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洲(《走進非洲》張春著)

走進非洲(《走進非洲》張春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由張春所著的《走進非洲/國家大事叢書》一書講述了:以往,國人往往會在歐美、日本等地買到“中國製造”的商品帶回國;今天,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非洲。特別是,各種便宜、實用的中國貨在非洲相當受歡迎。更令人吃驚的是,當中國人或貌似中國人的亞洲人走在非洲街道上,不時可能會聽到有非洲商販說“要不要?”“很便宜”等簡單的中文;不要吃驚,那是他們在向你推銷商品。

基本介紹

  • 書名:走進非洲
  • 作者:張春
  • ISBN:978-7-309-12571-9/D.841
  • 頁數:175頁
  • 定價:20
  • 出版時間:2017年6月
  • 裝幀:平裝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書摘,目錄,

書籍信息

作者:
張春
定價:
20 元
頁數:
175頁
ISBN:
978-7-309-12571-9/D.841
字數:
86千字
開本:
32 開
裝幀:
平裝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內容簡介

以往,國人往往會在歐美、日本等地買到“中國製造”的商品帶回國;今天,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非洲。特別是,各種便宜、實用的中國貨在非洲相當受歡迎。更令人吃驚的是,當中國人或貌似中國人的亞洲人走在非洲街道上,不時可能會聽到有非洲商販說“要不要?”“很便宜”等簡單的中文;不要吃驚,那是他們在向你推銷商品。

