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五更

起五更

起五更,中國傳統年俗。年夜飯是辭舊迎新的飯,五更里的飯,才是新年第一頓。舊時計時法,一夜分五更。 五更是最後一更,交了五更,天就快亮了。此時,夜色隱退,曙光降臨,年的更迭在悄無聲息的黑白交替中完成了。 所以,常把過年說成是“起五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起五更
  • 拼音:qǐ wǔ gēng
簡介,禁忌與講究,其他說法,來源,作用,時間對比,民間俗語,

簡介

五更天是一夜最黑的時候,也是最冷的時候。濃烈的夜色里,一家老小窸窸窣窣穿上衣服,冒著嚴寒,走下床來。男人去放“開門炮”,叫做迎新,女人到灶房裡燒水,小孩子來到燈明里,炫耀著新衣服,吵吵鬧鬧,一片歡騰。水燒至恰到好處,盛到瓦盆里,一家人齊齊燙了手,洗了臉,周身都活泛自在起來。  淨了手,便開始擺放供品。大如鍋蓋的“棗山”,夠三四個人分食的“大饃”,都上了桌。囫圇的雞魚,整封的果品、點心等,把八仙桌裝扮得琳琅滿目,盡顯莊戶人家一年一度的奢華。主人對新年的祝福,對好日子的憧憬,盡在其中。富裕些的人家,供桌上往往還少不了嘴裡銜著尾巴的豬頭(象徵著整豬),那場面更見排場。桌子的兩側,兩支紅艷喜慶的蠟燭,焰火竄動,搖曳生姿,把五更夜映照得紅彤彤、暖融融。要拜天地神靈了,燭光映照下的廳堂里,跪拜者嘴裡念念有詞,聲音壓得很低。在言語什麼,連一旁看熱鬧的孩子也難聽清,想必不外乎祈求平安,人財兩旺,生活幸福之類。跪下磕頭的,一般是年齡最長者,以表虔誠。長者又對一個家庭最了解,知道哪些需要禱告祈求。倘若是男人,意義更為重大。“男兒膝下有黃金”,男人祈福,尤顯威嚴莊重,非同尋常,也可能還有更為靈驗這層意思。  廳堂里的事忙完了,廚房裡的餃子也開了鍋。氳氤的煙雲里,女人忙碌著,一勺一勺地往碗裡舀。第一碗,先敬神,端了放在八仙桌上,和諸多供品擺在一起。碗裡騰起的裊裊蒸氣,和香爐中松殼炷香燃起的煙霧交融在一起,更增添了五更里的神秘氣氛。男人拿了火種,到外面放炮杖。等著拾落捻炮的孩子,早把院子圍得水泄不通了。炮杖昨天夜裡就準備好了的,掛在了位置適中的樹杈上,低低的垂著。男人走上前去,一手執火,一手拿了炮捻,“哧”地一道火光閃過,緊接著就是一陣噼哩啪啦的響聲,炸出滿院子的火藥味。響聲送走舊歲,迎來新的一年。  年夜飯是辭舊迎新的飯,五更里的飯,才是新年第一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湯湯水水,吃得渾身熱騰騰、潤滋滋,有說不出的舒坦。那時候,家家經濟緊張,日子過得恓恓惶惶,不分四季寒暑的辛苦勞作,給了人們太多的感悟。人們常說的:“今兒也慌,明兒慌,慌到五更喝頓湯”,就是指五更里吃的這頓被稱作“湯”的飯。千萬別小瞧了這頓“湯”,能喝得上五更里的“湯”,說明你生命年輪又多了一道紋線,你還活在陽世,還是這個家庭的一員。  五更將盡,東方曙色大展。新的一年,從新的一天開始了。  吃完飯,便去墳地里給祖宗拜年。昨天也是去過的,那是給祖宗送過年的錢。這一次是去給祖宗拜年,和昨天一樣,也是由男人備了紙錢,到墳地里燒,邊點著紙錢,邊絮絮叨叨地給黃土埋了的人說話。親不親,墳頭分。一個墳地燒紙磕頭的,骨血上門第上總是最近的。就是平日裡相處不怎么好,紅白喜事上少有交往的,在祖宗面前,在墳地里,也不再計較前嫌。墳頭點張紙,既是對亡靈的告慰,也是對活人的交待,對晚輩的教育。誰都有黃土埋身那一天,真到了那一天,還不知道什麼樣呢。陽世里的人,還要過日子,還要在一條巷子裡,一個屋檐下生活,正好趁著新年的喜慶,在對先人的懷念與追思中,有了很好的溝通和親近。曙光晨曦里,一座座大小不一,而一律長滿茅草的墳頭,被冥紙燃燒後騰起的煙霧籠罩著,跪拜著的人們個個神情木然,面色凝重。眼前的一切,構成了荒野里一道獨特的風景。風景里演繹著香火相傳的故事,撫今追昔,人間真情何時也不曾斷過。  接下去,便是挨家挨戶大拜年了。……

