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營村(雲南騰衝縣芒棒鄉下轄村)

趙營村(雲南騰衝縣芒棒鄉下轄村)

趙營村隸屬騰衝縣芒棒鄉,地處鄉北邊,距 鄉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路,交通方便,距縣45公里。全村國土面積8.45平方公里,海拔1540米,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1450-18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穀、甘蔗、油菜、烤菸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營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騰衝縣
  • 面積:8.45平方公里
  • 人口:2410人
基本概況,基礎設施,村務公開,農村經濟,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文地理,發展重點,基層組織,新農村建設,

基本概況

東鄰龍川江,南與大水塘相鄰 ,西與馬場村相接,北到甘露寺水庫邊和楊家大河。轄趙家雲、淀源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56戶,有鄉村人口2410人,其中農業人口2383人,勞動力187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40人。
趙營村
全村耕地面積1975 畝,人均耕地0.82 畝,林地5557.2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勞務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229戶通自來水,有66戶飲用井水, 有584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8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20戶。該進村道路為屬於砂石路面、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52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61.7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該村到2011年底,有4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7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5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7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6.63萬元,有固定資產37.1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1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農村經濟

該村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17.7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3.00萬元,畜牧業收入562.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100頭,肉牛580頭,肉羊156頭); 林業收入232.5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06.60萬元, 工資性收入32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32.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勞務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6.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00人 ,在省內務工900人,到省外務工100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75.00畝(其中:田1525.00畝,地450.00畝),人均耕地0.80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油菜、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5557.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5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7畝,主要種植草果、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2653.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4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37.5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人文地理

趙營村座落在龍川江江西岸,距鄉政府12公里,在鄉政府得北邊,東高西低,東到龍川江,南與水塘相鄰,西與馬場村相連,北與甘露寺水庫邊和楊家大河為界。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境內有古老茶群體,現有古老大茶葉950畝,最大的茶樹根徑為145厘米,樹高15米,樹齡已有百餘年歷史。古老泡核桃群林立,古老泡核桃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每株占地面積0.4畝,是當地戶主的搖錢樹。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科技含量不高,基礎設施薄弱。。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遠抓林、果、茶,近抓畜、煙、蔗,發展冬季農作物。重點發展紅花油茶、山核桃等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52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6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 該村到2014年底,有18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4人,黨員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15人。 團員57人。

新農村建設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結合“美麗鄉村”社區建設活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突出主導產業強村,不斷強化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農民民眾的主體作用和體制機制的保障作用,變革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儘快建成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充滿活力的“天藍、地綠、山青、水秀、氣爽”的建設要求,成為“秀美、宜居、宜業”的美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該村到2014年底,有18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