書摘

從動議策劃,到第一輯八種即將出版,這套叢書的“孕育期”,算來已三年有餘。每種六萬字左右,首輯也就五十來萬字吧,卻用了約四個“十月懷胎”期,這在時下快約、快編、快發的“三快”出版“新模式”中,算得上是個“因循守舊”的特例了。然而這不正說明復旦大學出版社對於這套以青少年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大眾讀物用心用力之深嗎?
長達三四萬字的策劃書、擬目及綱要,多達六七個輪次的專家與師生的論證,反反覆覆的大綱修訂與初目確定,直到關鍵的、以“專家寫小書”為標準的著作者選定,大約用了兩年時間;這樣算來,各位專家為一種小書的撰寫,都用了一年有餘,應相當於他們當初撰寫攸關個人前程的博士論文所花費的時間了。作為叢書的提議者,我不能不對他們放下手邊的科研項目,以如此認真的態度來從事這樣一項算不上“學術成果”的工作,肅然起敬。為什麼這樣一個看來有點“老土”的選題,能被一家以“學術出版”為首務,蜚聲境內外的大學社一眼相中,並集聚起眾多的知名學者與出版人合作共襄?這就不能不回顧一下有關的策劃初衷;雖然近四十個月過去了,目前的情況與當初相比,已經有所變化,但是基本面還是相同的。
當時的動因是報端與網上的兩類有點極端的“熱點”問題。
一是屢見不鮮的青少年學生因升學考試失利而輕生的報導與討論;正好今年高考放榜後,網上又盛傳一段視頻:兩位學子又因此而墜樓。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們會如此地脆弱!
二是日本強行進行所謂的釣魚島“國有化”後國內“憤青”的行動,網上對此褒貶不一,而偏偏當時尚無一種深入闡析事件、給青年們愛國熱情以正確引導的出版物;反觀日本,卻在“購”島不久,即將所謂“尖閣諸島”(即釣魚島)問題列入中學教育有關課程。現在不僅“東海”“南海”問題在繼續發酵,而且周邊事態愈加複雜,什麼“朝核”問題、“薩德”問題、“南海仲裁案”問題等等,層出不窮,甚至由外而內,“台獨”正變本加厲,“港獨”又粉墨登場,而“憤青”行動也隨之高漲。可嘆的是有關的圖書雖已有了數種,但還遠遠談不上系統化與規模化。
誠然,青年人中上述兩種動向不可相提並論。“憤青”行動固然有待於理性化,但這是“五四”以來,不,應當說是從漢末“清議”以來,中國青年學子以參與“國是”為己任的傳統之繼續,是當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強烈關注“中國崛起”的群體意識之極端表現;而文戰不利即輕生,也是一種極端表現,是伴隨數十年以來的“小皇帝”一代而引發的當代中國最可憂的社會現象。然而“小皇帝”的過於脆弱,與“憤青”時不時因過於激憤而不免“出格”,這過“陰”過“陽”之間,卻有著某種認識論上的同一性。當代認識論揭示:人約在七八歲時,由孩提時期所累積的片斷印象,會形成觀察外部世界的最初的“認識圖式”,在以後的“活動”中,又不斷地接受外部的互動影響著的新信息,而使認識圖式處於不間斷的活動建構之中。人的行為方式,就取決於這種認識圖式。因此知見的深淺,也就是視域的大小與對視域中各種事物相互關係的理解,對個人的行為方式是有決定性意義的;所以超越一己一事所限而關注大事,超越一時一事所限而洞悉事件的來龍去脈、此事件與彼事件的相互關係,便成為個人行為是否恰當的前提,也應當是現在所熱議的素質教育的首務。
“小皇帝”們的脆弱,根源就在於視域為一己一時所限。今天的青少年們,在知識結構、個性意識乃至由此而來的創造活力上都使我們這一輩人驚羨而自嘆弗如,然而如就“抗打擊力”,亦即“韌性”而言,“小皇帝”們卻差了許多。就拿高考來說吧,且不論群體性地被剝奪了進入高校權利的“史無前例”時期,20世紀60至80年代有高考的年份,錄取率也僅僅百分之三十左右,但那時幾乎未聞有落榜而輕生者。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之交,當初幸而登龍門者,至那時畢業,90%以上又都上了山、下了鄉,那種由極度的希望跌入極度的失望之痛苦,甚至比不曾希望過者更慘烈十倍。然而當時,連同中學生在內的上山下鄉的這一群卻“熬”了十年,“挺”了過來,並從中產生了擔當起“改革開放”重任的第一批青年生力軍。回想這種“韌性”的由來,我們不能不感謝兩類前輩:一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的“不管不問”,使子女的天性有了較自由的發展空間;二是當時的作家、翻譯家、出版家們,他們為青年人提供了各種中外名著與各類知識讀物。各種有關“上山下鄉”的影視劇,有一個共同的情節,令我們這些過來人倍感親切,這就是各知青點的 “頭兒”“大哥”,都有一箱子不離不棄的書,而為知青們搶著閱讀。逆境,使閱讀與社會觀察、思考融合互動,於是“上山下鄉”的這一群,說得最多的一句格言便是——“嚴冬即將過去,春天必將到來”,這種信念不僅是個人的,更是由深入社會的閱讀中產生的對國家命運乃至人類歷史的感悟。
孔夫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毅即毅力、韌性;弘則指由開遠的見識而來的志向,也是“毅”力的前提。引證這句格言,並不是說“上山下鄉”的這一群人都達到了這種境界,毋庸諱言,曾經在改革開放伊始作出貢獻的青年人中後來也不乏在“大浪淘沙”中沉淪為沙粒者。引證這句格言的用意只是想說明,超越一己目見身遇的更寬廣的視域,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中的重要性。奮起而終於沉淪者雖只是一小部分,但也反映了這一代人也有其時代性的弱點,如長期的物質生活的貧乏、傳統教育或 “左”或“右”的影響、傳統價值觀念在“個性”與“家國”關係觀念上的偏差等等。這些使這一群中不少人邁過了“一時”之“己”這道坎,卻過不了之後的一道又一道坎。今天的青年人有著遠較過去優越的個性意識、知識結構與外部環境,因此有可能在更廣更高的層次上,去完成“弘毅”品格的自我塑造。這就又要回過頭來說說所謂“憤青”現象了。
對於“憤青”,不必過多地求全責備。“憤”是血性的表現,幾十年來,中國人的血性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憤青”現象在目前已超越“小皇帝”現象而成為社會的熱點話題,說明超越一己得失而關注重大事件的青年人越來越多,這毋寧說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一種希望。“憤青”之所以被有的長者視為“問題”,只是由於“憤青”們往往為一時一事所限,而尚欠缺對於事件的多維度的綜合觀察與思考;因此,進一步開拓視域以增強觀察思考能力,從而將一時的“義憤”提升至“弘毅”的精神境界,也是“憤青”乃至所有青少年之必需。
以上就是這套叢書策劃的動因。
“大事”有種種,為什麼叢書非要取名為“國家大事”呢?在放論“全球化”,又崇尚個性的今天,這名目是否又有了些“老生常談”的意味呢?這也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國家意識真的與全球意識格格不入嗎?只要看看鼓吹世界主義最力的美國就不難明白。美國所稱的“全球戰略”,其核心就是維護其國家的核心利益與全球霸主的地位,這一點連他們的政客也直言不諱。離開國家意識的“世界意識”,在我看來只是個“偽命題”。拋開“閉關自鎖”的落後觀念,從周邊看中國,從世界看中國,養成新的“國家大事”觀,是這套叢書的主旨之一。
國家意識與個性意識真的水火不容嗎?“馬雲”現象很能說明問題。創業時的馬雲無疑是位最有個性,最富於創造力的“天才”青年,然而馬雲及其阿里巴巴的成功首先是在自己的祖國。在國內網際網路剛剛起步的時候,馬雲就慧眼獨具地看出,在這片被認為是貧困落後的土地上,卻蘊藏著發展網際網路商務的最深厚的“洪荒之力”。阿里巴巴現在走向世界了,然而“馬雲”現象最使我感動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他們激活了全國窮鄉僻壤成千上萬的家庭或個人加入了他的網路。自1968年起,我有十多年時間生活工作於多個這類貧困地區,深知當地人貧困卻又淳樸到何等地步,也因此,現在網上購物時,我點擊的手指就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滑向這類電子商戶,而同時總會掠過一個念頭:馬雲們真的開創了遠較政府資助有效十倍的不世功績。馬雲的故事與眾所周知、日益龐大的“海歸”現象,啟發了我們這套叢書的又一宗旨:如何從國家的發展態勢與戰略目標中,尋找到個性發展的確切定位。
