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傳統古箏技藝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是一種民間音樂。是由趙玉齋趙登山師徒二人確立、源於山東古箏流派、並以趙家嫡系傳人為主要繼承人的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古箏技藝。它既是對山東箏派傳統技法的傳承,又在新的時期融合了新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完整的古箏藝術風格。

2007年,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辦〔2005〕18號)精神,為有效保護和傳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趙家傳統古箏技藝”被評為吉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趙峰先生為傳承人。趙家箏藝歷來以左手技法為強調的重點,左手的滑、按、揉、顫的細微變化,常常在一根弦上將幾種技法巧妙結合,充分展現了古箏“韻”這一表現力之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家傳統古箏技藝 
  • 性質:吉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代表性傳承人:趙 峰
  • 創始人:趙玉齋、趙登山
項目簡介,主要傳承情況,分布區域,歷史淵源,傳統技藝,主要特徵,重要價值,學術價值,文化交流價值,審美價值,續存狀況,相關製品及作品,傳承譜系,

項目簡介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是由趙玉齋、趙登山師徒二人確立、源於山東古箏流派、並以趙家嫡系傳人為主要繼承人的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古箏技藝。它既是對山東箏派傳統技法的傳承,又在新的時期融合了新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完整的古箏藝術風格。
山東箏派是在全國流傳最廣和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首次將山東古箏與東北地區民間藝術相結合。在其後的傳承中,張念勝收徒樊西雨、張應易等,再傳趙玉齋,再後傳趙登山、趙峰,至趙登山1954年調入吉林省歌舞團,正式開創了古箏演奏技藝在吉林省傳揚的新局面。
趙家傳統箏藝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文化交流價值和審美價值。經過趙家傳統箏藝歷代傳承人的努力,現已將大量古代工尺箏譜翻譯、整理成現代簡譜。在搶救瀕臨失傳的古譜的同時,也更加有利於向世人及後代傳揚。趙家傳統箏藝在繼承山東傳統古箏演奏技藝的同時,獨創了一系列演奏技法,並以“音韻相合”、“以韻托聲”、“以韻補聲”為藝術宗旨,以對“韻”的把握與運用為藝術追求,還原出傳統箏樂的獨特魅力,發展成為獨特的古箏藝術表現形式。趙家傳統箏藝的傳承人多次受邀赴韓國、香港、台灣等地講學、演出。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對古譜的發掘與傳承、對箏樂真諦的理解與運用、對演奏技法的繼承與發展保護開闢了一條新路。

主要傳承情況

山東箏藝到了吉林省,一方面因為山東箏本身就有著較為豪放和韻味十足的特點,所以極易被東北人民接受;另一方面,粗獷的黑土地民風,也勢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古箏研習者的音樂感受。而從民間戲曲、曲藝取材,正是趙家傳統古箏技藝中的重要一環,趙家傳統箏藝中的《慶豐年》、《春到田間》、《松花湖漁歌》、《春來早》、《關東潮》、《鄉村隨想曲》等曲目,都帶有鮮明的東北風味。
因此,在吉林省孕育並誕生的趙家傳統古箏技藝,不但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風韻,同時也表現出較大的地方特色。2007年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非遺處、長春市教育局等聯合授權長春市少年宮趙峰古箏藝術中心為趙家傳統古箏技藝傳承基地,開展古箏傳承公益活動。

分布區域

吉林省為主,山東省、江蘇省、台灣省、日本、韓國等地有少量繼承人。

歷史淵源

山東箏派主要流傳於魯西南的荷澤地區,特別是在鄆城、鄄城一帶尤為興盛。山東箏派重要代表趙登山:1933出生於山東省鄆城縣,14歲向古箏名家樊西雨、張應易等前輩學習古箏,1950年拜師於趙玉齋先生專習古箏。趙登山上世紀50年來到長春,博採眾長成為山東箏派主要代表人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箏藝術”傳承人,中國著名民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會長。趙登山之子趙峰,1961年出生,2002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國家一級古箏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箏專業委員副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吉林省古箏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吉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趙家傳統古箏技藝”傳承人。

