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嘴潛鴨

赤嘴潛鴨

赤嘴潛鴨(學名:Netta rufina)俗稱大紅頭,是大型鴨類,個體比綠頭鴨小,體長45-55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雄鳥頭濃栗色,具淡棕黃色羽冠。上體暗褐色,翼鏡白色,嘴赤紅色。下體黑色,兩脅白色,特徵極明顯,野外容易辨別。雌鳥通體褐色,頭的兩側、頸側以及頦和喉灰白色,飛翔時翼上和翼下大型白斑極為醒目。棲息在開闊的淡水湖泊、水流較緩的江河、河流與河口地區,也常出現在公路兩側的水泡中,特別是有水邊植物和水較深的淡水湖泊最為喜歡。主要通過潛水取食,也常尾朝上、頭朝下在淺水覓食。覓食多在清晨和黃昏。食物主要為水藻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嫩芽、莖和種子,有時也到岸上覓食青草和其他一些禾本科植物種子或草子。主要分布於歐洲中部、亞洲中部,從多瑙河流域經土耳其、黑海裏海、吉爾吉斯到西西伯利亞,往南到蒙古西部、伊朗、敘利亞北部,也有少量繁殖在西班牙東部、法國南部、歐洲北部,一直到丹麥、荷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赤嘴潛鴨
  • 拉丁學名:Netta rufina
  • 別稱:紅嘴潛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狹嘴潛鴨屬
  • :赤嘴潛鴨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773
  • 英文名稱:Red-crested Pochard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赤嘴潛鴨雄鳥額、頭側、喉及上頸兩側深栗色,頭頂至頸項冠羽淡棕黃色。下頸至上背黑色,具淡棕色羽緣;下背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綠色光澤;尾羽灰褐色,具近白色羽緣;兩肩棕褐色,基部有一塊顯著的白斑;翼上覆羽及三級飛羽土褐色。外側初級飛羽羽端及外翈褐色,內翈白色第一枚飛羽全為褐色,僅羽緣白色。內側初級飛羽除羽端外,大都白色;次級飛羽白色,羽端灰褐色,形成寬闊的白色翼鏡和翼鏡後緣的褐邊。翼緣白色。下體黑色,兩脅白色,形成大形白斑。雌鳥額、頭頂至後頸暗棕褐色,羽冠不明顯;頭側、頸側、頦和喉灰白色。上體淡棕褐色,腰部較暗;翅同雄鳥,但初級飛羽內翈和翼鏡灰白色。下體淡灰褐色,胸及兩脅較濃而微沾棕色,尾下覆羽污白色或淡褐色。 雌鳥非繁殖羽似雄鳥,但羽色較暗,下體雜有淺棕褐色,翼鏡白色。 虹膜雄鳥為紅色或棕色,雌鳥棕褐色;嘴雄鳥紅色、前端較淡,雌鳥灰褐色,外緣粉紅色;跗蹠雄鳥土黃色,雌鳥淡黃褐色。
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係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及鮮艷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表演。
大小量度:體重♂1000-1250g,♀900-1100g;體長♂510-550mm,♀450-528mm;嘴峰♂48-54mm,♀46-50mm;翅♂250-280mm,♀240-255mm;尾♂55-66mm,♀55-65mm;跗蹠♂38-44mm,♀37-42mm。(註:♂雄性;♀雌性)
(註:赤嘴潛鴨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淡水湖泊、水流較緩的江河、河流、河口地區、三角洲或鹽鹼湖。也常出現在公路兩側的水泡中,特別是有水邊植物和水較深的淡水湖泊最為喜歡;在人類活動頻繁的捕魚區偶爾也見有活動。

生活習性

遷徙

春季於4月初至4月中旬從南方越冬地遷往西北和內蒙等繁殖地,亦有遲至4月末5月初才到達的。秋季於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遷徙時常集成群。

習性

性遲鈍而不甚怕人。不善鳴叫,常成對或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上百隻的大群。休息時多成群停息在有水草的灘邊沙洲和湖心島上,也會與其他野鴨混群。常潛入水中覓食藻類,魚蝦等。繁殖期在蘆葦叢中築巢。飛行笨重而遲緩。

食性

主要通過潛水取食,也常尾朝上、頭朝下在淺水覓食。覓食多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常在水面開闊處游泳嬉戲,或一動不動地漂浮於水面。食物主要為水藻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嫩芽、莖和種子,有時也到岸上覓食青草和其他一些禾本科植物種子或草子,冬季有時也到農田覓食散落的穀粒。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在越冬地時即已成對,4月中旬到達繁殖地後即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多蘆葦和蒲草的湖心島上、水邊草叢和無水的蘆葦叢中,有時也在湖邊乾蘆葦堆里。巢較密集,有時在一個蘆葦垛里就能發現6-7個巢,通常掩藏得很好。巢由蘆葦葉三棱草構成,內墊柔軟的細草和羽毛。巢的大小為內徑185(170-195)mm,外徑250(235-280)mm,深60(55-65)mm。每窩產卵6-12枚,多為7-9枚,卵淺灰色或蒼綠色,大小為56.2(55.2-60.5)mm×41.8(40.5-44)mm。孵化期26-28天,主要由雌鳥孵卵,但在雌鳥離巢取食時,雄鳥亦承擔孵卵任務,6月初即可孵出雛鳥。

分布範圍

主要繁殖在歐洲中部、亞洲中部,從多瑙河流域經土耳其、黑海裏海、原蘇聯南部、吉爾吉斯西西伯利亞,往南到蒙古西部、伊朗、敘利亞北部,也有少量繁殖在西班牙東部、法國南部、歐洲北部,一直到丹麥、荷蘭;越冬在地中海、裏海、亞速海、黑海、印度北部和中部、緬甸、亞洲西南部、歐洲南部、埃及、中東、非洲東北隅和西北沿海一帶,偶爾也到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
赤嘴潛鴨分布圖赤嘴潛鴨分布圖
中國主要繁殖在內蒙古烏梁素海、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柴達木盆地等,越冬在中國西藏南部、雲南、四川、貴州等省。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巴林芬蘭愛爾蘭、日本、黎巴嫩、利比亞、馬爾他、挪威、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斯里蘭卡、瑞典、泰國、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赤嘴潛鴨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相當豐富的。1956-1967後期間曾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多次見到上千隻的大群,5月初在新疆伊犁也曾見到200-300隻的群體活動,但現在卻很難見到這種壯觀的場面,種群數量已明顯減少。據1992年世界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僅見到2598隻。種群數量的減少,一方面是由於過度的狩獵,另一方面是由於棲息環境的惡化和污染。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