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延安

走進延安

原名:走到延安。又名:走進延安,作者:黃曉非。

基本介紹

書籍簡介:,作者簡介:,本書序文:,書籍目錄:,原文摘錄:,

書籍簡介:

原名:走到延安
又名:走進延安
作者:黃曉非
出版時間:2010年7月
字 數:54千字
頁 數:62
版 次: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作者簡介:

我,叫黃曉非,1942年11月19日我出生在重慶市小龍坎原國民黨政府國際廣播電台的職工宿舍內。我的父親,叫黃哲,194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電機系,當時他正在大渡口鋼鐵廠當技師;我的母親,叫陳仲賢,她於1941年畢業於重慶大學電機系,當時她正在重慶廣播電台當圖書管理員。
走進延安
1942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儘管應該算是大後方,但是,我父母的生活依然十分艱辛,以致我生下時很是瘦小,據我的外婆說,當時我的大腿和雞腿一樣細,儘管如此,我的到來還是給這個家庭增添了不少歡樂。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能夠倖存下來,實屬不易。據說那時候,每當空襲警報拉響,外婆就扔下一切東西,抱著我以最快的速度衝進防空洞,用以躲避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
1943年,我隨父母回到自貢市老家,爺爺奶奶的家中。父親在鹽廠當電機工程師,母親在中學當數學教師。我的童年時期,正值我國歷史中的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先是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戰,我們終於迎來了抗戰的勝利;然而接著就是國共的內戰,我的童年就是在這隆隆的炮火中度過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我的父母歡欣鼓舞,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的建設忙碌、奔波,任勞任怨。此時,我已經開始上學了,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小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我一直隨他們在重慶和自貢兩地來回跑,在自貢的育才國小,重慶的儒英國小我完成國小學業,後又在重慶的28中,自貢的旭川中學、蜀光中學完成中學學業。儘管我的學習生活不是很安定,但是我由於家庭的關係,一直很愛學習,也很會學習,因此我的學習成績總是很優秀,並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1960年,我終於如願以償考入我們國家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放射化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學制六年。

本書序文:

青春,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永遠占有不同尋常的位置,那是我們最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年月,會深刻的烙印在我們的心底,當我們人到中年或是進入老年以後,我們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去重新拾起那些青春的碎片,不時去玩味、去體會,不論那時候的是非功過,都是我們生命歷程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元1966年,注定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就在這一年,北京大學,這個孕育我國無數優秀的人才的搖籃,這個一向是自由和文明的發祥地,也被一些人所利用,貼出全國第一張大字報,從此掀起了一場長達十年的風暴,那就是“文化大革命”。這場風暴,改變了中國億萬人的生命歷程,在這樣的歷史洪流面前,一個人的力量顯得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在那個年代裡,那時候的年輕人也在經歷他們的青春歲月,他們也在用他們的一腔熱血,無比真誠的譜寫著他們的青春之歌。無論這支歌中會出現什麼雜音、混音,甚至是一些破裂、混亂,使這支歌變色、變調,這支歌還是他們青春的變奏曲。他們中的許多人,真的是用鮮血,甚至是生命,去譜寫這支青春之歌的。
就是在那疾風勁雨的1966年,就是在北京大學,有七位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女,被這歷史的洪流所席捲,她們甚至是有些歡欣鼓舞的投身到這股洪流中去。她們決定從北京大學出發,一路走到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去。他們沒有任何的物質基礎(甚至連衣服、行裝都是借的),僅憑著自己的滿腔熱情、堅定的信念和對我們國家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主席的無比熱愛和無限忠誠,歷經45天,完成了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與我們所謂的“紅色之旅”的假日旅遊是有著天壤之別的。過濾掉他們當時的歷史背景,僅看他們當時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是不是也有讓我們這些後輩學習和敬佩的地方?!
下面,就讓我們靜下心來,看看在那樣的年代裡,那樣的一群年輕人,他們的烈火青春吧!

