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肩發射

越肩發射

越肩發射就是本機利用機載火控系統控制機載空空飛彈攻擊尾後敵機的一種新型的攻擊方式。從1993年越肩發射被公開報導,並引起人們的注意,至今已經22年。國內外越肩發射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介紹了目前各國越肩發射的發展情況,重點評述了各種越肩發射的實現方法,總結了目前三個研究方向的工作,即前射、後射和工程化,認為越肩發射會在飛彈控制、制導律和火控系統三個方面展開工作,並展望了越肩發射研究工作的未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肩發射
  • 外文名:Over-the-shoulder
  • 控制:機載火控系統
  • 工作:飛彈控制、制導律和火控系
  • 時間:1993
簡介,發射方式,前射,簡介,系統裝備,後射,簡介,原理,系統裝備,附表,

簡介

人們對戰鬥機越肩發射(OTS)空空飛彈的關注起始於1993年,
越肩發射越肩發射
西方評論界曾對蘇-35將具有的越肩發射能力作了報導。特別是蘇—27試驗發射R—73R(AA—11B“射手”)戰術紅外製導空空飛彈之後、越肩發射與後射史成為國際航空界議論的焦點
越肩發射越肩發射
事實上、美國90年代小期考慮2010年後的空戰態勢需求時,在先進中程和先進近程空空飛彈研製成功的基礎上、從空戰交換比、裝彈靈活性、後勤保障和全壽命費用等方面權衡得失。提出了雙射程飛彈(DRM)的新概念。並將其作為AIM-120之後的新一代空空飛彈。所謂雙射程飛彈就是既能近距格鬥又能超視距攔截目標的空空飛彈。1996年11月,美國萊特實驗開始“先進吸氣式雙射程飛彈”(AADRM)計畫。為此,萊特實驗室重點研究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後向攻擊能力,即通過保形大線陣列技術、反作用噴氣控制技術與載機後視雷達相結合,使雙射程空空飛彈具備美空軍前所未有的攻擊載機後半球目標的能力,即載機發射的飛彈利用其自身的超機動性和導引頭廣闊的雷達覆蓋能力,可攻擊位於載機後半球的目標。

發射方式

雖然AADRM和R—73R都能攻擊尾後的目標,但是它們是不一樣的。它們分屬越肩發射的兩種不同的發射方式。
越肩發射的兩種發射方式
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把能攻擊尾後目標的火控攻擊方式叫作越肩發射、在1993年越肩發射這個名詞剛剛出現的時候,前射就被叫作越肩發射。甚至有時後射也被這樣叫。而後來。特別是俄羅斯的溫貝爾飛彈設計同證實其研製的後射飛彈R-73是直接向後發射的以後,越肩發射就又成為後射,或後向攻擊,甚至前射也成了後向攻擊。這種名詞或命名上的混淆給研究工作和報導上帶來許多的不便。
實際上。越肩發射就是—種新的攻擊方式,即本機利用機載火控系統控制機載空空飛彈攻擊尾追本機的敵機的攻擊方式。同時越肩發射又可分為兩種發射方式:一種是飛彈向前發射、在空小轉彎,然後去攻擊後方的目標,叫做前射(forward—firing);另一種是飛彈直接向後發射,去攻擊後方的目標,叫做“後射”(rear—firing),也叫“後向攻擊”,有時講越肩發射。而在沒有講足何種發射方式時,一般可以認為是前射,因為在前射時,飛彈畢竟越過了本機機翼這個“肩”,而後射卻沒有。

前射

簡介

前射就是載機依靠後向目標探測器,獲得本機尾後目標的信息,發射具有前射能力的飛彈(一般採用複合制導)。該彈在載機的操縱下,轉彎也就是“越肩”,完成飛彈的中段制導。最後,末段自主攻擊目標,同時載機可以脫離。如果飛彈的離軸角非常大或採用別的有效措施使飛彈直接截獲本機尾後的敵機,則飛彈只用—段制導,近似於大離軸角發射。

