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哲(清代官員)

趙文哲(清代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文哲(1725~1773年),字損之,號朴函。清乾隆年間高行鎮人。以詩文書法著。文哲少聰悟,博雅能文章,尤以詞賦名。沈德潛所選“吳中七子”之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南巡,召試欽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充方略館纂修,軍機處行走。乾隆三十二年坐事免。時緬甸用兵,將軍阿桂奏薦軍前效力。以勞績復官,擢戶部主事。後將軍征戰中遇難,時年四十九歲。恤贈光祿寺少卿,入祀昭忠祠

著有《媕雅堂詩集》十二卷、詩續集四卷、《娵隅集》十卷、別集六卷、詞集四卷。

基本介紹

  • 本名:趙文哲
  • 字號:字損之
    號朴函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高行
  • 出生時間:1725年
  • 去世時間:1773年
  • 主要作品:《媕雅堂詩集》、《娵隅集》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人物評價,歷史記載,家庭成員,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趙文哲從小隨父習文練字。稍長,求教於本鎮名儒瞿麟征。在這位啟蒙嚴師的諄諄教誨下,長進很快,更由於他生有異稟,讀書一目數行,深得瞿麟征的喜歡,視為高足。
乾隆七年(1742),趙文哲十八歲時成秀才。此後,趙文哲的詩作,己在同輩和師長中廣為傳誦,其詩風格逸雅,又時為人抄傳,轉輾而遍於朝野。不久,為朝中工部侍郎夢麟、內閣學士李因培等人所知,薦入庠序,補諸生,升廩生,而聲名益噪,當世推為博雅
乾隆十三年(1748),上海縣申江書院創立,趙文哲即入申江書院求學。山長凌如煥,與趙文哲同學者有青浦王昶、嘉定曹仁虎王鳴盛等人。皆有詩名,而推趙文哲為翹楚。後來,長洲高士,被乾隆譽為“東南二老”之一的沈德潛遴選上海趙文哲、黃文蓮,嘉定王鳴盛、曹仁虎、錢大昕,長洲吳泰來,青浦王昶之詩合編成《吳中七才子詩選》一書,後傳至日本,其國相高棅為七律,人贈一章,寄估舶以達,人艷稱之。於是,趙文哲等吳中七才子的詩名,不僅遍傳國內,而且已蜚聲海外。
乾隆二十七年(1762),趙文哲三十七歲時,皇帝第三次南巡,召試獻賦,應試者除趙文哲外,還有陸錫熊(後為《四庫全書》總纂官之一)、張果浚、張熙純等。聖駕親閱文哲所撰“海塘賦”後,定趙文哲御試一等第二名,欽賜舉人,授內閣中書隨帝到京。第二年趙文哲升為方略館纂修官,分修“平定準噶爾回部方略”、“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大清一統志”及未成之“音韻述微”、“熱河志”諸書。
乾隆二十九年(1764)擢升直軍機房,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皇帝密詔撰擬事宜,成了乾隆的寵臣。奏記文字都出其手,大學士劉統勛劉倫于敏中等人皆嘆其為異才。
在京期間,趙文哲詩文益進,時和乾隆酬答唱和,和同僚文士紀昀王文治趙翼、王鳴盛、錢大昕、王昶、曹仁虎、吳省欽徐步雲盧見曾錢載程晉芳姚鼐等暢遊名山勝跡,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後陸續編成《媕雅堂詩集》十二卷,《媕雅堂詞集》四卷,《藏海廬詩》四卷等。並都由其友王昶作序,推崇為“道其可以,工者備矣。”
乾隆三十三年,受“鹽運使盧見曾查抄案”牽累,奪官。
乾隆三十四年,恰好朝廷派兵赴邊征緬,乾隆命兵部尚書阿桂以定邊右副將軍總督雲貴。阿桂素知趙文哲、王昶,特奏準趙文哲、王昶等人隨軍入幕,執掌書記。趙文哲從此渡過了一生中最後的戎馬生涯。
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緬軍投降,征緬之戰結束。趙文哲和王昶仍留在阿桂幕中執事,渡過了二年之久的邊疆生活。在此期間,趙文哲除了處理日常文牘事務外,又常聚阿桂府中,和王昶及當地名士一起,觴詠詩酒。面對著西南邊陲的艷麗風光和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人情習俗,他的佳作連篇,趙文哲將其軍中詩作,編為《娵隅集》刊印行世。以取西南蠻稱魚之別名“娵隅”為名,意為遠遊之魚,隨波而隅;亦取晉時赫隆從軍南蠻所作“娵隅躍清池”之義,以蠻魚自喻,意為雖載罪從軍而為身潔清。故而,其軍中詩作雖更奇肆怪節,但自中意。為阿桂、王昶等人所推崇。
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川大小金川(即今四川小金縣,屬阿壩藏族自治州所轄)之役開始。乾隆命理藩院尚書溫福為將軍,代阿桂率兵征討小金川。當溫福向阿桂辭行時,見趙文哲,與之對話,句句皆為中肯明策之言,溫福聞之大喜,遂向阿桂請求,讓趙文哲隨其征討。於是,趙文哲遂入溫將軍幕中,參與軍機。此時,趙文哲根據自己在邊多年的經驗和熟悉雲川邊民情況,為平定小金川土司之亂,時時向溫福獻計獻策,深得溫福的信任,對趙文哲極為重視,甚至到了片時不見,輒派人找尋的地步。
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溫福軍至成都,因溫福之請奏,朝廷復授趙文哲中書舍人之職。接著便直下金川,連連獲勝。第二年便攻占小金川重鎮美諾,小金川余兵皆投降清軍,至此,小金川之亂被平息。而趙文哲亦以戰功晉為戶部主事,仍隨溫福洽事。
乾隆三十八年,進兵木果木,師潰殉難,趙文哲時年四十九。兵敗時,趙文哲取軍籍冊付家人乘間使出,有人勸其一起躲避,文哲毅然拒絕,道:“身為幕府贊畫,且迭荷國恩,詎可舍帥臣而去!”,卒與溫福同死。

