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勾踐之劍

1965年隆冬,湖北省江陵地區漳河水庫的修建工程,當水渠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公里時,人們發現這裡的土層有些與眾不同,這裡土質疏鬆,好像曾經被挖動過,挖渠工程只得暫時停了下來…… 得到訊息的考古專家們迅速趕來,並立刻在現場成立了工作小組。經過仔細的勘測,專家們發現這裡地下果然有座古代墓穴,並且墓穴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古墓的數量大約有50多座。

幾天后,當發掘工作進行到望山一號楚墓時,這裡就已經出土了近400件隨葬器物,有青銅禮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從這些出土冥器的數量和質量判斷,專家認為這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貴族,並且與楚王室關係密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國勾踐之劍
  • :55.7厘米
  • 柄長:8.4厘米
  • 劍寬:4.6厘米
發現,鑑定,連結,

發現

1965年12月的一個傍晚,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人們赫然發現: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這把青銅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柄上纏著絲繩並刻有三道戒箍。劍格向外突出,正面鑲有藍色玻璃的古劍都在這個地方契刻劍主人的名字。這把神秘的青銅寶劍會不會也是這樣呢?

鑑定

果不其然,在這把鋒利無比、精美絕倫的青銅寶劍劍身正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書”,是篆書的變體,很難辨認。不過這八個字中,有六個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經出現過,因此在現場就已經被專家們解讀,他們是“越王”,“自作”,“用劍”。
然而,中間代表人名的兩個字卻令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人們從未見過的兩個鳥篆銘文,也是最關鍵的兩個字,它到底代表了誰的名字呢?
春秋時越國自允常從公元前510年稱王起,經勾踐、鹿郢、不壽、朱勾……至無疆,先後有9位越王。那么,這裡“越王自作用劍”中的越王究竟指的是哪位越王呢?一時間,現場的考古專家也犯了難。
這時,年逾60的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受命主持寶劍的研究工作。為了更好的解讀另外的兩個鳥篆銘文,方壯猷教授和工作小組的專家們對劍身銘文作了認真仔細的臨摹、拓片與拍照。
1965年底,方教授把附有寶劍銘文照片的信件寄給了郭沫若、於省吾、唐蘭等全國十幾位最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及歷史學家,破解劍主人之謎的研究工作以一種最傳統的方式在全國展開了。
1966年1月5日,方教授收到了來自故宮博物院唐蘭的信件。唐蘭,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文字學術研究會理事。在古文字學方面,他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和系統的研究方法。
他認為,寶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踐。
那么唐蘭是如何得出這個答案的呢?原來,唐蘭先用銘文中把代表越王名字的這兩個難認的字推出了一個很奇怪又很相象的名字——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兩字的通假字。後來經過各地專家多方書信交流,一致同意唐蘭的看法。至此,越王劍劍主之謎終於得到了破

連結

越王勾踐 (?-前465)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前四九六年,當越王勾踐(前四九七年 -- 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後,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前四八二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四七三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越王勾踐既平吳,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後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但這時,春秋時代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實乃春秋末期最後的一個霸主。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隱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傳其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