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社節

趕社節

趕社節為侗族節日,每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趕社節,主要為男女青年進行春遊及談情說愛的活動。“趕社”是具有紀念性信仰類型節日。節日的傳說針砭了封建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熱烈地讚揚了勞動人民。這一節日集會後來發展成農村集市貿易的交流會,賦予了民俗的實用性,對繁榮農村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趕社節
  • 節日時間: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
  • 節日類型:侗族節日
  • 節日活動:男女青年進行春遊及談情說愛的活動
節日習俗,節日傳說,龍額“春社”主要內容,繞寨遊行,龍額片區侗族、苗族、瑤族服飾展演,龍額“河歌”、笛子歌、敘事琵琶歌表演,侗族大歌表演,踩歌堂,戲台對歌“打擂”,盛大的集體春遊活動及物資交流會,邀請一個侗寨的歌隊來“月賀”,

節日習俗

每年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戌日為“社日”。“社日”的前一天,人們就已殺豬宰羊,請客辦酒,痛飲到深夜。“趕社”這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匯聚在坪子裡或田壩中歡慶,同時交流農副產品。
節前要殺豬宰羊,男女青年下河撈蝦作社日打油茶用。“社日”的飯菜均是前一日做好,至期在牆上畫三匹大馬,燃點香燭,請木阿點龍和祖母以及媳婦三人回鄉團聚,並求他們保佑侗家消災免難,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社”飯菜調味均偏重,飯前喝點鹽水,表示不忘木阿點龍的教誨:“不可一日缺鹽。”又因木阿點龍是被刀錯殺的,所以這一天侗家均禁用刀器,連作菜時不能用刀切,而代之以剪刀,以紀念無辜的木阿點龍。
社節之際,田間小路上,隨處可見采蒿菜的侗家姑娘。她們把採得蒿菜嫩葉洗淨、切碎,揉去苦水,拌上臘肉、豬肚片、花生、馬蔥、青菜、大蒜炒熟,盛在碗裡,將粳米煮到半熟,再拌入炒得噴香的臘肉和蒿菜,拌勻,溫火烹熟,即成社飯。社飯芳香撲鼻,美味可口。民間傳說過“社節”是為了提醒人們要節約糧食,飯中摻野菜,喻示缺少吃的五荒六月即將來臨。另一傳說社節過後,夏暑將近,酷熱難當,蚊蠅四起,吃社飯是為了驅避蚊蠅叮咬,祛病強身。
“趕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田壩或放牧坪,作為社場。每年到這一天,“四腳牛”、“六洞”及與廣西毗鄰的福祿、大年、洋溪一帶方圓數十里侗寨萬餘名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社場之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侗家後生和姑娘們則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里裝著酸魚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邀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
晚上,本寨的後生、姑娘分別邀請外寨後生、姑娘到自己的寨上做客吃“社飯”。“社飯”用糯米、秈米各半,放入溫水泡脹,淘淨濾乾,倒人簸箕或大盆里,將備好的熟臘肉丁、鮮肉丁、油炸豆腐丁、畫眉蛋或黃豆、花生米、野伏蔥、芥菜、青菜和豬油、食鹽等佐料混合,拌勻後蒸熟即成香氣撲鼻,味美可口,營養豐富的“社飯”。席間,一些後生用棕皮、布塊蒙面,或臉抹鍋底灰,打花臉,扮成侗家婦女模樣表演撈“社蝦”、“社魚”,詼諧地唱起酒歌向姑娘們吐露心跡。晚飯後,男女青年匯集歌堂,在那裡玩耍、對歌,歡樂的氣氛延續深夜……。
侗寨的“趕社”是一個具有紀念性信仰類型的節日。千百年來的節日傳說針砭了封建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熱烈地讚揚了勞動人民。這一節日集會如今已發展成為侗族青年男女春遊及談情說愛的重要活動以及農村集市貿易的交流會,賦與了民俗的實用性,這對促進民族往來、繁榮農村經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節日傳說

