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官莊村(山東省萊蕪市寨里鎮趙官莊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官莊村隸屬萊城區寨里鎮,位於萊城西北24公里,棗(園)徐(州)公路西則,距寨里鎮政府駐地西南約2.5公里,東臨小下村,西隔雙龍河與韓王許村接壤,北臨姚口公路與宜山村隔河相望,南接邊王許、魏王許二村。全村170戶,575人,耕地633畝。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三合鄉·趙官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官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寨里鎮
  • 電話區號:0634
  • 地理位置:位於萊城西北24公里
  • 人口:575人
據觀音廟碑文記載,趙官莊原名興旺官莊。村中住有曹、康、孫、朱四姓。村莊雖小,但歷史久遠。村碑記載,那時鄰村是:西至瀅子河,南至張里村,北臨於州城(宜山),東至棗園(寨里)。村北有一土台,方圓畝許,據說是僧王(僧格林沁)炮攻於州城內捻軍所築,後人為便於耕作已平為農田。明洪武年間趙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後繁衍為大族,原姓人口漸衰,終至絕跡,後又有李、劉、張姓遷來,住村西首。民國初年改稱趙官莊。
原村莊走勢東高西低,東西狹長,村中間建有“觀音九聖堂”大廟,高脊闊檐,彩梁畫柱,氣勢宏偉,兩石碑立於前廈東西兩側,一記載本廟修建年月(康熙二年,即1663年),一記載重修時間(道光二十三年)。民國三十五年又重修一次,在廟前中央又立方碑記載修葺之事。院東南角建有鐘樓一座,內懸生鐵大鑄鐘一口,(據說是當時萊蕪境內最大的鐘),鳴之,聲聞數里。西南角建有義倉兩間,存有積穀,由村中長者照管,逢荒年歉月,以微利貸於缺糧農戶,秋收後本息歸倉,積年累月,積少成多,頗能為窮苦人家解燃眉之急。
廟門前有古槐三株,大可數圍,其年代已不可考,其中一株頗似虬龍盤旋彎曲,探身於廟前大灣中(即觀音奶奶洗臉盆),碧波綠影,頗具景觀,廟前陰涼空地,為農閒時老人們閒聊之所。
隨著日月的流失,形勢的變化,廟、樹、灣現已蕩然無存。古槐於大煉鋼鐵時已伐作木柴煉鋼,大廟於文革後期拆除,灣也填平,現已闢為村中心大路。但村民仍稱這段路為廟上。
在昔日貧窮落後的鄉村,文娛活動極少,村中偶有魯西村魔術師李傻子晚間來玩“藏掖”(魔術),其中掮碟子,掮碗很是奇妙,圍觀者眾,嘖嘖稱奇。,日間也偶有外地來玩傀儡戲者,老少鹹集,聊以解除文娛的饑渴。
1947年春月,蔣軍來襲,占據本村,殺樹頭,架木柵,挖牆通戶,豬雞宰殺一空,兩天后才撤退,牽走大黃牛17頭,村內殘垣斷壁,更顯破落。
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期間,村民參軍支前者眾。出現了趙學迎,趙學松,趙連三,趙象朋,張元吉等五位革命烈士。趙學松作戰勇猛,被譽為戰場上的“趙瘋子”,使敵人聞風喪膽。趙振山(原名趙餘三),1937年參加革命,在章丘一帶率領游擊隊員與敵人展開了游擊戰,屢立戰功。趙仲明抗戰時期,曾任萊蕪第七區書記。1947年秋,本村為解放軍“一縱”糧站,各地送來的米麵、熟食皆存於村中,再由運糧隊肩挑車載送往口鎮、苗山戰場(萊蕪戰役)。1949年春月,村中幹部劉富雲等人率150餘輛小車運糧隊,隨軍轉戰於兗、滕、鄒諸地,直至淮海戰場,歷盡艱辛,頗多貢獻,得到上級表揚。
