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詞語)

走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走神,一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適用於各種年齡段的人群。可通過有意識的鍛鍊減少走神次數,提高大腦的集中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走神
  • 拼音:zǒu shén
  • 亦稱跑神
  • 釋義: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
  • 原因:神經系統發育遲緩,智力因素等
  • 相關文獻:《羊舍一夕》
簡介,原因,克服,科研,大腦,更強的創造力,

簡介

詞語:走神
注音:zǒu shén
釋義: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思想開小差兒。也稱“跑神”。
詳細解釋
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
汪曾祺《羊舍一夕》:“這是一種很難的編法,四股皮條,這么繞來繞去的,一走神,就錯了花。” 蔣子龍《弧光》八:“稍一走神兒手就跟不上機器,就要出事故。” 鮑昌《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沒有累。’ 大海連忙解釋說,‘我就是--有點走神兒。’”

原因

⑴神經系統發育遲緩:注意力等心理活動的基礎是神經活動。神經系統成熟的延遲和大腦功能失調,都有可能導致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上課時愛走神。
⑵個體差異:兒童的氣質特徵受遺傳影響,有的兒童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做事常有始無終;而另外一些孩子則很有耐心,興趣專一,喜歡安靜。所以,針對兒童的氣質特徵,老師可以為他多創造一些合理的活動機會,這才是預防兒童上課走神的一個好辦法。比如在一節課中間,這種孩子出現坐不住及走神的現象時,老師可以講一個笑話,或者叫坐不住的孩子起來回答問題,甚至讓他上講台擦黑板活動,活動。這樣再進入緊張的學習時,可以使孩子重新專心起來。
⑶智力因素:精神發育遲滯可以對兒童的心理活動造成很大的影響,使其注意力渙散,患兒不能理解老師講話的內容,不能隨老師的思路去思考,常表現為愛走神。特別是一些不容易發現的邊緣性智力障礙者更是如此。
⑷心理衛生問題:也就是一些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使兒童出現上課走神和學習困難。其主要因素包括:志向、興趣、毅力等方面,這些都受家庭和社會風氣的影響。這類孩子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焦慮,恐懼及行為和品行問題。如厭學逃學說謊、偷竊等;甚至嚴重的精神疾病上課也容易走神。
⑸不良的教育模式:這主要是由於父母不適當的或過高的期望值所引起的,使患兒的思想過度緊張,導致兒童厭學,主要表現為上課走神或打瞌睡。另外一些老師不考慮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採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也是導致兒童上課走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⑹軀體疾病:由於飲食過度精細,並且大量的零食中含有色素和食品添加劑,使孩子體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偏食,導致兒童貧血、營養不良,使得這些孩子上課無精打采。

克服

首先,對於走神不集中,不必過於自我苛求。你可以採取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注意力不集中就不集中吧,只要集中的時候我能聽好課就行"。不要因為所謂的注意力不集中,就過分關注這件事。正確的態度是,帶著這種注意力不太集中的感覺,該乾什麼乾什麼,盡力學就是了。
其次,要認識上課的重要性並適應老師的講課方式。因為每堂課的內容都有它的重要性和意義,都有一部分新的知識要我們去掌握。而且老師常常會講些書本以外的知識,有經驗的教師還能教給學生怎樣去學習知識和發展自己的能力。
第三,排除干擾不受內外影響。當你發現自己有思想不自覺"走神"的時候,要及時糾正過來,不能任其發展。當課堂上出現不安靜,其他同學干擾或外界的影響時,也要排除干擾,不受影響,保持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狀態。
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有助於注意力的集中,克服注意力渙散的現象。如學習時用自言自語的方式提醒自己,如"集中注意"、"努力聽講"等句子,然後把它們放到你平時容易看見的地方,只要一看到它們,就會提醒自己:"別走神兒呀!"
情境想像法
無論多么愛走神兒的學生,當參加重要的考試或競賽時,他也會儘可能地集中注意力作答、發揮出最佳水平。因此,請你每次做作業時想像自己是在參加某次大考或競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效率,這樣可以使自己緊張起來,注意力就自然集中了。
記錄法給自己準備一個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走神兒的內容。比如,今天數學課中你想踢足球來著,那么就要在本子上做記錄:"數學課——踢足球——約一分半鐘"。這樣記錄幾天以後,你從頭至尾認真看一遍,你會發現自己胡思亂想的東西是多么無聊,浪費了多么寶貴的時光。漸漸地,你會對走神兒越來越厭惡。
自我獎懲法
在你每次寫作業或複習功課之前,先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越具體越好。如果在規定時間完成了學習計畫,那么就可以獎勵一下自己:看會兒動漫或吃零食;相反,如果由於分神而使計畫落空,那你就該毫不留情地懲罰自己做不願做的事,如乾雜活等。
訓練聽課技巧
一是要做好課前預習,了解老師講課的重點、難點;二是聽課時根據老師講課的進度,調整聽課心理狀態;三是帶著問題聽講,也可以有意識地尋找問題,發現異點,激發聽課興趣;四是努力追尋老師講課的思路,找出自己的疑難點,及時提問。

科研

當人們為單調乏味所包裹,他們的大腦活動就會自動進入一種特殊的認知狀態:“走神”(mind-wandering)。在我們這樣一個注重效率的現代社會裡,走神常被貶為懶惰——一種“懶得去思考”的心理狀態。(弗洛伊德認為“走神”是一個體現“嬰兒期思考”的例子。)它是拖延症的標誌,與生產力絕緣。
但神經學家已經戲劇化地顛覆了我們對於“走神”的看法。一方面,研究顯示我們走神的時間之長、頻率之高,遠遠超乎想像。論文,證明了我們是如何頻繁地掉入我們自己頭腦里的這個名為“走神”的兔子洞。他們開發了一種iPhone套用軟體,利用它不定時聯絡總數共2,250名志願者,詢問他們現時所進行的活動和快樂程度。研究發現,人們有46.9%的時間都在走神。事實上,能阻止人們持續走神的唯一活動是做愛——只有在做這件事時,人們才能專心致志。