相傳古時侗鄉有一位著名廚師叫木阿點龍,能做一手好菜。一次皇帝南巡,得知此人後,即令其跟隨進京做御廚。一日,皇帝壽辰,大擺筵席。席間,皇上問“世上什麼最好吃”,來客各有所好,有的講豬肝馬肺最好吃,有的講山珍海味為上菜,有的見皇上吃什麼就說什麼好吃,只有木阿點龍心直口快,說世上只有鹽最好吃。皇帝令人取來一嘗,頓時眉頭緊皺,鹹不堪言,認為木阿點龍是有意讓自己出醜,勃然大怒,下令將木阿點龍推出去斬首。木阿點龍的一位朋友暗自決定要為朋友伸冤。這天在做晚宴時他故意不在菜里放鹽。宴席上,由於幾個菜里沒鹽無味,客人們都不喜歡吃。皇帝見此大聲斥問:“今晚的菜怎么沒有中午的做得好吃?”木阿點龍的朋友說:“午飯時,木阿點龍因說了鹽巴最好吃,皇上將他殺了,所以今晚做菜時小人一點鹽巴都不敢放。”皇帝聽了恍然大悟,後悔自己錯殺了無辜,於是追赦木阿點龍無罪,追封為“廚神”,予以厚葬,規定這一天(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木阿點龍的祭祀之日,並下旨令木阿點龍家鄉的一位姚姓長者專司此事。
在龍額一帶侗寨,人們把木阿點龍稱為“社神”,把他遇難的日子稱為“社日”,並持續三天,以“趕社”、“吃社”的形式加以紀念。按傳統,是日仍由姚姓人家主持設宴請吃“社飯”,並痛飲至深夜。
春社是人們迎接木阿點龍英靈到來;秋社則是送他回家,迎送社神時還要畫上三匹馬,相傳是他和祖母以及媳婦三人的坐騎。

龍額“春社”主要內容

繞寨遊行

參加遊行的侗族男女均身著盛裝。浩蕩的遊行隊伍中有蘆笙表演、民族服飾等方陣。一些小伙子用棕皮、布塊蒙面,或臉抹鍋底灰,打花臉,扮成侗家婦女模樣,手執捕魚工具,表演撈“社蝦”、“社魚”。未婚女子肩挑“社飯”、“社粑”,踏著歡快的蘆笙曲子,繞寨款款前行……。

龍額片區侗族、苗族、瑤族服飾展演

龍額古幫、岑引侗族服飾、岑溝苗族服飾、起凡草苗及瑤族服飾都很獨特,“養在深閨人未識”,很值得去一睹神采。整個展演活動將以高聳的龍額鼓樓為背景,場面壯觀。

龍額“河歌”、笛子歌、敘事琵琶歌表演

侗族“河歌”(嘎孖)、笛子歌(嘎笛)、敘事琵琶歌(嘎井貝八)是龍額的主要流行歌種。龍額“河歌”其唱法尤佳,在南侗一帶很有名氣。龍額是侗族“河歌”、笛子歌的主產地,歌師眾多,是侗族音樂人採集民間音樂的天堂。

侗族大歌表演

龍額境內的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岑引、歸養、古幫一帶侗族村寨。1986年,岑引人陸俊蓮與其他8名女歌手,組成貴州侗歌合唱團參加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侗族大歌震驚西方樂壇,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岑引、歸養的侗族大歌被搬上大學的侗歌教材。龍額位於貴州、廣西交界地帶,其侗族大歌的表演形式兼容了兩地的特點,很值得去品味。

踩歌堂

龍額踩堂歌(多耶)內容、形式均有別於其他侗寨。龍額踩堂歌常以對唱形式出現,女歌手在內圈,既可牽手繞圈而行,又可坐成一圈。男歌手既可牽手繞圈,又可背手作溜達思考狀,小步行走。其對唱的內容尤其詼諧風趣,演唱過程中,聽眾、歌手都難免有笑出眼淚,噴出鼻涕的情況出現。龍額歌隊曾於今年元旦受邀至廣西融水縣一侗寨多耶對歌,但途中被另一寨人“打劫”而去。前一侗寨見歌隊一直未到,便讓人來龍額接。得知已被其他侗寨“先下手”之後,老人立即如婦人狀嚎啕大哭,由此可見龍額踩堂歌的魅力非凡。

戲台對歌“打擂”

龍額境內、兩省交界一帶村寨都將派出自己最好的歌手來參加“打擂”。時間安排在晚上,分老、中、青三組進行,男女歌手互相“攻擂”,將大鬧三夜。其中,上屆“擂主”與挑戰者的對唱尤其“驚心動魄”。通過對歌,歌手之間得以很好的交流,年輕歌手逐漸得以嶄露頭角,老歌手也將不遺餘力地對其進行指點,共同發揚侗族音樂文化。

盛大的集體春遊活動及物資交流會

龍額侗寨的“趕社”是一個具有紀念性信仰類型的節日。這一天,“四腳牛”、“六洞”及與廣西毗鄰的福祿、大年、洋溪一帶方圓數十里侗寨萬餘名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社場之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侗家後生和姑娘們則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里裝著酸魚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邀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

邀請一個侗寨的歌隊來“月賀”

每年的社節,龍額都特邀一個著名村寨的歌隊來表演助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