傳統技藝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承襲了大量瀕臨失傳的傳統古箏演奏技藝,通過對山東傳統箏曲和演奏技法的系統梳理和繼承,形成了“音韻相合,以韻托聲”的獨特演奏風格,現從曲譜、演奏技法和對“箏韻”的獨到見解與運用三方面論述如下:
(一)指甲佩戴方式;
義甲帶於肉甲之上義甲帶於肉甲之上
採用肉甲彈奏採用肉甲彈奏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採用肉甲或扣於肉甲之上的義甲彈奏。使用肉甲彈奏可以更好的把握古箏聲音,能達到聲由心出。趙家傳統古箏技藝所用義甲由玳瑁、犀牛角等製成,其形狀中間凸起,形似肉甲,使用時扣於肉甲之外。
(二)右手傳統技法:1、基本彈奏姿勢:傳統古箏姿勢
2、右手基本技法:
1)無名指扎樁法;
2)大指小搖等(趙家傳統古箏技藝特有技巧)
大指小搖大指小搖
左手“按”“點”“揉”“滑”“顫”等左手“按”“點”“揉”“滑”“顫”等
(三)左手傳統技法:
1、基本彈奏姿勢;
2、左手基本技法。
趙家箏藝歷來以左手技法為強調的重點,非常強調左手的滑、按、揉、顫的細微變化,常常在一根琴弦上將幾種技法巧妙結合,形成餘音裊裊、綿延不絕的音樂感受,達到“音韻相合”、“以韻托聲”、“以韻補聲”的奇妙效果,充分展現了古箏“韻”這一表現力之魂。而不同於箏界現今重音輕韻、有音無韻的彈法。

主要特徵

(一)古譜的繼承與發展:
翻譯的古箏曲譜翻譯的古箏曲譜
趙家傳統箏藝主要以傳承山東傳統箏曲為主。已知的山東傳統箏曲共有古曲(大八板)10套,小板72首,小曲500首,其中如《漢宮秋月》、《昭君怨》、《鴻雁捎書》等古曲已有千餘年歷史。
趙家傳統古箏技藝
(二)演奏技法的繼承與革新:
趙家箏藝主張用肉甲彈奏或將義甲戴於肉甲之上的彈箏方式,其優點是演奏者首先以指尖觸弦,使彈奏者可以感受琴弦的細微變化,進而控制弦的張力,使音色變化更加柔和、自然。
(三)趙家箏“韻”的特徵:
趙家傳統箏藝所倡導的“音韻相合”、“以韻托聲”、“以韻補聲”,還原了“箏”這一樂器固有之美,還“古”箏以本來面目。

重要價值

學術價值

趙家傳統箏藝歷經數代人的艱苦努力,將古代工尺箏譜翻譯、整理成的現代簡譜,還原了古曲譜的音韻和律動,在搶救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利於向世人及後代傳承。趙家傳統箏藝以“音韻相合”、“以韻托聲”、為演奏要旨,將古韻充分地再現出來,具有極高的音樂學術價值。

文化交流價值

趙家傳統箏藝充分展現了中華傳統箏樂的古韻悠長、餘音繚繞,受到國內外箏家和學者的高度重視。趙家傳統箏藝致力於傳揚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在海內外的文化交流上架起了溝通的橋樑。

審美價值

趙家傳統箏藝主要以“韻”與“神”作為藝術訴求。趙家傳統箏藝強調聲韻兼備。聲屬實音,韻屬虛音。對韻的表現使旋律線往復於延綿、微弱的樂音之中,給人以輕盈、安祥、圓潤和微妙之感,體現出飄逸、秀麗、空靈、陰柔之美。

續存狀況

一、古譜流失嚴重,對古曲的傳襲謬誤頻出。
二、傳統演奏技法瀕臨失傳,古韻難現。
三、現代古箏演奏重音輕韻之風盛行,古韻難揚。
四、外來文明引起的審美方式改變,使傳統箏藝的傳承陷入“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困境。
五、現代青少年急功近利的學藝方式和部分教師以盈利為目的的教學方式扭曲了人們對古箏藝術的認識,使傳統古箏藝術的精髓正面臨被淹的危險。

相關製品及作品

一、傳統古箏。(如21弦箏、26弦箏等)
二、肉甲與義甲。
趙家傳統箏藝採用肉甲和扣於肉甲之上的義甲彈奏。所用義甲由玳瑁、犀牛角等製成,其形狀中間凸起,形似肉甲,使用時扣於肉甲之外。
三、古曲譜。
趙家箏法繼承、傳揚了大量瀕臨失傳的千年古譜。由於這些古譜多以“工尺譜”記載並世代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鮮少有人能演奏出古曲本來的意韻。而趙家箏藝的歷代傳承人則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將古譜翻譯成簡譜,並用趙家獨特的演奏技法再現古曲妙韻。
四、音像製品(傳統曲目音頻、視頻;音樂會視頻;專題紀錄片《發現長春》等相關記錄影音)
五、趙家傳統古箏技藝刊物、專業書籍

傳承譜系

第一代:張念勝(1890—1960)
第二代:張應易(1919—1986)
第三代:趙玉齋(1923—1998)
第四代:趙登山(1933-)
第五代:趙峰(1961-)、趙秋雲、趙秋霞、趙秋月等
第六代:曹華(1976-)、張朗華(1984-)、趙曉箏(1988-)、吳限(198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