個人作品

趙文哲著文有“媕雅堂詩集”十二卷、“詞集”四卷、“別集”六卷、“時文稿”一卷、續集“藏海廬詩”四卷、“娵隅集”十卷、“毛詩經解”、“群經識小錄”四卷等。
趙文哲詩文《娵隅集》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趙文哲著文版本已查實的有七種:手抄本,乾隆18年、54年、56年、59年版、宣統3年、民國29年的刻本等;收藏單位有十七個:中科院、首都圖、北圖、上圖、皖圖、贛圖、滇圖、魯圖、徐州圖、上海辭書出版社、日本人文、清華、北大、南大、復旦、天津師大、台大等。趙文哲室名:“藏音廬”、“藏海廬”、“蝶庵” “媕雅堂”(摘自《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人物評價

吳中七子趙文哲損之詩筆最健。
● 《清史稿·列傳》
為人瘦不勝衣,而意氣高邁。
清史列傳·趙文哲傳》
所見殊方絕檄可驚可愕狀,一發之於詩,瑰瑋絕特。

歷史記載

清史稿·列傳》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文獻〉傳包、傳稿,有趙文哲資料,編號:4611Ⅰ、4624Ⅱ、5273Ⅲ、6489(1),7826(2)Ⅰ~Ⅲ見曹仁虎。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等均有趙文哲的記述。

家庭成員

妻子
夫人張氏誥贈一品夫人
兒子
子秉淵,誥贈朝議大夫
子秉沖,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右侍郎,晉贈榮祿大夫戶部左侍郎。

後世紀念

趙文哲死後被旨特贈光祿寺少卿,入祀京師昭忠祠,並祀四川省城慰忠祠及原籍忠義祠。賜祭葬,賜恤典,賞世襲恩騎尉。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長子趙秉淵被旨至四川,奉父衣冠回鄉,葬於二十二保八圖,田糧名“趙忠墓” 。王昶作“恤贈光祿寺少卿戶部主事趙君墓志銘” 、“慰忠祠碑·趙文哲”,吳省欽撰“碑文” 。
其兄趙文鳴題“蒙恩賜葬牛眠地,華表高擎望鶴還。”
世人讚嘆趙文哲“死因殉國名逾烈,詩已成家世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