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何邕

贈別何邕

《贈別何邕》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所作的一首詩。該詩選自(《全唐詩》第226卷第093首)。《詩法家數》曾將送別贈行的詩,歸納如下的作法:“第一聯敘題意起,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咐,或期望。於中二聯,或倒亂前說亦可,但不可重複。”以此比對本詩,即見各聯均相符合。首聯起語沉著。“論交”處著一“地”字,即指京師。說往時在長安結交的朋友,此間難得一人。已含末句意。領聯承上,作十字句,“悲君”二字貫下。說何君隨燕雀而走風塵。我更孤寂。頸聯羨邕還京。說君經綿谷循漢水而北歸長安,我卻在沱江背秦而留蜀中。尾聯總結。說君到五陵,為我寄語春光。言外之意是故國之思,亦話之無情花鳥。詞悲意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別何邕》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別何邕》唐杜甫
生死論交地,何由見一人。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
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

作品譯文

生死交情,既難多得,何又隨燕雀而走風塵,更覺孤寂矣。綿谷通漢,邕可至京。沱江背秦,己猶滯蜀也。長安不見,而欲傳語春光,公思鄉之意切矣

作品鑑賞

《贈別何邕》之“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何邕曾任綿谷縣尉,此時將赴長安,綿谷地處嘉陵江上游,“通漢” 意為通向漢地,暗指何邕赴京;沱江流經成都東部,此時作者客居成都,沱江南流入長江,故云“不向秦”。兩句字面上敘述地理,實為表達對何邕赴京的羨慕,和自己不得歸京的遺憾。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畫像杜甫畫像
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遊。十九歲時,他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