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昕(清代嘉定知縣)

趙昕,字雍客,號雪乘。浙江餘杭人。雷州太守趙最之弟。幼工制舉業,兼善詩古文詞,與兄先後名噪於時。辛卯中亞魁。至辛丑成進士,授官嘉定。邑大事繁,簿書鞅掌。以積勞盡瘁,卒於任。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餘杭人趙昕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殿試中金榜題名,以優異成績高中殿試第十四名,為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趙昕最出名的就是康熙十年(1671年)的這次賑災。據康熙《嘉定縣續志》載,趙昕在中進士8年後的1669年2月任嘉定知縣。可趙昕的仕途並不平坦。來到嘉定的第二年(1670年),“夏時淫雨殺禾,平陸盡通舟楫,秋來颶見拔木,花苓僅剩枯枝。”次年入春,“四鄉民大困”。面對災情,當時的上級江蘇布政使慕天顏同意設廠施粥進行賑貸。在鄉紳們及“井裡好義之士”的幫助下,嘉定全境設立了22個粥廠(後來的鄉鎮大致以此劃分),“……賑過男婦九十九萬一千八百七十九名”。《嘉定縣續志》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時任知縣的紹興人聞在上修纂的,離事件發生才11年,還是值得相信的。
據記載,當時知縣趙昕苦於救荒無策,“延見邑薦紳先生急謀所慰焉者,薦紳先生環而立,拱手謂:‘莫設粥,(若)若夫米何出?薪何來?水汲火燀何使?敢煩賢令!’”趙昕不敢辭,先出俸五百石勸募,並稟請江蘇布政使慕天顏賑貸,接著召集縣裡的“薦紳先生”及好義之士共商對策,決定設立粥廠,以“治內古佛寺為設粥所,東西南北四門區各一”。
在趙昕任上,除了上面所說的大規模分區設廠施粥賑饑外,還疏浚了瀏河、吳淞江,革除了“水腳”(水陸路費或運費),提拔人才,政績卓著,為縣人奉為“賢宰”、“仁侯”。
餘杭縣新志》所說的“邑大事繁,簿書鞅掌。以積勞盡瘁,卒於任”的事實不是沒有依據的。就在趙昕初定災事後的第二年(1672年),趙昕就開始著手疏浚吳淞江。他遴選黃渡鎮人施華祖“分段董役”,出現了地方最早組織水利事業的管理人員——鎮董,並將興修水利與賑災救民進行整合。日本學者大谷敏夫指出,以“鎮”為單位的董事制突出了公益事業的社區性,而與原先有較重人身依附色彩的地主保護佃農或奴僕的方式有著很大差異。
趙昕十分關注民生。據史料記載,由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霉雨毀雉堞(城牆)百餘丈,因此知縣趙昕重修了城垣。當時趙昕還依照參將王永禎的申請,修築並造四角敵台4座,加強防衛。
趙昕到任後發現《嘉定縣誌》為明崇禎年間修撰,而如今早已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幾十年,於是趙昕開始重新修撰《嘉定縣誌》。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趙昕主持新修的《嘉定縣誌》刊行,全志12冊,分圖考、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公署、兵御等27門。

個人作品

著有《官布考略》、《蘇州官布考》等文,對清初商品經濟有一定的研究。
趙昕著有《永和樓集》,《餘杭縣新志》卷之八“藝文志”載有趙昕描寫家鄉徑山的詩:
山城臘月雪初罷,
東郭小樓眼倍明。
落日倒銜雙徑出,
歸鴻低傍五峰晴。
匡廬社外逢元亮,
桑落尊前待步兵。
不淺夜來幽獨興,
幾思搖櫓剡中行。
此詩以動情的筆墨描寫故鄉山水,用典故匡俗兄弟結廬相比,把自己比作陶淵明(元亮),寄情山水,表達對故土的熱愛之情。
另外,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國學大師王利器編的《竹枝詞乙編》中,錄入了趙昕的《西湖竹枝詞》一詩:
四月五月蠶熟天,
盈盈湖水掩門前;
青銅竹拗半規月,
小婦雙雙牽白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