大腦

在我們走神的時候,大腦里究竟發生了什麼?很多事。在2009年,一個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卡琳娜·克里斯多夫(Kalina Christoff)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喬納森·斯科勒(Jonathan Schooler)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了這樣一項研究:他們運用“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其主要規則是,研究者在研究期間隨時呼叫受測者,而受測者必須暫停當前的任何活動,立刻回復——譯者注),通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來捕捉處於白日夢中的大腦的活動。(“做白日夢”這個實驗條件很容易達到——只要給受測者一些極端乏味的任務做,他們就會在數秒之內開始走神。)儘管我們已經知道,走神是一個激烈代謝的過程——你的大腦皮質在下意識里的自由活動會消耗大量能量——這項研究仍然頗有意義:它進一步幫助確認了這一心理過程的始末。
研究人員觀察到,當我們走神時,內側前額葉皮質上的默認網路(default network)會被激活,同時執行網路(executive network)也被激活。(默認網路是大腦幾個區域組成的神經網路,在人們清醒但不對外界任何事物有所關注時處於活躍狀態。參見當我們什麼都不做時,大腦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執行網路負責解決高度複雜的問題——譯者注)。當受測者處於走神狀態卻不自知的時候,默認網路和執行網路的神經活動最為激烈。這意味著在我們缺乏“元意識”(meta-awareness)——即意識不到我們的意識——的時候,精神漫遊最為頻繁。默認網路和執行網路可以被同時激活——這是一個重大發現。而在此之前,科學家一直認為它們的活動截然相反——在其中的一個被激活時,另一個會進入休眠狀態。這一發現意味著“走神”能夠激發出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讓這兩種勢同水火的神經網路一起工作。
說到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是“默認網路”的定義。這個名字就是它的字面意思:因為我們太容易做白日夢了,好像“白日夢”就是我們的“默認”思考模式一樣。第二點是關於同時在執行區域和默認區域進行的大腦活動的。它意味著,走神並非如我們一直構想的那樣不包含任何思考成分(過去,科學家認為大腦的“默認網路”是走神時大腦中唯一活躍的區域。但是“執行網路”的參與意味著我們的大腦確實在進行某些複雜思考)。事實上,“白日夢”似乎處在“睡夢”與“集中精神”之間的灰色地帶——在此,我們雖醒猶眠。

更強的創造力

一群澳大利亞科學家在PLos ONE上發布了他們關於上述結論的拓展性研究。他們通過對17位罹患無反應覺醒綜合症(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舊稱“植物狀態”(vegetative state)。患者並非昏迷,但對於外界刺激只有簡單眼射,而無有意識的反應——譯者注)的患者,8位處在最小意識狀態(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區別於昏迷或罹患 UWS的患者,MCS患者會做出有意識的行為)的患者,以及控制組——25位健康人士——的實驗,成功分辨出大腦處在不同的意識階段時的區別。這些區別中最重要的一個是,那些對一切了無反應的患者無法令他們的默認網路“休眠”。這意味著這些不幸的人陷入了一個“白日夢”的循環,他們無法激活執行網路,將注意力轉向外部世界。(阿茲海默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在令默認網路休眠方面遇到困難。)所以,他們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
“走神”研究領域裡的最後一個需要著重指出的研究成果也來自斯科勒的研究室(Schooler lab)。斯科勒發現,那些常常走神的人擁有更強的創造力(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測算)。實驗是這樣進行的:斯科勒讓受測者閱讀一些摘自《戰爭與和平》(這讓托爾斯泰老先生情何以堪——譯者吐槽)的文段,統計他們從開始閱讀到開始走神之間的時間間隔。但是,並非所有的白日夢都能在同等程度上激發靈感。斯科勒在實驗中發現,白日夢也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當人們在做第一種白日夢的時候,他們並不自知;直到研究人員點醒他們,他們才意識到自己進行了一場白日空想。在具體的實驗中,受測者被要求在意識到他們開始走神的時候按下一個按鈕,但是那些做第一種白日夢的人並沒能如約按下按鈕。相反,當人們在做第二種白日夢的時候,他們知道這一點;他們全憑自己就意識到自己在走神。斯科特的研究數據顯示,對於那些走神而不自知的人,他們的創造力並沒有獲得什麼提高。
所以,僅僅是做白日夢還不夠。讓注意力開小差是很簡單的;難的(並且重要得多的)是保持住“元意識”。只有保持住“元意識”,你才能夠在頭腦迸發出一個有用的念頭的時候將它記錄下來——無論你當時是在洗澡還是在坐車;這樣,你的白日夢才不會被白白浪費掉。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認為“走神”是一件極其普遍的事——畢竟,我們做白日夢的時間占掉了我們醒著的時間的近一半,所以,我們理所應當對這一智慧型加以開發利用。(當然,我們不希望遇到那種最壞的情況,即我們因為腦部嚴重受傷而無法逃脫兔子洞,只能做著永久循環的白日夢。)在走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完全放棄對精神的控制,而應該努力保持住一點自知,讓大腦中的執行區域仍有活動。
走神,是認知賦予我們的禮物。但我們必須妥善地對待它。這樣,我們才能受益於此。這就是走神之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