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利流

奧普(OPArt)藝術,又被稱作“視幻藝術”或“光效應藝術”,流行於60年代。這種藝術主要藉助線、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們的視錯覺,從而使靜止的畫面產生眩目流動的動感效果。它淵源於包浩斯的傳統,利用了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與觀者的視覺感知作用緊密聯繫的一種抽象藝術。

基本介紹

簡介,詳細介紹,作家,

簡介

【名稱】賴利《流》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1964年
【作者】賴利
【規格】混合材料,149.5x148.3厘米 。
【屬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詳細介紹

光效應藝術的光感、幻感和動感源自於畫面本身所擁有的特殊動力特質。線條,如垂直線、水平線、曲線的規律性排列,形狀,如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周期性組合,以及色彩的並置、重疊、圍繞、漸變等,給視網膜帶來了特殊的刺激。它蠱惑人們的視知覺,造成閃爍、放射、旋轉、凹凸等運動幻覺。這種視覺上的飄忽不定,甚至使觀者在不經意間便被拉人到意識渙散的恍惚狀態之中。可以說,它是一種視覺魔術。儘管我們知道,所有的繪畫藝術都涉及到物理事實與心理效果之間的差距問題,然而在這裡,我們仍會驚異於靜止平面上的那種起伏波動的幻覺效果。
光效應繪畫的創作有點像是對視覺所作的科學試驗,而與情感無關。這種繪畫並不只限於畫面本身,它還呼喚著觀者的參與,只有當人們看著它時,它才能在與觀者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完整性,實現它的價值。實際上,這種傾向可以追溯到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那些畫家都儘量避免調和顏料,而是讓原色在畫布上並置,當觀者退後到適當距離時,由於視網膜的獨特複合作用,人們感覺到了光的閃爍。光效應畫家將這種技巧作了進一步推進,使之成為實際上的主題和內容。光效應藝術很能激起人們的興趣,它被運用於設計、裝飾、廣告等方面,成為流行的一種標籤。光效應的代表畫家包括維克多·瓦薩萊利和布里奇特·萊利等人。

作家

布里奇特·路易斯·賴利(Bridget Louise Riley,1931—)是一位有創造性的英國女畫家。1960年前,她主要畫人物和風景,後來,她投入到光效應藝術中,創作出一批很富動感的作品。《流》作於1964年,是其有名的黑白繪畫系列中的一幅。線條之間的關係似乎經過了仔細的推算和精心的編排,在畫面上造成波折流轉的效果。當眼睛盯著它時,畫面便不斷地起伏波動,“流”的幻覺產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