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古城垣

赤水古城垣

赤水有著悠久的歷史,赤水古城坐位在聞名中外的赤水河下游的南岸,隔河與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九支鎮相望,它靠山臨河,赤水河從烏蒙山麓一路奔騰而來,在這裡卻收斂起狂放不羈的任性,溫馴平緩地從城西繞北,流經東門再折向東去,又急急地奔往長江。這也是赤水自古就成為黔北川南重要古城,成為重要物資集散地與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的仁岸的重要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水古城垣
  • 地理位置:貴州省赤水市
  • 建築規格:高4.67米,寬4米
  • 城門城樓:現存城門兩座,城樓已損
  • 保護級別:省級
  • 始建時間: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
  • 現存長度:800餘米
歷史溯源,私拆事件,古城修復,地圖信息,

歷史溯源

赤水古城牆沒有西安、南京等故都的城牆那樣輝宏與名氣,沒有文化古城鎮遠的城牆那樣為人們所悉認識,但也都同樣失去顯赫一世的使用功能,默默地站立在那裡,站立在濤濤東去的赤水河岸,供人們撫摸與憑弔,去追憶那些遠逝的金戈鐵馬歲月。它以厚重的滄桑感,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象一本博大的歷史典籍,記錄著赤水歷史輝煌過去。
城門(西)城門(西)
清·道光《仁懷直隸廳志》曾這樣記道:“仁懷一面依黔,三面臨蜀,以蜀言之,則居腹里,以黔言之,則為極邊之門戶。”也是由於赤水河在此繞城而去,河道酷似黔北川南農村犁田的工具——犁轅(音:yúan),因此,赤水古城在早被人稱其為“犁轅壩”,以後又稱作“留元壩”,並直至明仁懷縣縣城設立。
赤水河流域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但因其地處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境內山高林深,溪河縱多,開發相對於貴州部分地區較晚,文獻資料與歷史遺蹟甚少,直至唐朝,才在赤水河流域出現羈縻州順州、能州和淅州,但治所何在,至今無人可曉。北宋時期,赤水河流域正式設立行政機構——滋州,下轄仁懷縣在今赤水復興鎮,以後撤仁懷縣設仁懷堡,此時赤水河流域還分別設有安溪寨(今四川合江縣九支鎮新區安居壩)、綏遠寨(今赤水市旺隆鎮鴨嶺農民新村)和青山寨、遙填寨(“遙填”是否就是“犁轅”,不得而知)。從地理位置的獨特性,犁轅壩當時應設有寨,其名為何,不可而知,但元末明玉珍在四川建立政權,占據黔北,在犁轅壩設立懷陽縣,對已有的寨堡進行加固培修。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政權覆滅,次年,明王朝重置播州宣慰使,改元設立的36等處為里,仁懷古滋等處分設赤水裡(後改稱郎城裡,又稱上赤水裡)和仁懷裡,由於原仁懷古滋等處治所毀於戰火,仁懷裡王氏土司便將仁懷裡治所遷往犁轅壩懷陽縣城,並對其進行擴建與加固。此時的仁懷裡治所,寨牆南面隨山脊而行,西、北、東三面面對赤水河。此後,因赤水河每年的洪水都嚴重威脅仁懷裡治所,並將其淹沒,歷代王氏土司對沿河寨牆進行改造,利用石條重新構築,到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再建仁懷縣時,其城池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並較為堅固,這也就為仁懷縣首任知縣曹一科在選擇土城為治所被阻後,選擇仁懷裡城池作縣城創造了條件。
萬曆二十九年,明王朝發動的“改土歸流”戰爭結束,按照《平播善後事宜疏》,播州一分為二,即屬貴州行省的平越府和隸屬四川行省的遵義府,以仁懷裡及別領長官司建立仁懷縣,隸遵義府。同時,為防止播州土司死灰復燃,《平播善後事宜疏》還規定各府、州、縣要在一年內建立起新的城垣,並要求選擇各地寨堡保存較為完整、地勢適中者改築新治所,強調要將其築為石城,“石少者,以磚代之。”仁懷縣首任知縣曹一科在選擇土城為縣治所受阻後,被迫選擇在赤水河北岸無一寸土的留元壩仁懷裡城池改築新的縣城,其原因除這裡未受戰火蹂躪,城池初具規模和用石頭砌成外,主要是平播之役後,各地人口大幅減少,正如清道光《遵義府志·城池》所說:“爾時民尚未集,士休於野,因以兵代役,給工餼治郡城”。此時,駐守仁懷縣的仁懷營僅有官卒120人,既要負責面積相當於今整個赤水市、習水縣和仁懷市絕大部分地域的整個仁懷縣防務與治安,還要承擔塘報傳遞等任務,不可能抽調更多人力參予築城,同時,當時明王朝連年用兵,國庫空虛,撥不出帑銀來築城,而且為維護對播州統治,防止楊氏余櫱死灰復燃,也只能廣設軍屯,以解決軍費問題。知縣曹一科為完成築城之事,也只有選留元壩仁懷裡城池略作改建加固交差。
