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蟲(超級黃粉蟲)

大麥蟲

超級黃粉蟲一般指本詞條

大麥蟲是近年從東南亞國家引進,老熟幼蟲最大體長7厘米左右,比一般的黃粉蟲大3-4倍,產量是黃粉蟲的5倍,營養價值更是遠遠超出幼體蟋蟀和黃粉蟲。雌性成蟲體形比雄性成蟲個體明顯偏大。由於它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相信不久就會替代黃粉蟲進入大賓館、大飯店把它經過精細加工,成為人們的盤中大餐,將更受大中城市各階層人士的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麥蟲
  • 拉丁學名:Zophobas atratus 
  • 別稱:超級麵包蟲,超級黃粉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
  • :昆蟲綱
  • :鞘翅目
  • :擬步甲科
  • 亞科:多食亞科
  • 分布區域:大麥蟲近年從東南亞國家引進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種群分布,人工繁育技術,

形態特徵

大麥蟲屬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蟲態,整個生命周期為6個月,或更長。
卵:大麥蟲的卵為長圓形,乳白色,長約1.5~2毫米,寬0.6毫米。卵外表為卵殼,卵殼薄而軟,極易受損傷。外被有黏液,可黏附一層蟲糞和飼料,起到保護作用。卵期7~10天。
幼蟲:大麥蟲蟲體大,幼蟲一般體長40~60毫米,寬約5—6毫米,單條蟲重1.3~1.5克,呈圓筒形。其體壁較硬,黃褐色,有光澤,有13節,各節連線處有黃褐色環紋,腹面黃色。在幼蟲生長過程中,體表顏色先呈白色。蛻第一次皮後變為黃褐色,以後每4~6天蛻皮1次,幼蟲期共蛻皮6~10次。生長期為60天。幼蟲從頭開始蛻皮,蛻皮前活動開始減少,剛蛻皮的幼蟲呈乳白色,十分脆弱。最易受攻擊。
蛹:當大麥蟲幼蟲準備化蛹時,會爬到培養物表面,在經過幾天的蛹前期後才能化蛹。初化蛹時蟲體長20-30毫米,寬7毫米左右,呈乳白色,體壁較軟,時間長後逐漸變為淡黃色,體表也變得堅硬。蛹只能靠扭動腹部運動,不能爬行。大麥蟲具有比黃粉蟲更強的互相殘傷取食的習性,正在化蛹幼蟲和正在蛻皮的幼蟲一樣常受到同類傷害,幼蟲有時也會把蛹咬傷,使大麥蟲放棄化蛹,長期以幼蟲的狀態存活而不能脫皮變蛹產卵。為使大麥蟲能夠化蛹產卵,需要飼養人員對那些即將化蛹的大麥蟲進行分離,分離時主要要看大麥蟲的形為和形態。要化蛹的幼蟲不愛活動,蜷縮,皮膚光澤度差。
成蟲:大麥蟲成蟲階段為大麥蟲的繁殖期。成蟲剛剛蛻皮出來殼為乳白色,頭橘色,甲殼很薄,1~2天后背部變為黑褐色,腹部黃褐色,橢圓形,長約25~30毫米,寬約8毫米。蟲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足3對。爬行速度快。成蟲繁殖期90~120天,每隻雌蟲產卵250~1000粒卵,平均產卵600粒。

生物學特性

生殖習性大麥蟲成蟲具有生殖能力,繁殖期雌雄蟲比例為1:1。成蟲性成熟時體色變黑,雌性成蟲體形比雄蟲個體明顯偏大。具有持續交配和產卵的習性。交配時。雄性個體爬丁雌性個體上,產卵管和受精管伸出,接觸完成交配。雌蟲交配2~3天后產卵,並可多次交配產卵,雌蟲可連續產卵250-1000餘粒。產卵期平均90-120天,產卵高峰為別化後10-30天。飼料質量對產卵量影響較大。
群居性和自相殘殺習性 大麥蟲喜群居,適於高密度飼養。但大麥蟲更具有自相殘殺習性,自相殘殺習性是指成蟲吃卵、咬食幼蟲和蛹,高齡幼蟲咬食低齡幼蟲或蛹的現象。自殘影響產蟲量,此現象多發生於飼養密度過高,特別是成蟲和幼蟲不同齡期混養更為嚴重。
大麥蟲對光的反應 大麥蟲長期適應黑暗環境牛活,喜暗怕光,夜間活動較多。故大麥蟲適合多層分盤飼養,以充分利用空間。
大麥蟲對溫度的反應 大麥蟲生命力強,並耐飢、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長繁殖,以卵一幼蟲一蛹直至羽化為成蟲的生育周期約為180天左右。大麥蟲喜歡群集,溫度在13℃活動取食,其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4~30℃,5℃以下和35℃以上可致死;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60%~75%較適宜。在30℃下成蟲產卵最多,每隻成蟲最高可以產卵1000粒左右,低於14℃很少交配產卵,低於10℃不交配產卵。孵化周期因溫度條件不同會有很人變化,當溫度25~30℃時,卵期8~12天,當溫度19~22℃時,卵期15~20天,當溫度15℃以下時,則卵很少孵化。

