實的基礎之上。第四步,整體研究研究徽學宗族不能只研究個案,那樣必然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行而上學的觀點。因此,除了個案研究以外還必須進行整體巨觀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徽州宗族的整體面貌,揭示徽州宗族的基本特徵和基本發展規律。第五步,專題研究。為了使徽州宗族研究有一定深度,不停留於一般化,進行專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從1990年起,他對徽州宗族的來源、形成、繁榮、發展、特徵;對惠州宗族譜牒、祠堂、族產、族規家法;對徽州宗族教育、文化、風俗等,進行專題研究,搞清了一些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第六步,綜合研究。2004年,趙華富教授編纂的《徽州宗族研究》出版。這部專著就是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綜合研究的成果。綜合研究是闡明徽州宗族產生、發展、變化規律,建立書稿科學體系,加深研究力度,提高書稿水平,打造學術精品的重要一環。
學術研究是一項艱苦勞動。僅僅選準方向、明確研究目標、選對研究方法,如果沒有毅力,不肯下苦功,研究目標絕對不會達到的。徽州宗族研究工作之苦重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一,坐冷板凳之苦。學術研究,無論是撰寫論文,還是撰寫專著,都不能求快,快是不會出精品的。因為,浩如煙海的徽學資料,要一句一句的看,一個一個字的抄。為了撰寫〈〈徽州宗族研究〉〉,趙華富教授在全國各地圖書館、博物館坐了十幾年冷板凳。二,農村調查之苦。趙華富教授曾對同行講,在徽州農村進行宗族調查,年紀大的人幹不了,年紀小的人不願意乾,非他莫屬。因為這項工作很苦。徽州農村交通不便,從這個村到那個村,往往要步行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徽州農村風俗,多數家庭早餐不吃乾糧只喝粥,在農民家裡住和吃,接近中午往往餓得心發慌。三,經費不足之苦。20世紀末,安大科研經費非常少,徽學研究所成立,學校只給了800元經費。為了節省科研經費,必須把一元錢當作二元錢來用。趙華富教授去北京查閱徽學資料,雖然已年過花甲,但經常乘火車坐硬座往返。1991年在北京圖書館查閱資料,因經費太少,只能住地下防空洞招待所,空氣污濁,潮濕難忍。每天住宿費4元5角,住了兩個多月,只花了二百多元。
創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所和徽學研究基地,是創業。創業必須不怕艱苦,奮力拼搏,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或許就是趙華富教授科學研究的征途之中逐步邁向高峰的決定性因素吧。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趙華富教授的科研之路正是這句古詩的真實寫照

科研情況

學術會議

1、1993年全國徽學學術研討會暨徽學研究與黃山建設關係研究會
2、1994年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
3、1995年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
4、1998年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

著作

1、《兩驛集》,黃山書社1999年版。
2、《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主編

1、《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黃山書社1996年版。
3、《’95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98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論文

1、《關於元朝從事農業耕作的“驅口”之身份問題》,《史學月刊》1957年第8期。
2、《元代的“不蘭奚”》,《文史哲》1958年第1期。
3、《為正確闡明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而鬥爭》,《山東大學學報》1959年第1期。
4、《向認為中國封建社會上行階段的農民戰爭不具有反封建性質的同志提八個問題》,《山東大學學報》1961年第1期。
5、《解放台灣是中國人民的神聖任務》,《文史哲》1958年第11期。
6、《論十三世紀初蒙古的社會性質》,《山東大學學報》1961年第2期。
7、《論忽必烈“行漢法”的原因》,《史學月刊》1984年第4期。
8、《忽必烈以農為本的經濟方針》,《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王禎和〈農書〉》,安徽《社聯通訊》,1982年第23期。
10、《關於宋代客戶和佃農的數量問題》,《安徽史學》1984年第5期。
11、《論明清徽州社會的繁榮》,《東南文化》1991年第2期。
12、《論徐福的籍貫和出海問題》,《中日關係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3、《論徽州宗族繁榮的原因》,《民俗研究》1993年第1期。
14、《歙縣棠樾鮑氏宗族個案報告》,《江淮論壇》1993第2期。
15、《從徽州宗族資料看宗族的基本特徵》,《譜牒學研究》第4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16、《黟縣南屏葉氏宗族調查研究報告》,《徽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17、《徽州西遞胡氏的繁盛》,《安徽史學》1994年第4期。
18、《論徽州學的研究對象》,《徽學研究論文集》(一),《徽州社會科學》增刊,非正式出版物。
19、《民國時期黟縣西遞明經胡氏宗族調查報告》,《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20、《朱熹徽州行考辨》,《徽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21、《徽州文化的崛起和繁榮昌盛》,《長江文化論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釋“台戲”》,《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23、《論徽州宗族祠堂》,《安徽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24、《徽州宗族族規家法》,《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黃山書社1996年版。
25、《歙縣呈坎前後羅氏宗族調查研究報告》,《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黃山書社1996年版。
26、《朱熹先世歙縣故里考》,《學術研究》1996年第4期。
27《宋元時期徽州族譜研究》,《元史論叢》第7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新安名族志〉編纂的背景和宗旨》,《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29、《徽州宗族祠堂的幾個問題》,《’95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0、《徽州宗族祠堂三論》,《安徽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31、《徽州族譜數量大和善本多的原因》,《中國譜牒研究——全國譜牒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2、《元代的新安理學家》,《學術界》1999年第3期。
33、《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詰問忽必烈“遵用漢法”時間考》,《安徽史學》1999年第4期。
34、《論元朝複合型的上層建築》,《兩驛集》,黃山書社1999年版。
35、《明代中期徽州宗族統治的強化》,《’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6、《徐福現象》,《徐福文化的思索》,山東友誼出版社1996年版。
37、《徽州譜牒在明代中期的發展變化》,《中華譜牒研究——邁入新世紀中國族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38、《元代新安理學家弘揚朱子學的學術活動》,《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39、《祁門縣渚口、伊坑、灘下、花城裡倪氏宗族調查研究報告》,《徽學》2000年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0、《與客家始遷祖不同的徽州中原移民》,《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41、《關於徽州宗族制度的三個問題》,《安徽史學》2003年第2期。
42、《元代契尾翻印件的發現》,《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43、《婺源縣游山董氏宗族研究》,《徽學》第二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4、《論大蒙古國對外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安大史學》第一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5、《論當代徽學》,《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