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代村

趙代村

趙代村現有7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是轄第一村民小組的李家院子、轄第二村民小組的上堡子也叫上趙代、轄第三四村民小組的下趙代、轄第五村民小組的曉光社、轄第六七兩個村民小組的東興隆、轄第八、九兩個村民小組的西興隆、轄第十村民小組的仁義村。

概 況 趙代村位於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終南山腳下,東距西安市68公里,位於周至縣集賢鎮境內。南依秦嶺,北臨終南鎮,西與樓觀台毗鄰,東與集賢鎮相連。本村南北2.4公里,東西2.2公里,共5.28平方公里,總占地面積6800多畝,耕地面積5100畝,人口據2005年統計3441人828戶。

趙代村地勢平坦,東部土層較厚,西鄰田峪河,土地貧瘠,是農業區。糧食主產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穀子等。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等。近年來,調整產業結構,農民以栽植獼猴桃為主。還有作務蘋果、李子、核桃、鮮桃、紅杏、櫻桃、梨、柿子的。蔬菜種植有大蔥、大蒜、白菜、蘿蔔、紅芋、洋芋、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瓜果有西瓜、梨瓜等。近年來,苗木:油松、白皮松、紅葉李、紅葉石南、冬青、側粕、銀杏等在此也有種植。

建有醫療站、學校、村委辦公室等集體活動場所。民營商業網點星羅齊布。民營樓板場3處,奶牛場1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代村
  • 別名:趙大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周至縣集賢鎮
  • 電話區號:029
  • 面積:6800多畝
  • 人口:3441人
  • 方言:關中方言
  • 著名景點:財神廟
  • 機場:鹹陽機場
  • 火車站:西安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A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地圖信息,

建制沿革

以該村現存古廟碑文截:“財神生於斯也”等許多古籍為證,該村為財神故里。
賜財真經碑(馬宇田攝)賜財真經碑(馬宇田攝)
村名歷史淵源 該村始名棗林川,因其位於田峪河、赤峪河兩河之間多生野酸棗的河灘地故名“棗林”。又因其地處秦嶺北麓終南山外八百里秦川川地,故又稱其為“川”。把此兩者合為一體,故始稱該村名“棗林川”。
西漢“王莽新政”時,光武帝興兵討王路過此村,不甚掉帶於此,便有以帝掉帶於此之事,稱該村為“掉帶村”。
東漢末年,用“趙大村”做村名沿用至今。解放初期,為了避免把趙大(dai)念成趙大(da),由村公所將趙大(dai)村,改寫為後來的“趙代村”。文革期間該村改用“反帝大隊”做村大隊名。在恢復舊地名時又恢復成“趙代村”。
趙代村現有7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是轄第一村民小組的李家院子、轄第二村民小組的上堡子也叫上趙代、轄第三四村民小組的下趙代、轄第五村民小組的曉光社、轄第六七兩個村民小組的東興隆、轄第八、九兩個村民小組的西興隆、轄第十村民小組的仁義村。
建有醫療站、學校、村委辦公室等集體活動場所。民營商業網點星羅齊布。民營樓板場3處,奶牛場1處。
1949年前,同六曲、金鳳隸屬周至為三保,1960年前隸屬周至縣終南公社集賢管區殿鎮大隊。1960年後,隸屬周至縣集賢公社趙代大隊。文革期間一度稱為紅陽公社反帝大隊。改鄉以後隸屬集賢鄉趙代村。
基礎設施 解放後,該村打機井1眼,修蓄水池1個,基本解決全村人畜用水及灌溉需求。80年代後民眾集資,先後自籌資金360萬元,共打中深井24眼,配套人畜飲水、灌溉變壓器12台,820千伏安。由渠灌為主區轉為井灌區。同時在縣水利部門支持下,本村籌資籌勞修建“u”型引水渠2萬餘米。90年代初,集體和民眾共同集資100餘萬元,以生產小組為單位,建起自來水塔10座,完成入戶管網鋪設,民眾吃上自來水。
趙代村趙公明墓趙代村趙公明墓
解放前主要道路是很不平整的村間人行土路。東西有通往集賢的人行道。南北有終殿路。解放後搞“三端一平”,道路有所修整。1997年至1998年10個村民小組,13條街道,1條出村路均進行了水泥硬化,總長度為8O44.04米,面積34374.81平方米,總投資165萬元,其中國家補貼9O萬元,民眾集資75萬元。
1993年民眾集資,由樓觀電訊局出設備材料,村民義務施工,架起第一條通信線路,安裝第一批電話。接著通信線路、寬頻網送到10個村民小組,20%的農戶裝上了電腦,5%的民眾用上了移動通信,98%的民眾享有了電視。目前人人有手機、家家通電腦,全村除電網密布以外,豎起三架網訊傳播塔。
保護古碑的功臣雷保海與古碑保護古碑的功臣雷保海與古碑
趙代村財祖祠趙代村財祖祠