禁忌與講究

起五更有很多禁忌和講究。在外人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  起五更,不能倒水,不能掃地,也包括洗碗筷。原因是怕把錢財潑掉、刷掉或掃掉了。不能倒水,就一家人合用一盆熱水洗手洗臉,洗後就放在那兒,等天亮了再倒掉。從城裡回去的,不習慣,也不能說什麼,只好忍著,這是規矩。吃五更飯用過的鍋碗瓢盆,不能洗,是說過年就是讓人享受的,灶神爺特許,可以這樣做。讓一家人,特別是女人,一年就偷懶這一次。要知道,在鄉下,不及時清洗炊具,是會讓人恥笑和瞧不起的。  起五更,要燒特意選定的柴火,通常是芝麻桿、菸葉棵,或比較直的樹的枝條,燒時還不能折斷。這些物什,都比較直順,沒有那么多的枝枝杈杈,填到灶堂里,燒成火,預示著新的一年一切都條條順順,平平安安。  起五更,要放“絆門棍”。就放在門口屋檐下,長短粗細不一,五更天裡,一起床就放上,也是事先準備好了的。意在有此棍相“絆”、護守,惡神和邪魔闖不進,賊人進不來,有祛邪禳災,保平安之意。絆門棍,吃了五更餃子,還不能拿掉,要一直等到初五,破了“五”。  起五更過年是舊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過年方式有所改變。電視機在鄉下的出現,已連續舉辦二十年的春節文藝晚會,也成了莊戶人家除夕夜恣意分享的“文化餃子”。一家老小坐在電視機前看著節目,吃著油炸糕,嗑著瓜子,剝著花生,烤著爐火,還有打著紙牌的,其樂融融。將近子時,放了“開門炮”,便下餃子,這道程式是少不了的。餃子出鍋,便放大盤炮,過年到了最高潮的時候。這兒聽不到新年的鐘聲,只有大盤炮的爆炸聲,傳出很遠很遠。有一種說法,趕零時過年的,就是“三更分二年”了,前後錯開幾個鐘點呢。這種過年法,人熬得吃不消,放了炮,吃了年夜飯,還得上床睡覺,一覺睡到大天亮,再去拜年,年過得走了形,味道也變了。所以,還是起五更過年來得純正地道。
起五更,顧名思義就是在五更天時起床,按照我們的曆法,五更即為凌晨3——5時,但對於起五更有起的越早越發財的說法,所以真正的起五更是不拘泥於時間的,而一年當中只有大年初一這天起五更,各路神靈也在五更降臨,所以特別的隆重與講究,它的準備工作從除夕之夜便開始了。

其他說法

叫“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對起五更過年來說,“五更分二年”是對的,趕凌晨過年的,就不那么適用了,想想前後錯幾個鐘點呢。這種過年法,人熬得吃不消,放了炮,吃了年夜飯,還得上床睡覺,一覺睡到大天亮,再該乾什麼乾什麼。年過得走了形,味道也大變。所以,還是起五更過年來得純正地道。

來源

交了五更,天就快亮了。此時,夜光隱退,署色降臨,黑白交替,時光融合,年的更迭在悄無聲息中完成了。
所以,把過年說成是“起五更”。
年夜飯是辭舊迎新的飯,五更里的飯,才是新年第一頓。

作用

平時鬧了矛盾的兩家,可以在此時講和修好,往往是有錯的一方主動到對方家裡磕頭,一進門就喊“掙包”,主人不大大方方親親熱熱的迎了出來,滿面帶笑的說:“來了!快屋裡暖和。”就這樣,誰也不用解釋什麼,所有的不快煙消雲散,兩家和好如初。

時間對比

古時候的五更天是3點至5點,正點是4點。
我國古代還有把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況如下。
五更與現今時間比較表
黃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雞 鳴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民間俗語

不為五分利,不起五更早。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