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街

赤水街,又名錦水街,位於德化縣九仙山麓,赤水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970米,常年雲遮霧繞,人稱“霧都”、“天街”。海拔970米,常年雲遮霧繞,人稱“霧都”、“天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赤水街
  • 外文名稱:Chishui Street
  • 別名:錦水街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599
  • 地理位置:德化縣九仙山麓
  • 方言:閩南話
  • 車牌代碼:閩C
赤水街介紹,崢嶸往昔,曾經的重鎮,繁華不復,

赤水街介紹

赤水含有以錦水制火之意。相傳宋紹興三年(1133年),曾有客商在赤水街北二里之牛棚格下建店鋪,但生意蕭條。當時有位陰陽家陳朗贊此地鐘靈毓秀,只嫌雙髻山丙向屬火,而且店鋪民居多木結構材料,恐有火災之虞。當地居民信以為真,遵其旨意,籌集銀子,在街頭開“樓梯嶺”、鍥“石龜”、修“水巷”、砌“七星火”、建“德水殿”以制火邪。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正式遷移現址,稱錦水街,清設赤水格市,後改稱為赤水街。
赤水街早在400多年前就是尤溪、大田、永春商賈來往的主要通道和商業要地。民國以來,商業營業額占全縣四分之一。建國後,集鎮建設又得到了很大發展,郵電、金融、商業網點配套齊全,設有郵電支局,開通了程控電話。街道商店櫛鱗次比,尤其是五日一集市,來往旅客絡繹不絕,貿易更為繁榮。
赤水街是德化西半部的交通要道,與錦洋、小銘、西洋、湖嶺等村相鄰。有周、蘇、林、陳、鄭、李、王、許、黃、潘、趙、余、塗、廖、張、吳、江、范、賴、連、葉、岳、洪、鄧、曾、孫、毛、方、莊、劉、盧、郭、梁等姓氏139戶236人,分別居住在後庵和省道305線兩側,人口大多集中在赤水街道居住。
全街土地總面積390畝,其中耕地面積223.98畝,大部分居民靠經商為主要經濟來源。1999年全街農業產值100.2萬元,工業產值85萬元,企業產值10l萬元,街財收入5.9萬元,人均純收入2310元。
全街共有黨員16名,設黨支部、居委會、共青團、婦女、民兵、治保、調解等基層組織,轄6個居民小組,其中2個小組屬農業戶口,4個小組屬非農業戶口。現有居委會辦公樓一座412平方米,教學樓三座1552平方米,均為磚混結構,在校學生256人(中心國小)。全村現有公職人員4人,大中專學生10人。

崢嶸往昔

走進赤水古街,就仿若走進一段渾重而又久遠的歷史裡。沒有了往日的喧囂,斑駁而又古老的吊腳樓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沉靜的滄桑。

曾經的重鎮

由於這裡是內地與沿海的交通樞紐,幾百年來,大田、尤溪、永安、漳平、沙縣、順昌等內陸的香菇、筍乾、茶葉等山貨和閩南沿海的魚蝦鹽糖都在此聚集、流通,大小商號百餘家,四五百米長的街市上,大小“客棧”有10多家,因此成為南來北往商賈的雲集之地。
當時從沿海地區來的魚販用木船運海貨從泉州出發可以直抵永春縣五里街鎮西安村的許港,而後用肩挑人扛,把海貨運至赤水交易,由於這裡交通便利,不僅有應市的牙行,而且客棧特別多,膳宿方便,服務良好而倍受商人的歡迎,許多客商索性在此定居,其中以永春籍居多,永春籍商號不下百家,舉足輕重,因此遂有“無永不成市”之說。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交通設施的迅猛發展,這個曾經富庶一時,號稱德化的“小上海”的潯西北古鎮、商貿重鎮的繁華景象早已不見,只留下“樓梯嶺”、“石龜”、“水巷”、“德水殿”以及騎樓商鋪、老街格局和那被路人磨得光滑的鵝卵石,讓人從中去尋找那曾經的歷史印記。

繁華不復

赤水街居民大多外遷,除了少有的墟日集市,昔日繁華風光盡已不再,僅有幾家雜貨店還在招徠著寥寥的生意,而更多的是已經被閒置。但這條早已閱盡歲月滄桑的歷史老街始終讓人感到從容與淡定,就像戴雲山一樣博大精深,但卻讓人不禁地回味、品讀,而後思緒翻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