行政區劃

趙代村現有7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是轄第一村民小組的李家院子、轄第二村民小組的上堡子也叫上趙代、轄第三四村民小組的下趙代、轄第五村民小組的曉光社、轄第六七兩個村民小組的東興隆、轄第八、九兩個村民小組的西興隆、轄第十村民小組的仁義村。

地理環境

位於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終南山腳下,東距西安市68公里,位於周至縣集賢鎮境內。南依秦嶺,北臨終南鎮,西與樓觀台毗鄰,東與集賢鎮相連。本村南北2.4公里,東西2.2公里,共5.28平方公里,總占地面積6800多畝,耕地面積5100畝

自然資源

趙代村地勢平坦,東部土層較厚,西鄰田峪河,土地貧瘠,是農業區。糧食主產小麥、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穀子等。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等。近年來,調整產業結構,農民以栽植獼猴桃為主。還有作務蘋果、李子、核桃、鮮桃、紅杏、櫻桃、梨、柿子的。蔬菜種植有大蔥、大蒜、白菜、蘿蔔、紅芋、洋芋、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瓜果有西瓜、梨瓜等。近年來,苗木:油松、白皮松、紅葉李、紅葉石南、冬青、側粕、銀杏等在此也有種植。

人口民族

趙代村,人口據2005年統計3441人828戶。

歷史文化

以該村現存古廟碑文截:“財神生於斯也”等許多古籍為證,該村為財神故里。
村名歷史淵源 該村始名棗林川,因其位於田峪河、赤峪河兩河之間多生野酸棗的河灘地故名“棗林”。又因其地處秦嶺北麓終南山外八百里秦川川地,故又稱其為“川”。把此兩者合為一體,故始稱該村名“棗林川”。
趙代村明朝黑虎玄壇趙公明廟古碑趙代村明朝黑虎玄壇趙公明廟古碑
西漢“王莽新政”時,光武帝興兵討王路過此村,不甚掉帶於此,便有以帝掉帶於此之事,稱該村為“掉帶村”。
東漢末年,用“趙大村”做村名沿用至今。解放初期,為了避免把趙大(dai)念成趙大(da),由村公所將趙大(dai)村,改寫為後來的“趙代村”。文革期間該村改用“反帝大隊”做村大隊名。在恢復舊地名時又恢復成“趙代村”。
解放初,“滅資”“興無”“破四舊”,毀神像建學堂,砸鐘賣鐵,用碑燒石灰。“文革”十年中,財神故里文化被破壞殆盡,財神故里的名字也銷聲匿跡。
改革開放後,在台胞的資助下,財神故里趙公元帥前殿後廟恢復成功。
財神文化開發區新建的財神文化展示區,占地513畝,是以財神趙公元帥為主體的全國財神文化展示區。財神文化區的建成,標誌著財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已到來。
保護財神古碑的功臣雷保海老人保護財神古碑的功臣雷保海老人
教 堂 教堂原在現財神趙公元帥廟西側,東西走向,大門朝東。現改建在村東,座南朝北,是天主教活動場所。
民間工藝 制香、倒蠟、做紙活 這是用以祭祀的兩種工藝。
制 香 用榆樹皮做原料,經搗碎砸粉,再經調和加工成形,後放曬網涼乾封梱即成。用以焚燃祀祖。
倒 蠟 把礦蠟放在鐵鍋里燒化後,用蒿桿纏棉花作蠟芯子,在蠟油內蘸一遍涼乾,再蘸反覆多次,切頭露芯即成。