種群分布

大麥蟲從東南亞國家引進,原產於南非及中非,近年我國才從東南亞國家引進,現在世界各地也都普遍把它當做伺餵爬蟲類、鳥類及魚類的食物。

人工繁育技術

幼蟲的繁育技術
幼蟲生長期一般為120—180d,在適宜溫、濕度條件下生長期為90—120d,平均生長期為100d,一般蛻皮10一15次。幼蟲初期生長很快,2—3周可達5一10mm長,4—5周便可達50—60mm長。幼蟲飼養前期以精料為主、青料為輔,後期以青料為主、精料為輔。未成齡幼蟲要多餵青菜,這樣對後期蛹和成蟲的生長發育有利。有的老齡幼蟲在蛹前期食慾表現較差,可加餵魚粉,以促進化蛹時間一致。飼養過程中要根據蟲體密度及生長速度及時分箱飼養,以免相互殘殺。夏季氣溫高,空氣乾燥時,需少量多次投放菜葉、瓜果等,以保證飼養盆內的濕度。
蛹的繁育技術
大麥蟲具有比黃粉蟲更強的互相殘傷取食的習性,因此需將化蛹的幼蟲(不愛活動、蜷縮、皮膚光澤度差)挑出單獨放在1個飼養盆中;也可將每個要化蛹的幼蟲單獨飼養,使之更快地化蛹。挑出的蛹可按不同日齡分別放在撒有1cm厚粗麩皮的不同羽化箱裡羽化,放蛹厚度以鋪平1一2層為宜,過厚會引起蛹窒息死亡。放蛹後每天要檢查,隨時除去變黑、變紅和軟化的死蛹,以防止蛹感染病毒。蛹的羽化適宜溫度為25—30℃,濕度為65%一75%。在20℃以上時,經過6—7d後就羽化為成蟲,羽化過程中要及時挑除死蟲、傷殘蟲和羽化皮。對羽化後的成蟲,在蟲體體色變成黑褐色之前,就要轉到成蟲產卵箱飼養。
成蟲的繁育技術
成蟲階段為大麥蟲的繁殖期,飼養成蟲的目的是使其產大量的蟲卵。雌、雄成蟲的投放比例為1:1。
成蟲飼養密度為l000—1200隻/m2。成蟲羽化後6一11d開始產卵,蛹羽化為成蟲後2個月內是大麥蟲產卵盛期,要注意加強營養和管理,每天餵養1一2次。先均勻撤上厚約lcm的麩皮或混合飼料,再撒上拌有碎青菜的麥麩,以提供水分和補充維生素,隨吃隨放,保持新鮮,切忌過量,以免濕度過大、瓜菜腐爛、麩皮受潮霉變,致使成蟲生病,降低產卵量。
卵的繁育技術
大麥蟲卵主要利用產卵篩收集。在飼養盆上先放自紙,白紙上撒一薄層麩皮,再放置產卵篩。成蟲有向下產卵的習性,產卵時產卵管穿過鐵紗網孔,將卵產到紙上或紙與網問的飼料中。接卵紙一般每3天更換1次,產卵盛期或產卵適溫季節最好每天更換1次,次序是先換接卵紙,再添加飼料。成蟲產卵盛期後,部分雌成蟲逐漸衰老死亡,剩餘的雌成蟲產卵量也顯著下降,所以應適時淘汰,以免浪費飼料、人工和占用產卵盒。換接卵紙時,要將同一天收集的紙疊放在同一個幼蟲盒(孵化箱)內,讓卵自然孵化,7一10d即可全部孵出幼蟲,然後將接卵紙逐一抽出抖掉幼蟲,讓其在孵化箱繼續生長發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