書籍目錄:

前言 1
“新長征日記” 2
第一章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2
第二章 “新長征”開始的原因和準備……….. 4
第三章 從“北大”出發……………………….. 5
第四章 初到山西..…………………………. 7
第五章 人說山西好風光……………………. 10
第六章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15
第七章 別了,山西………………………….. 20
第八章 到達陝北……………………………. 30
第九章 奔向延安………………………….. 40
後記 45
附錄:劉胡蘭生平…………………………………..50

原文摘錄:

……
賀成全和劉雪芳是地質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的。賀成全個子不高,比較瘦,戴眼鏡,來自湖北武漢,比較膽大有主見,喜歡挑戰。劉雪芳是上海人,中等個子,大眼睛,比較活潑,喜歡唱越劇。尤綺妹和前面2位一個系,是學習地質構造的,也來自上海,中等身材,戴一副白邊眼鏡,喜歡思考問題。吳冰是前面三位的師妹,是自然地理專業的,來自廣東,長著一張圓圓的娃娃臉,不怎么喜歡說話,有時候似乎有點小脾氣。沈平和黃再吾是化學系的,沈平是東北人,高高的個子,像個運動員似的,戴一副眼鏡。黃再吾好像是北京人,個子不高,偏瘦,不戴眼鏡。
晚上,我們七個人一起開了個會。由於賀成全是主要發起人,而且她對整個活動有比較全面的考慮,我們大家選她擔任隊長,負責全面工作。我因為年齡最大,她們都把我當老大姐,認為我對問題考慮比較細緻全面,善於做思想工作,因此選舉我擔任政治隊長,其實主要是讓我管生活這方面。劉雪芳和尤綺妹以及吳冰有文藝宣傳方面的特長,側重於這方面的工作。黃再吾比較細心,負責隊里的財務工作。沈平是我們中間個子最高,體質最好的一個,被我們選為旗手,我們的隊旗就決定由她來扛著了。
同學們熱情很高,地質系的同學借來了七套解放軍的棉軍裝,七個地質背包,並準備了蠟紙、鋼板等宣傳用品、一個指南針,一張地圖,還做了一面貼有“新北大”三個大字的紅旗。劉雪芳她們還練了幾個小的文藝節目,如“老兩口學毛選”、毛主席詩詞朗頌,合唱語錄歌——戰士愛學老三篇、十六條好,表演唱——我們是毛主席的紅衛兵、大海航行靠舵手,對口詞——烈火金鋼,四句半——破四舊等,好沿途給民眾表演,宣傳毛澤東思想。傳單我們也帶了不少,打算邊走邊宣傳“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和“文化大革命”。
後來我才知道,賀成全她們3個61級的學生和我一樣也是畢業班的,如果不是因為開展“文化大革命”,她們也應該畢業走向工作崗位了。當時,她們都希望能夠早日“複課鬧革命”。當她們在外地串連的時候,時刻關注北大有沒有關於複課的通知和畢業分配的訊息。後來,聽到傳聞說學校讓大家都回去,於是她們就結束了串連,回到了北大。但是,當她們回到學校後卻大失所望,學校里哪有複課的氣氛和條件?滿校園都是外地來串連的學生,大禮堂里住滿了人,宿舍里也人滿為患,圖書館和閱覽室及教室都不開了!學校的老師在哪裡?負責畢業分配的幹部在哪裡?她們當時心中也充滿了迷茫,不知道呆在學校里能幹點什麼?如果離開學校,又能去哪裡?回家嗎?當逍遙派嗎?這是她們所不願意的!選擇再次外出串連?這時候火車擠的要命,據說行李架上和座椅底下全都擠滿了人,她們也不想再去湊這個熱鬧了。
這時候,正好關於“徒步串連”的“最高指示”發表了,她們覺得參加徒步串連倒是個不錯的選擇!一方面可以避免呆在學校無所事事,虛度時光,另一方面可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開闊一下眼界。開始的時候,她們想參加一個徒步串連的連隊,打聽一下,地理系正好組織了一個隊,但是人家不太願意接納女生。她們又聽說哲學系有一個隊,可惜已經滿員了!
經過商量她們決定自己組一個隊,徒步走到延安去,進行一次由北大到延安的“新長征之旅”。於是她們就在學校里貼出了一份大字報,來“招兵買馬”,最後招到了我們這幾個人,加上她們3個,一共七個人組成了這支“新北大三八長征隊”。
我們七個人來自3個系的不同年級,儘管剛開始的時候,彼此之間不是很熟悉,但是一路上,大家還是團結一致,克服困難,互相幫助,終於勝利到達延安。當時我們儘管都很年輕,但是我們都敢於走向社會,克服困難,迎接挑戰! 我們10月29日出發,12月12日返校,在外共度過了45天。我們僅憑一張地圖、一個指南針,背著背包,舉著紅旗,穿越了太行山、八盤山,從山西的軍渡過黃河到陝西的吳堡,最終行程一千多里路到達革命聖地延安。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