做紙活 婦女用各種彩色花紙裁剪貼糊成彩衣、彩亭、紙鶴、紙馬、紙花圈等,在祀祖之日送燒給神靈、先祖或亡故之人以表悼念之情。
趙代歷史古蹟趙代歷史古蹟
木版雕刻 雕版印刷 這是一種民間工藝。用以製版印刷神帖、祖像拜神祭祖。
製作過程:先將繪製的圖案鋪在刮平、刨光的木板上,然後精雕細刻成陽刻線版、陰刻面版。版成塗色印出神帖、祖像品。
財神故里有李氏先祖保留至今的明代神帖木版及印刷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鼓樂、舞蹈、戲曲、社火、走馬、牛斗虎、財神祭祀活動等。
財神鼓樂起源較早,分布在二、三、十組,至今保留有財神古鼓樂譜於財神文化傳承世家之中。舞蹈出現較晚,以第五組舞場為主。戲劇以財神故里人李巨才編劇《財神故里趙財神》為代表。社火解放前比較盛行,以財神故里第二、三組老藝人李鴻為主要典型。走馬、牛斗虎以第二組楊成林等老藝人為主。
財神故里祭祀話動由來以久,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9年已經獲批為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巨才被批准代表性傳承人。
祭祀活動的用品有:香火、蠟燭、紙表、紙花、糖果、酒茶、三牲、樂器、等等。
祭祀的時日一般在神節、廟會。

風景名勝

財神廟 趙公明元帥廟起源於民間奉祀財神的活動中。 這種民間祭祀改為建祠祭祀的時間是在東漢末年,建起的“玄壇趙公元帥祠”位於趙代村中央,占地三間。改祠建廟是在唐朝時期。當時的廟宇、群殿占地面積約一百多畝,位於現廟址之上,負陰向陽。前有三門樓,圍有磚砌圍牆。宋朝末年,趙公祖廟毀於蒙古軍兵火之中財神廟事、文化從此銷聲匿跡。大明萬曆年間,於趙代村原廟遺址之上,將財神趙公廟重修。農曆大明萬曆九年八月十五日,工程告峻立碑於廟前,保存於今的這塊碑石及碑文就是這一切的見證。
趙公明廟(馬宇田攝)趙公明廟(馬宇田攝)
明末清初,財神故里廟再次遭劫,光緒戊子再次修復財神後殿。修復的後殿規模不是太大,但保留了古建風格和先輩祭財神的習俗。此俗發展至解放前夕。
趙公明財神老廟趙公明財神老廟

著名人物

雷保海 男,國中文化程度,曾任過國小教師,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負傷落戶財神故里趙代村,任趙代村黨支部書記。在全國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爭先鋒、創模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個人榮升為地委副書記。
抗戰英雄雷保海老人抗戰英雄雷保海老人
黨支部書記勞模雷保海黨支部書記勞模雷保海
勞模雷保海與著名導演吳天明勞模雷保海與著名導演吳天明
倪育德 男,中學文化程度,文革後期任財神故里村付書記。後晉升為村所在集賢鎮鎮長、又升調為樓觀鎮黨委書記,再晉為縣農業局局長。退休後辦農場,鑽研農科試驗,育出脆香等優質獼猴桃品種,成果頗豐。
李啟錄 男,已故。曾任天主教會會長,為建教堂犧牲。

地圖信息

地址:西安市周至縣一零八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