系統裝備

前射所需的探測器有前向雷達和後向目標探測器。前向雷達的作用是在飛彈制導時跟蹤飛彈、以便載機的數據鏈發射機為飛彈提供參數,後向目標探測器的作用是獲得後方尾追目標的信息。
具有前射能力的飛彈是中距複合制導空空飛彈,該彈既可以像—般的中距複合制導空空飛彈—樣,一直向前飛行攻擊前面的目標,又可以前射攻擊後方的目標,由於這種特性使得該彈具有很強的戰術靈活性。該彈採用三段制導,初段是程式段;中段是指令十慣導段;末段是主動段。初段飛彈按預定的指令飛行;中段飛彈接收載機的指令,轉變完成“越肩”;末段飛彈採用主動雷達導引頭或紅外導引頭,自主攻擊目標,載機此時可以完全脫離。
火控系統來說,在飛彈發射前,需為其裝訂數據,並進行慣導對接;飛彈的初段時間很短,火控系統和飛彈沒有信號交聯;前射的中段制導是最為困難的,因為在這時載機並不是像過去曾構想過地那樣去直線飛行,因為那樣會使飛彈丟失目標。若本次飛彈攻擊失敗,也不利於載機的生存,因而要操縱載機,使前向雷達跟蹤飛彈,以便為其傳送目標信息,幫助其完成“越肩”,同時後向目標探測器還兼顧探側目標的信息,以便不丟失目標。

後射

簡介

後射就是載機依靠後向目標探測器。獲得本機尾後目標的信息,發射具有後射能力的飛彈,該彈直接向後飛攻擊尾後的目標,此時載機可以脫離。
後射所需的探測器為後向目標探測器。它的作用是獲得後方尾追目標的信息。

原理

具有後射能力的飛彈一般是具有推力矢量控制的近距紅外格鬥空空飛彈,該彈既可以像一般的近距紅外飛彈一樣,在發射架上彈頭向前放置,向前發射去攻擊前方的目標(由於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該彈具有比以往的紅外彈更強的格鬥能力)、還可以在發射架上彈頭向前放置,發射架轉180度向後發射去攻擊後方的目標(內於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該彈在速度過零時,其升力由推力矢量提供)。類似發射一般的紅外飛彈那樣,飛彈發射後,載機可以脫離。由於這種特性使得該彈具有很強的空戰靈活性,但是對發射架要求很高。用於後射飛彈的發射架必須是可旋轉180度的發射架。它可以在起飛前旋轉裝好飛彈,也可以在飛行中旋轉裝。
火控系統由後向目標探測器獲得目標的信息,當目標進入後射飛彈發射區,滿足後射發射條件時,飛彈即準備發射。在飛彈發射前,火控系統為飛彈裝訂必要的信息,導引頭在發射前鎖定目標,然後飛彈發射,載機可以脫離。
一般的飛彈的平衡是靠舵面操縱的,在速度過零過程中,飛彈舵面操縱的力和力矩也有—個先逐漸變小,再逐漸變大的過程,稍有一點擾動,飛彈就會不穩定,若在考慮飛彈發射時載機流場對飛彈的影響,飛彈就更不容易控制了。所以,傳統的飛彈是不能或很難進行後射的,具有後射能力的飛彈必須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能力,同時為了使速度過零過程很快過去,最好給飛彈加裝助推火箭。由此可見,具有後射能力的飛彈與現在一般的飛彈差別很大。實際上,R—73R就是這樣名副其實的具有後射能力的飛彈。而據此推斷,AADRM很有可能是前射。對前射和後射的評價對前射和後射的效果,系統裝備大致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評價,見附表。

系統裝備

後射除了和前射一樣需要後視雷達感測器外,還需要旋轉發射架及其輔助設備,所以對載機硬體設備的要求較高;在空戰靈活性上前射需要中制導,不能“發射後不管”,而後射則可以完全地“發射後不管”;戰術使用靈活性上前射飛彈一旦發射後,可以攻擊前方、側方或後方等各個方向的目標,而後視飛彈雖然可以攻擊前方、側方和後方等各個方向的目標,但是受發射架指向限制。一旦發射只能在攻擊前方、側方或者是後方的目標之間作出選擇;前射由於採用三段制導,射程遠,故前視超視距作戰效果好,後射飛彈是格鬥的變種,一般採用一段制導,當向前發射攻擊前方目視範圍內的目標時,自然效果要好些。雖然前射和後射飛彈在上面的幾個方面各有千秋,但是,用它們攻擊尾後的目標都有很好的效果。

附表

———————————————————————
前射飛彈 後射飛彈
———————————————————————
對載機硬體設備要求 較低 較高
———————————————————————
空戰靈活性 較差 較好
———————————————————————
戰術使用靈活性 較好 較差
———————————————————————
前向超視距作戰效果 較好 較差
———————————————————————
前向目視格鬥效果 較差 較好
———————————————————————
攻擊尾後目標效果 較好 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