土改後,由互助組並為農業初級社,翻身後的農民積極性很高,連年獲得大豐收,後又與小下,魏王許聯合成立高級農業社,1958年並人寨里人民公社。本村為趙官莊大隊。
趙官莊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鄉醫趙佃元尤善疔、癰、瘡、癤的治療,名聞四鄉;農民企業家趙學德在博山建立陶瓷廠;泥工匠李慶春刻、畫、壘、砌、泥樣樣精通;趙振山曾任濟南市槐蔭區公安局長,後又調到上海、廣州仍從事公安工作,離休後住濟南;趙學玉曾任萊蕪駐軍某師政治部主任,轉業後任萊蕪市人大副主任兼秘書長;趙佃豐早年參加革命,知書達理,尤善楷書。趙佃恆曾任泰安電校教授、工程師;趙友三曾任萊蕪九中校長;趙佃水曾任泰安市汽運總公司副總經理。
村南黃花園,村西鳳凰蛋,村北實驗田,土地肥沃,產量很高。村西北大窪地,多雨之年,顆粒無收,1970年農業學大寨經過填凹整平,南北調向(原來東西向,調為南北向,後取名大調田),改造為旱能澆,澇能排的豐產田。
1971年3月5日,在村北建磚瓦窯廠,趙登庭、劉富元任負責人,1980年改為抽風窯,1983年由村民趙成三承包,1985年又改建為轉盤窯,提高了工效,壯大了集體經濟。
1972年秋架電,全村電燈通明,機井改為電動澆灌。1973年村里購買24馬力拖拉機一台,農業生產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後,村民生活明顯地提高。自1989年開始農業結構調整,絕大部分土地種姜種蒜,出口創匯,收入頗豐。2002年全村普及了電話,成為電話村。2000年村民劉玉發投資70多萬元,在村北建中型恆溫庫一座。2002年村民趙玉江投資30萬元,建成造紙廠,年產衛生紙700多噸。
抗戰時期,村中無學,有村中老人李萬水在家中辦私塾,學生10餘人,主要教《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書。其孫李慶泰曾任萊蕪五中書記、校長。解放後村里就成立了國小,第一任校長是張永法:1994年併入寨里中心國小。自1977年全國高考恢復以來至2001年,全村共升入大中專學生38人,其中研究生2名。
趙官莊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的村莊,乘改革開放的東風,村民的生活正沿小康之路闊步前進。
①觀音九聖堂
“觀音九聖堂”修建碑已遷在村委院內,因年深日久,風雨侵蝕,全文已不能貫通辨認,但有幾個項目仍很清楚,足以證實340年前的文化風貌,亦為本村一古蹟。廟的建立時間是康熙二年仲春,庠生蘇期撰文,李東明書丹,石匠楊從德,馮登學,塑匠溫守欽,油漆匠李天明,木匠賀萬奇,泥水匠李春等。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
②觀音奶奶洗臉盆
觀音廟前有一長約20米、寬約10米的灣,傳說是觀音奶奶的洗臉盆。雨後東西南北四街之水會集於此,水滿後向西流百餘米轉而向南流向村南水溝崖。灣中常年水清見底,周圍綠樹成蔭。是兒童戲水、玩耍、老人乘蔭納涼之處。1972年四周用石塊壘砌, 1983年拆除填平。
③鳳凰蛋
鳳凰蛋在村西約300米處,相傳在很久以前,鳳凰在此下過蛋,成為風水寶地,由此取名鳳凰蛋。劉姓在此選為墓地,據風水先生說劉姓能出四員大將,有一次按規定的規格挖好墓穴後,留一老實人看守,那人心想,莫非真有鳳凰蛋,於是在穴壁上刨了一钁,結果一縷青煙直)中雲霄,破了風水,劉姓由此埋沒了四員大將。鳳凰蛋變成了一地姜溝石,至今挖不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