經過加固整修,赤水古城的格局最終形成。其規模如《仁懷直隸廳志·城建志·城垣》中記道:赤水古城“周圍四百七十五丈,計五里三分,高一丈四尺,垛口一千一百三十三處,水洞三處,炮台四座,城門四,城樓四。”城牆用青石、紅石等石條砌成,用石灰勾縫,中間用黃土、石礫等夯實。城牆底寬6至7米,頂寬4至5米,隔一定距離有馬道通往城牆頂。其四道城門按東、南、西、北分別命名為“青陽門”、“南薰門”、“聚金門”和“天澤門”,其樣式為卷門洞,從牆體直到拱項,全部用條石拱成,使之連成一體,既堅固又穩定,城門為雙扇,用硬雜木製作,外包鐵皮。城南部的城牆修築在較高的山頭,沿山脊從東至西,在中段的兩個山頭之間設建南門,南門也是四門中最高的門樓,氣勢宏偉。城牆的西段、北段、東段均沿高高的赤水河岸呈弧形,弧頂為北門,這裡“平沙疏村,廛肆較多,過河為往瀘州大路,有官渡。”西門在北門上游,當時通往貴州腹地的大路就從這裡開始。東門在北門下游,是從長江來的鹽船將川鹽提撥轉載到牯牛船繼續上運的中轉站,也是裝運客貨出河至合江、江津、重慶等長江沿岸城市的重要碼頭。城牆將留元壩上的民居院舍、街市店鋪、官衙書院和宮觀廟宇一一圈住,成為冷兵器時期赤水古城最牢固的防衛屏障,同時,也成為區分城鄉的一道藩籬,並通過高大的城樓,控制著出入古城的閥門,令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入,並與河岸蒼虬挺立的黃桷樹構成赤水河上的一道雄偉壯美的景觀。
在以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赤水古城牆先後經歷過明末水西奢寅之亂、張獻忠大西軍橫掃四川黔北、清初吳三桂的藩王之亂、清中後期太平軍過境、號軍攻城、辛亥時期同志軍圍城、民國初年土匪與川軍攻城和解放初期土匪攻城等等戰火峰煙,除個別守土者棄城遠遁逃命外,赤水古城始終未能被攻城者攻破,始終默默地陪伴著生活居住在裡面的居民商賈渡過那些金戈鐵馬的發月。雖然從第三任仁懷知縣開始到民國時期數百年里,城牆或因霪雨,或因水浸而多次坍塌,維修加固也未曾間斷,但確始終頑強屹立在赤水河岸,承受著戰火硝煙與風霜雨雪的無情侵蝕,記載赤水城歲月的變遷、歷史和文化。歷史進入民國以後,赤水古城牆隨著冷兵器退出現代戰爭,其純粹的軍事防守作用逐漸降低,赤水城也發展成一個商貿繁榮的黔北邊城。以周西成為首的桐梓系軍閥把這裡作為發祥之地,為交通之便,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先後在赤水古城牆上另開新東門與新西門,四十年代的赤水縣政府還計畫開新北門而未成,至1949年12月赤水解放,赤水古城已擁有了六座城門。由於隨著城牆的防守功能失去,昔日曾輝宏壯觀的城樓也淪為那些無家可歸之人的避風躲雨之地,逐漸破敗。
赤水城解放以後,在百廢待興的基礎上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由於受經費制約,古城牆成為城市基礎建設的石料倉庫。新東門城樓最先成為東門菜市場路面維修的石料,新西門城樓及以南的城牆、南門城樓與附近城牆則成為縣委大禮堂的基礎和未建成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未建成)的基石。1954年,為防洪需要對沿赤水河岸的古城牆進行了加固與加高,兩段加高處的城牆比過去增高10米,臨河的城牆外表在海拔237.5米以下用水泥砂漿進行重新勾縫,內牆基則挖護基槽,用石灰砂漿砌石條以加固,同時,將城南溪溝水從荷花池另建水道直排入赤水河,並重修尚家灣經堰塘坎從永安橋出皇木溝的大排水溝,這些工程所需石料,均以撤新西門至新東門那段南城牆的石料來解決。東門也因洪水從城門洞入城而被撤除,並在原址填土堆山,將街面提升與城牆相平。赤水古城牆以其特殊的方式再次成為赤水人民的保護屏障。此後,赤水古城只保留下作為防洪工程的新西門至東門沿河一段約1500米城牆和西門、北門兩個城門洞。
赤水古城牆的命運也和全國大大小小的古城牆的命運相同,在歷史車輪的驅動下,陸續被拆除,成為歷史的遺憾。而今留下兩個完整的城門洞和不完整的兩段城牆,以能讓人們從這裡讀到赤水很久以前的歷史,讓文人墨客吟詩作賦以懷古……總之,古城牆今天已經為人們重視,已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管它多么不完整,只要它繼續存在,它仍將見證著赤水發生過的和正在發生著的歷史,依舊在見證著赤水河的水漲水消……

