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牙疳

病名。見《景岳全書》。患牙疳而發病急速,勢如走馬者。多因病後或時行疫病之邪,餘毒未清,復感外邪,積毒上攻齒齦所致。多見於小兒。病勢險惡,發展迅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走馬牙疳
  • 史實記載:《景岳全書》
  • 特點:發病急速,勢如走馬者
  • 疾病症狀:齒齦邊緣或頰部結硬
  • 治療方法:治宜解毒,清熱,祛腐
  • 民間驗方:新棗子一枚等
症狀,治療方法,民間驗方,驗方一,驗方二,典籍記載,

症狀

初起齒齦邊緣或頰部結硬,紅腫疼痛,繼之腐爛,色灰白,隨即變為黑色,流出紫黑血水,氣味臭惡,此時因其氣味臭穢,故亦有稱之為臭息者,潰部微疼而癢;若潰爛漸深,則見鼻及鼻翼兩旁,或腮和口唇周圍出現青褐色,甚則唇腐齒落,齶破腮穿,鼻樑塌陷,或可以從鼻旁爛洞處望見咽部。

治療方法

治宜解毒,清熱,祛腐。方用蘆薈消疳飲(《外科正宗》:蘆薈、銀柴胡、胡黃連、大力子、玄參、桔梗、山梔、石膏、升麻、甘草、黃連、薄荷、羚羊角)加減。脾虛者兼服人參茯苓粥(人參、茯苓共為細末,同粳米熬成粥)。先以鹽湯漱口,後食粥,或以綠豆煎湯常服。

民間驗方

驗方一

1、鮮紫花地丁草2兩。
用法:搗汁加冰片少許,用乾淨棉簽蘸搽患處。
2、新棗子一枚(去核)、黃柏3錢。
用法:共燒焦,研末,香油調敷患處
3、冬青樹葉。
用法:搗汁,以棉花蘸塗患處。亦可將葉曬乾為末,每兩加冰片1錢,每用三、四分搽牙齦上。尚可煎湯用作含漱劑
4、枯礬、五倍子、青黛黃柏各1錢。
用法:共研細末,先用鹽水或米泔水漱口,將藥末搽患處。亦可與淡鹽水(適量)混合,改作漱劑用。
5、金銀花4錢。煎湯洗。
6、石菖蒲根。加水磨汁,含口內洗漱。

驗方二

1、走馬疳瘡(按:即走馬牙疳。病處流動,速如走馬,侵蝕口鼻,穿透骨腮,全齒剝落,出血流膿)。把綠礬放入鍋中,用炭火煅紅,加醋拌勻,如此三次,研細,再放入少許麝香,調勻後敷患處。用藥前以溫水把口漱淨。
2、治走馬牙疳,臭爛出血。用豆大的雄黃七粒,每粒包入一個去了核了的淮棗中,再用鐵絲把棗子穿成一串,燒化為末。每次取少量搽患處,讓涎流出。搽藥至病癒為止。
3、走馬牙疳(骨槽風、敗血症、牙根腫痛、臭爛出血)。用銅青、滑石、杏仁等分,研末塗搽。
4、再方(浸蝕口鼻)。用乾蟾蜍裹黃泥中煅過,取二錢產,加黃連二錢半、青黛殘、麝香少許,共研為末,敷患處。
5、再方(出血用臭)。用蜘蛛一枚、銅綠半錢、麝香少許,搗勻,擦患處。
6、再方。用柳花燒存性,加麝香少許塗搽。
7、再方。用鯽魚一尾,去腸,以砒一分、生地黃一兩填入,紙包,燒存性,加枯白凡、麝香各少許共研為末,敷患處。

典籍記載

牙疳  病名。指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等症。《儒門事親》卷五:“牙疳者,齲也。齲者,牙齗腐爛也。”據病因及其特點:風熱牙疳、青腿牙疳、走馬牙疳三種。其中以風熱牙疳較為多見;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見青色腫塊而故名,走馬牙疳多發生在小兒。因發病急驟,故名走馬,是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多因病後餘毒未清而發。本病的治療原則:以清陽明胃熱為主。屬風熱者,宜疏風清熱,瀉火解毒;屬寒濕凝滯者,宜祛寒燥濕;屬餘毒未盡者,治宜解毒,清熱,祛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