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焦道士

《贈焦道士》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詩詞之一。濟州臨近東嶽泰山,此詩疑為王維在濟州任職期間所作。

焦道師,即焦錬師,長期居於嵩山。《太平廣記》卷四四九引《廣異記》述錬師異事云:“唐開元中,有焦錬師修道,聚徒甚眾,有黃裙婦人,自稱阿胡,就焦學道術。經三年,盡焦之術,而故辭去。焦苦留之,阿胡云:‘己是野狐,本來學術,今無術可學,義不得留。’……”

錬師:《唐六典》卷四“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錬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焦道士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五言
  • 作者:詩人王維
作者,詩詞正文,注釋,

作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詩詞正文

海上游三島[1],淮南預八公[2]。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壺中。[3]
縮地朝珠闕[4],行天使玉童[5]。飲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風[6]。
天老能行氣,吾師不養空[7]。謝君徒雀躍,無可問鴻濛[8]。

注釋

[1]三島:即海上三神山,名蓬萊、瀛洲、方丈,傳說為神仙所居之地。島,凌本作“岳”。
[2]淮南預八公:《神仙傳》卷四《劉安傳》載“漢淮南王劉安者,漢高帝之孫也。其父厲王長,得罪徙蜀,道死。文帝哀之,而裂其地,盡以封長子,故安得封淮南王。時諸王子貴侈,莫不以聲色遊獵犬馬為事,唯安獨折節下士,篤好儒學,兼占候方術,養士數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內書》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章,論變化之道,凡十萬言。武帝以安辯博有才,屬為諸父,甚重尊之。特詔及報書,常使司馬相如等共定草,乃遣使,召安入朝。嘗詔使為《離騷經》,旦受詔,食時便成,奏之。安每宴見,談說得失,乃獻諸賦頌,晨入夜出。乃天下道書及方術之士,不遠千里,卑辭重幣請致之。於是乃有八公詣門,皆鬚眉皓白。門吏先密以白王,王使閽人,自以意難問之曰:“我王上欲求延年長生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精義入妙之大儒,下欲得勇敢武士扛鼎暴虎橫行之壯士。今先生年已耆矣,似無駐衰之術,又無賁、育之氣,豈能究於《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鉤深致遠,窮理盡性乎?三者既乏,余不敢通。”八公笑曰:“我聞王尊禮賢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之善,莫不畢至。古人貴九九之好,養鳴吠之技,誠欲市馬骨以致騏驥,師郭生以招群英。吾年雖鄙陋,不合所求,故遠致其身,且欲一見王,雖使無益,亦豈有損,何以年老而逆見嫌耶?王必若見年少則謂之有道,皓首則謂之庸叟,恐非發石采玉,探淵索珠之謂也。薄吾老,今則少矣。”言未竟,八公皆變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絲,色如桃花。門吏大驚,走以白王。王聞之,足不履,跣而迎登思仙之台。張錦帳象床,燒百和之香,進金玉之幾,執弟子之禮,北面叩首而言曰:“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羈鎖事務,沈淪流俗,不能遣累,負笈出林。然夙夜饑渴,思願神明,沐浴滓濁,精誠淺薄。懷情不暢,邈若雲漢。不斯厚(厚原作原,據《雲笈七籤》卷109引《神仙傳》改)幸,道君降屈,是安祿命當蒙拔擢,喜懼屏營,不知所措。唯望道君哀而教之,則螟蛉假翼於鴻鵠,可沖天矣。”八童子乃復為老人,告王曰:“余雖復淺識,備為先學。聞王好士,故來相從,未審王意有何所欲?吾一人能坐致風雨,立起雲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嶽;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龍,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為暝;一人能乘雲步虛,越海凌波,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變萬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萬物立成,移山駐流,行宮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雲駕龍,浮於太清之上。在王所欲。”安乃日夕朝拜,供進酒脯,各試其向所言,千變萬化,種種異術,無有不效。遂授《玉丹經》三十六卷,藥成,未及服。而太子遷好劍,自以人莫及也。於時郎中雷被,召與之戲,而被誤中遷,遷大怒,被怖,恐為遷所殺,乃求擊匈奴以贖罪,安聞不聽。被大懼,乃上書於天子云:“漢法,諸侯壅閼不與擊匈奴,其罪入死,安合當誅。”武帝素重王。不咎,但削安二縣耳。安怒被,被恐死。與伍被素為交親,伍被曾以奸私得罪於安,安怒之未發,二人恐為安所誅,乃共誣告,稱安謀反。天子使宗正持節治之,八公謂安曰:“可以去矣,此乃是天之發遣王。王若無此事,日復一日,未能去世也。”