私拆事件

2003年3月赤水市因為城市建設,進行了大規模拆遷,但拆遷卻危及不少古蹟。根據赤水市城市建設規劃,此次將拆掉大約80米古城牆,修建街道和其它建築。即將被拆除的還有一座清末修建的四合院,該建築保存完好,雕樑畫棟,曾經是“川鹽入黔”的一個老鹽莊,且距離赤水古城牆不足一米。
遵義市文化局文物科負責人表示,市文化局沒有接到赤水市政府的報告。他說,2013年當地就曾經決定拆除80餘米老城牆,修建城市街道,被市文物局阻止。但是,由於赤水市在舊城改造規劃中已明確提出,對現存的800多米城牆“除必須對無利用價值的拆除外,結合地形改造建設的需要,部分進行保留、加固,以作擋土牆使用”,估計這次只由遵義市文化局一家下發檔案已很難制止。
這位負責人介紹,赤水城牆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保存完好,工藝精湛,1999年12月21日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保護單位,同時劃定了保護範圍,鹽莊和其它民居都處於老城牆保護區域以內。根據《文物法》規定,城牆只能夠在專家指導下進行維修和加固,而決不能以任何藉口拆除,其保護區範圍內不得進行一切與文物保護相矛盾的建設。
在省文化廳、遵義市文化局的多次制止下,赤水當地政府仍暗地趁夜私拆了60餘米的省級文保古城牆。昨日,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嘉琪痛心地說:“除盜竊和盜掘外,對文物最大的破壞就是以城建為由,摧毀性的政府行為。”
據了解,2013年5月,由省文化廳組織全省基層文化工作在赤水調研,當地一文化幹部在“當地政府封鎖訊息,不許向外透露”的情況下,向省文化廳有關負責人反映了赤水為舊城改造,要拆毀建於明代的古城牆的城建規劃,引起重視,該負責人於同年9月對此作出不予同意的批覆。
然而,赤水市仍一意孤行繼續實施“拆牆規劃
2014年3月31日晚9點半左右,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嘉琪突然接到遵義文物部門打來的緊急電話,稱赤水市正趁黑連夜私拆古城牆,當遵義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於凌晨火速趕到現場時,63.3米的古城牆已拆至牆基,準備拆毀的還有80餘米長。
2014年4月5日,省文化廳、建設廳有關負責人在赤水與當地政府就古城牆保護問題座談時,幾乎所有到會的赤水市政府領導都無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意識,有的甚至認為將古城牆列為文物保護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李嘉琪對此憤慨地說:“赤水無視《文物保護法》,急功近利破壞文物,已觸犯了法律。”
63.3米古城牆被拆,而按照施工計畫,被拆古城牆還要繼續向東再拆63.5米,向西拆22米,總計拆除148.8米,以便在此修建15層高的商住樓和農貿市場。
4月4日至6日,由省文化廳、建設廳和遵義市政府組成的工作組趕到現場調查。但赤水市政府對施工被暫停十分不滿,仍堅持拆牆建房建市場,因為“規劃早於列保”。他們更申辯說,若停工,該市將承擔1652.36萬元的經濟損失。 面對赤水市政府在文物保護上的不合作,省文化廳、建設廳緊急向省政府提交了《關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赤水古城垣被拆毀情況的報告》。4月23日,省政府明確要求赤水市完整恢復已拆古城牆,原擬修建的15層大樓要移位建設;省文物局適當補助古城牆恢復保護經費,專款專用。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正福還專門就此事做出批示:“文物是物化的歷史,是不可再生的物品,赤水市政府要充分認識文物保護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省政府的干預下,赤水市政府終於不得不接受城建不得以破壞古文物為代價這一觀點。5月14日,赤水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長方再桐告訴記者,在得到省政府恢復古城牆的批覆令後,他們立即召開了市長碰頭會,落實貫徹省政府的指示精神。那么,古城牆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修復呢?赤水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長劉傳中說,尚沒有定期。

古城修復

2009年8月,赤水市文物部門向貴州省文物局呈遞報告,請求派員幫助該市修繕和保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城牆。
赤水古城垣
據了解,赤水古城牆位於市中心,建於明朝末年,以當地的丹霞石壘砌而成,牆體中也用整塊的丹霞石填充,城牆上還有完善的排水系統。
今天,在經歷400多年風雨後,仍存有830多米保存較好的城牆,以及兩道氣勢雄偉的城門。不過,城牆上建起了許多低矮的房屋,有的房子甚至與城牆融為一體。
“我們打算用3年左右的時間,拆除城牆上的房屋。”赤水市文化局一負責人說。2009年初,赤水市《政府工作報告》將啟動修繕和保護老城牆列為2009年的八件實事之一。
據介紹,修繕和保護老城牆,主要是修復受損部分,拆除保護區範圍內所有建築,恢復城門上的門樓。同時,還將整理城牆旁邊的古街道,打造文化旅遊景點。“預計總投資5000萬元。”該局負責人說。
據了解,貴州省文物部門已對赤水市文物部門的報告進行批覆,並先後派出兩批專家前往調查、查勘。8月中旬,專家再赴赤水,詳細勘查,制定修繕方案。

地圖信息

地址:河濱中路16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