由上述的出發點與宗旨,叢書採取了一種新的表述形式,它是時政性的,又是歷史文化性的。它由一個個當代青年應當關注的熱點時政話題契入,並擴展開來,追溯其歷史文化淵源以及這種淵源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嬗變;從而使時政話題變得更豐厚,使歷史文化變得更生動。希望以上設計,能成為當代中國青少年“弘毅”品格培育的一點助力。序序
劉貴今劉貴今,中國亞非學會會長。曾任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駐辛巴威、南非大使,外交部非洲司司長。
一提起非洲,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貧窮、落後、疾病和戰亂。一談到中非關係,大家印象最深的常常是援助、投資、石油和最近幾年中國走向非洲的種種際遇。但實際上,非洲和中非關係遠非這么負面和單一。
非洲是個豐富多彩的大陸。它貧窮而富饒,古老而年輕,充滿生氣與活力。非洲土地遼闊,資源豐富,雖然由於歷史等多種原因發展滯後,但潛力巨大,前景光明。非洲是人類的搖籃,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正為實現團結合作、繁榮富強的“非洲夢”而蓄勢待發,像雄獅在加速奔跑。
中非關係長期以來是中國外交的一大亮點。中非友誼源遠流長,經受住了時間和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中國歷來重視非洲,從未嫌棄非洲和對它使壞心眼,而是以誠相待,尊重非洲自主選擇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非洲國家內政,對非援助不附加政治條件,謀求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非洲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也總是給我們以理解和支持。中非關係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範”,有力地推動著國際秩序朝有利於開發中國家的方向演進。
但隨著時代變遷,中非雙方各自的情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合作的主體由過去的以官方、國企為主,日益走向多元,私企、個體和民間組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量中國公民在走向非洲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文化差異和水土不服;經貿往來規模和範圍的不斷擴大,也隨之出現了一些不良和無序的現象;非洲普遍轉向多黨民主體制,則使其政治生態頻繁變化和趨向多元。中國和中國人在非洲的形象,由過去的比較單一變得更加複雜和多面。中非關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的挑戰。
習近平主席2013年和李克強總理2014年相繼訪問非洲,分別提出共建“中非命運共同體”和中非合作“三網一化”(公路、鐵路、區域航空網路和工業化)的宏偉藍圖,這是我們在新形勢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動雙方合作轉型升級,保持關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
我以為,當前中非關係向深層次、高質量、更健康的水平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主要還不在物質層面,而是彼此缺少相互了解,特別是我們對非洲了解甚少。“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印。中非關係需要經貿和人文雙輪驅動。只有加強人文交流,普及非洲知識,才能夠夯實中非關係的民意基礎。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應該有更多的天下情懷,或者叫“大國心態”,努力用“全球視野”看待我國的對外關係,包括對非關係。對後進的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幫助非洲實現和平與發展,既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應有的擔當,又符合我們的長遠戰略利益,有助於我國的和平發展和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面前這本《走進非洲》小書,篇幅不長,但內容豐富,既有數字又有故事,既有理論又接地氣,幾乎涵蓋了中非關係的所有主要問題,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的特點,是普及非洲知識的好讀物。它可以帶你近距離觀察非洲這塊神奇的大陸,了解同我們每人都有關聯的中非合作關係,並從中感知和探尋也許你也可為之添磚加瓦的友誼工程和貢獻才智的適當領域。
本書的作者張春博士,是我國研究非洲問題和國際關係的青年學者,學術著作頗豐,在國際交流中也十分活躍。復旦大學出版社組織包括他在內的一批專家,撰寫和出版面向青少年學生的參考叢書,啟蒙和普及外交和國際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弘揚正能量,恰逢其時,很有必要,應予點讚。
我本人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一直從事對非外交工作,曾在4個非洲國家常駐17年,併到訪過非洲51國,熟悉和熱愛非洲這片熱土,也目睹了中非關係的長足發展和不凡歷程,見證了中非友誼及中國專家為此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他們發自肺腑的感言——“不去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愛非洲,離開非洲想非洲”,總是令人感動不已。中非友好事業是當年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和尼雷爾、卡翁達等老一輩非洲國家領導人親手開創的,中非友誼是雙方人民和有識之士共同培育的。中非友好的旗幟能否代代相傳,中非合作的大業是否後繼有人,關鍵在教育,前途在青年。
這是一個大國博弈、此消彼長的時代,中國、非洲和世界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擁有13億人口並正在和平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國,處於這場變革的前列。我們的國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們國民的心態和言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和常常被放大解讀。希望這個《走進非洲》的讀本,能有助於引領有心的讀者,放寬眼界和敞開胸懷,不僅走進非洲,而且登高望遠,掩卷沉思時,明白中非互有需要,但在新形勢下中國可能更需要非洲。中國以大國和強國的姿態走向世界已勢不可擋,我們不妨先從思考如何文明、光鮮地走進非洲開始,並捫心自問:中國正加速走向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準備好了嗎?

