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渢(當代音樂教育家)

趙渢(當代音樂教育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渢,當代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開拓者。原籍項城,出生於開封,曾用名:吳福田、趙天民等。父親是個正直的律師。趙渢受其父母的影響,自小愛唱歌,喜愛京劇和豫劇,能摹仿許多名角的唱腔。小時學過竹笛和京胡。另有同名金國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渢
  • 出生日期:1916年11月29日
  • 逝世日期:2001年09月01日
人物履歷,音樂成就,

人物履歷

1926年在加拿大牧師安德生的引導下參加了教堂唱詩班,並向安德生學習聲樂、鋼琴和欣賞西歐古典音樂。 1931年中學畢業後考入開封建華藝術專科學校。
1930年趙渢等人因幫助身為共產黨員的老師逃脫官方的抓捕,修業未滿被迫離校。此後,在河南魯山中學、杞景中學任音樂教師。1934年起任《河南晚報》副刊特約記者,接觸了大量的戲曲藝術,尤其是京劇和豫劇。同時業餘學習音樂和俄文。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電影攝影場演員訓練班。結業後,任演員、配音員、音樂組代組長和新聞組代組長。1938年,先後任教於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重慶精益中學。報社記者等職業。
1939年他與李凌﹑聯抗等革命音樂工作者在重慶創建新音樂社﹐並任《新音樂月刊》主編。這個時期,趙渢在《新音樂》等報刊上發表了一些著作和譯文,特別是譯配了很多蘇聯歌曲,如《喀秋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夜鶯曲》《假如明天戰爭》等,在當時廣為流傳。
1940年秋,重慶首演《黃河大合唱》,趙渢獨唱《黃河頌》,受到周恩來的鼓勵。同年,趙渢在郭沫若主持的星期文藝演講會上,作了以《抗日音樂運動》為題的演講,並應邀到各種業餘合唱團去教唱抗日歌曲,一直持續到皖南事變。
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後,轉移到緬甸開展華僑青年工作,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與組建“緬甸華僑戰地工作隊”,仰光失守後,回到昆明,在雲南大學附屬中學任教,並參加民主同盟工作。
1942年在昆明雲大附屬中學任教,同時參加民主同盟的工作,與聞一多、楚圖南、費孝通等人深入路南圭山彝族地區,開展文化工作。1946年因“李公朴、聞一多事件”被牽連而轉赴香港。1947年趙渢與馬思聰李凌在香港創辦了中華音樂院並任副院長,同時在廣州省立藝專音樂系任教授,來往於香港、廣州兩地授課。1948年初,在新加坡創辦了中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校長、教授。
1949年回國參加了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並被選為全國委員。後又參加了新政協籌備會議的工作,任無黨派小組的秘書。新政協大會成立之後,又參與第一屆全國文代會的籌備工作。文代會即將結束時,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了在布達佩斯召開的世界民主青年聯合會,趙渢任團長兼代表。回國途中應邀參觀了蘇聯,《青團員之歌》就是趙渢在赴匈牙利的途中譯配出來的,此歌曲後來在國內迅速傳唱。
1952年任文化部辦公廳主任。
1956年任音樂出版社董事長兼社長,中國科學院音樂名詞統一委員會主任等職。
在1955年我國第一次派京劇團和歌舞團出訪法國、英國、義大利、荷蘭、南斯拉夫等國和1956年中國藝術團訪問拉丁美洲(智利、巴西、阿根廷)的訪問演出中,趙渢均擔任副團長兼藝術指導。40多年來,趙渢先後參加或率領代表團出訪20多個國家,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貢獻。
1954-1983年,先後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63年兼任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並主持演出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歌劇《阿依古麗》等劇目。
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7年任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兼音樂組組長。
1980年-1991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審議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審組召集人(第一屆、第二屆)。
1984年任中央音樂院名譽院長﹐併兼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主編﹑《音樂研究》主編等。
1987年任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兼音樂組組長、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副主編;1990年受中宣部委託,任《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主編。
1990年任中國音樂家協會考級委員會主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老藝術家委員會主任(1992年起)、田華藝術學校名譽校長、中央音樂學院校外水平考級委員會主任、南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1992年起)。 2000年獲中央音樂學院蕭友梅音樂教育建設獎,2001年獲中國文聯、中國音協頒發的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音樂教育家、新中國專業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音樂評論家、文化活動家,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顧問、《人民音樂》主編,原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名譽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音協副主席趙渢同志,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於2001年9月1日19點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音樂成就

從30年代起,發表過一系列的音樂著述和譯著:《和聲的初步》、《賦格初步》、《和聲的進行》、《曲調步對位》、《貝多芬和他的九個交響樂》、《詩經的音樂及其他》《曲調》等。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從事繁忙的行政工作的同時,在音樂理論工作上亦極有建樹。曾任《人民音樂》主編(1990-2001),《音樂研究》主編(1958-2000年),著有《音樂及音樂家》、《趙渢文集》論文集。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國際音樂理事會項目,《音樂宇宙--一部歷史》亞洲地區協調員的趙主編出版了中國副卷之一《中國樂器》、副卷之二《雲南樂器王國》、附卷之三《世界屋脊的音樂》。此外,還譯配了膾炙人口的蘇聯歌曲《共青團員之歌》、《喀秋莎》以及藝術歌曲如舒伯特的《幻影》等。譯配歌曲40多首。
著有散文集《歐逝散記》和《拉美見聞》等。
先後出訪歐、美、亞、拉美等國家,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以及國際和平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趙渢長期投身於音樂教育事業,不僅在專業音樂教育領域,而且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乃至社會音樂教育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較大影響。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數千名合格的音樂專業人才。1983年退居二線後,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國民音樂教育事業之中。他積極倡導美育教育,並為之奔走呼籲,他為國民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