八公使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八公與安所踏山上石,皆陷成跡,至今人馬跡猶存。八公告安曰:“夫有藉之人,被人誣告者,其誣人當即死滅,伍被等今當復誅矣。”於是宗正以失安所在,推問雲,王仙去矣。天子悵然,乃諷使廷尉張湯,奏伍被,云為畫計,乃誅二被九族,一如八公之言也。漢史秘之,不言安得神仙之道,恐後世人主,當廢萬機,而競求於安道,乃言安得罪後自殺,非得仙也。按左吳記雲,安臨去,欲誅二被,八公諫曰:“不可,仙去不欲害行蟲,況於人乎。”安乃止。又問八公曰:“可得將素所交親俱至彼,便遣還否?”公曰:“何不得爾,但不得過五人。”安即以左吳、王眷、傅生等五人,至玄洲,便遣還。吳記具說云:安未得上天,遇諸仙伯,安少習尊貴,稀為卑下之禮,坐起不恭,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於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應斥遣去。八公為之謝過,乃見赦,謫守都廁三年。後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武帝聞左吳等隨王仙去更還,乃詔之,親問其由。吳具以對。帝大懊恨,乃嘆曰:“使朕得為淮南王者,視天下如脫屣耳。”遂便招募賢士,亦冀遇八公,不能得,而為公孫卿、欒大等所欺。意猶不已,庶獲其真者,以安仙去分明,方知天下實有神仙也。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余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雲中也。”
預,《文苑英華》作遇。此句謂焦在淮南加入八公行列,已成仙。
[3]跳向一壺中:《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列傳》云:“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椽。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曰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後長房欲求道,隨從人山中……”這段頗為神奇的記述也見於《神仙傳》卷五《壺公傳》中,聲稱“壺公者,不知其姓名。用此其事,謂焦乃仙人。
[4]縮地朝珠闕:《神仙傳》卷五《壺公傳》“費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甦如舊也”
珠闕:華美的宮闕。此句謂焦能行縮地之術,瞬息便可到長安朝見天子。
[5]玉童:仙童。
[6]割酒:晉·葛洪《神仙傳》卷五《左慈》“公聞慈求分杯飲酒,謂當使公先飲以與慈爾。而拔道簪以畫杯,酒中斷,其間相去數吋。即飲半,半與公。公不善之,未即為飲。慈乞儘自飲之。飲畢以杯擲屋棟,杯懸搖動似飛鳥,俯仰之狀,若欲落而不落,舉坐莫不視杯,良久乃墜。既而已失慈矣。”
乍:忽。
分風:謂神仙把風分為兩個方向。 晉葛洪《神仙傳·欒巴》:“ 廬山 廟有神……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風舉帆,船行相逢。”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山下又有神廟,號曰 宮亭廟 ……山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故 晉曹毗詠云:‘分風為二,擘流為兩。’”
[7]天老:相傳為 黃帝 輔臣。《韓詩外傳》卷八:“﹝ 黃帝 ﹞乃召 天老 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後漢書·張衡傳》:“方將師 天老 而友 地典 ,與之乎高睨而大談。” 李賢 註:“《帝王紀》曰:‘ 黃帝 以 風后 配上台, 天老 配中台, 五聖 配下台,謂之三公。’”後因以指宰相重臣。
行氣:亦稱“服氣”、“食氣”、“鍊氣”。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是指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而往往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內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內息法兩大類。其重點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養我之體,攻我之疾,從而延年益壽。
養空:養其空虛之性,不被俗累所羈絆。
[8]《莊子·在宥》“雲將東遊①,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②。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游③。雲將見之,倘然止④,贄然立⑤,曰:“叟何人邪?叟何為此?”鴻蒙拊脾雀躍不輟⑥,對雲將曰:“游!”雲將曰:“朕願有問也⑦。”鴻蒙仰而視雲將曰:“吁!”雲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⑧。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鴻蒙拊脾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雲將不得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