目錄


1. 跟著習近平主席走進非洲
1.1為什麼是非洲?
1.2跟著習主席了解非洲
1.3真、實、親、誠的對非戰略
2. 跟著李克強總理再訪非洲
2.1探尋新時期的中非合作之路
2.2跟隨李總理投資非洲
2.3中非合作的世紀性工程
3. 中國人最早認識和到達非洲
3.1中國人最早認識非洲
3.2鄭和下西洋到達非洲
4. 歷經60年考驗的中非友誼
4.1“獨輪車”時期:1956年—20世紀80年代
4.2“腳踏車”時期:20世紀90年代—2006年
4.3“四輪汽車”時期:2006年至今
5. 長沙遇上布拉柴維爾
——中非的地方交往
5.1中非地方交往的歷程
5.2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論壇
5.3中非友好城市關係
6. 非洲商場裡的中國造電飯鍋
——日益活躍的當代中非貿易
6.1中非貿易歷程
6.2中國從非洲進口什麼?
6.3中國在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
7. 到非洲去開廠
——有風險更有回報的對非投資
7.1中國對非投資在逐步增加
7.2企業成為中國對非投資主體
7.3中國投資到了非洲哪些地方和領域?
8. 把高鐵建到非洲去
8.1坦贊鐵路與中非友誼
8.2當代坦贊鐵路與高鐵外交
9. 中國民航走進非洲
9.1非洲航空業的蓬勃發展
9.2非洲航空業發展的困難
9.3中非航空合作
10. 非洲的“中國路”
10.1非洲公路交通現狀
10.2泛非公路網計畫
10.3中國援建非洲公路
11.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互利互惠的中國對非援助
11.1中國援非八項原則及成功秘訣
11.2中國援助非洲什麼?
11.3正確看待中國援非
12. 中國維和部隊在非洲
——中非和平安全合作
12.1中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
12.2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夥伴倡議
12.3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熱點問題解決辦法
13. 今天我們真正了解非洲嗎?
13.1有多少個非洲?
13.2非洲很窮?非洲很亂?
13.3非洲人的對華態度在變嗎?
13.4非洲人真的“反華”了嗎?
13.5西方媒體對中非關係進行抹黑報導
14. 中國人在非洲
14.1中國人在非洲可以任意淘金嗎?
14.2有多少中國人在非洲?
14.3中國人在非洲面臨哪些問題?
15. 孔子學院在非洲
15.1非洲的漢語熱
15.2孔子學院在非洲的建立
15.3非洲孔子學院的發展
16. 大愛無疆的中國援非醫療隊
16.1中國援非醫療隊的發展
16.2援非醫療隊成為非洲“最受歡迎的人”
17. “中國製造”的非洲學者
17.1非洲學者緣何愛到中國?
17.2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17.3地方接盤非洲學者
18. 西方對中非關係的偏見
18.1西方對中非關係的態度演變
18.2西方到底有哪些批評?
19. 當前中非關係面臨的外部挑戰
19.1美國對中非關係的阻遏
19.2歐洲對中非關係的反應
19.3新興大國對中非關係的防範
20. 攜手共圓中、非夢
20.1“中國夢”與“非洲夢”
20.2中非共圓夢想的機遇與挑戰
20.3攜手共圓中、非夢的路線圖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