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紙紮

趙縣紙紮

在趙縣南南馮村,有一種叫做“醮花”的民間紙紮藝術,已經傳承了600年。“醮花”的形狀類似宮燈,花團錦簇,用作善男信女的供品。趕廟的人們為了祈求富貴,往往要在供奉的老母塑像前燒香許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縣紙紮
  • 地理標誌: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 非遺級別:石家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起源,歷史,

概述

前村座落在趙縣城內,地處趙縣經濟、文化、商貿中心,該村王傳琴是趙縣一帶有名的民間藝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紙紮藝術,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漸形成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技藝——“趙縣紙紮”。
榮譽榮譽

起源

紙紮起源於大唐初期,來源於民間俗句“打春牛”,打春牛是人們為迎春而舉行的一種民間活動,立春到來之時,人們用紙牛,牛肚中裝有瓜子、糖、花生等一類食品,然後挖坑放一根雞毛,敲鑼打鼓、耍獅子、舞龍燈,等到立春時刻,坑裡雞毛會隨著陽氣上升而飄起來,這時人們會把春牛打爛,孩子們會搶裡面的糖、花生,熱鬧地把春迎過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而成為一種習俗。
成品成品

歷史

過節會扎彩燈,喪會會糊扎紙人紙馬,藝人通過紙竹、絲綢、布料扎糊出人物、亭台樓閣、民間故事,到了宋代,紙紮成為民間文化的代表,以它精美的彩繪和特有的藝術造型而達到鼎盛時期,這種特有的民間文化的繁榮一直到清末以後才逐漸冷淡下來,建國以後,由於新文化的衝擊和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引入,我國特有的傳統民間文化逐漸被世人所淡忘,即使在民間文化的集散地—農村,這種淡忘依然沒有停止,這是一種悲哀,應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以及在國際地方的重要影響,全世界人都開始關注中國,中國到底有著怎樣的文化底蘊?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國家特有的傳統文化必將被世人重新審視而重現昔日光芒,包括紙紮這種民間手工藝,也必將重新展示它那種特有的情趣文化之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