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仞

賴仞

賴仞,男,1972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導。

研究成果有:

首次發現了不帶二硫鍵的線性抗菌多肽具有抗愛滋病毒活性;

首次發現了基因編碼的陰離子抗菌肽;

首次從兩棲類動物得到具有血小板集聚活性的蛋白質和具有飽食因子作用的多肽;

首次發現了編碼兩棲類緩激肽的基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賴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72年7月
  • 職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西南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第十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
教育背景,研究領域,研究課題,獲獎榮譽,人物報導,代表論著,人物評價,

教育背景

1995年7月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生物學學士;
2001年8月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化學;
2002年4月-2004年5月,英國利物浦大學和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博士後;
2004年6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畫”引進人才。

研究領域

賴仞研究員率領的學科組對兩棲類動物皮膚活性多肽與蛋白質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通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等研究手段,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途徑,從兩棲類皮膚分泌液中得到了10大類皮膚活性多肽蛋白質類物質,包括兩類抗菌肽、兩類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緩激肽、鈴蟾肽、神經營養因子、血小板集聚因子、緩激肽基因相關肽和飽食肽,並對其結構、功能和cDNA結構進行了研究。他們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不帶二硫鍵的線性抗菌多肽具有抗愛滋病毒活性,也首次發現了基因編碼的陰離子抗菌肽;首次從兩棲類動物得到具有血小板集聚活性的蛋白質和具有飽食因子作用的多肽;首次發現了編碼兩棲類緩激肽的基因。申請了35個發明專利,其中的15個已經獲得授權。

研究課題

1、從傳統藥物識別功能分子,揭示發揮藥效的物質基礎,建立天然藥物活性蛋白/多肽分子資源庫,研發創新藥物;
2、離子通道(Na+, K+, Ca2+, Cl-, TRP)靶向的人類疾病機理(如疼痛、自身免疫性疾病、癲癇等)研究及新藥研發。

獲獎榮譽

國家技術發明獎(2013年,排名第一)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8年,排名第一)
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排名第一)
中國青年科技獎(2011年)
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2010年)
談家楨生命科學獎(2010年)
2017年0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人物報導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林東海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多肽類抗氧化系統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賴仞在試驗中賴仞在試驗中
2009年,該研究團隊提出了基因編碼的多肽類抗氧化系統,並命名為“第三套”抗氧化系統(Mol Cell Proteomics,2009,8:571-583)。在“第三套”抗氧化系統工作的基礎上,該研究團隊從多肽類抗氧化系統對自由基的清除效率、速度以及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抗氧化多肽可以非常快速地清除80%以上人造自由基(小於兩秒鐘),其速度是商業用抗氧化劑(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維生素E)的2-4倍。抗氧化作用機制研究表明,抗氧化多肽序列中的還原性半胱氨酸對快速地清除自由基起著關鍵作用。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自由基生物醫學聯合會會刊》。

代表論著

2013年度
1.Zhu Y, Li Z, Liu H, He X, Zhang Y, Jin J, Che J, Li C, Chen W, Lai R, Liu J. Novel analgesic peptides from the tree frog of Hyla japonica. Biochimie. 2013 Nov 7. pii: S0300 -9084 (13) 00388 –X .
2.Yang S, Xiao Y, Kang D, Liu J, Li Y, Undheim EA, Klint JK, Rong M, Lai R, King GF.Discovery of a selective NaV1.7 inhibitor from centipede venom with analgesic efficacy exceeding morphine in rodent pain mode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3;110(43):17534-9.
3.Liu YP, Lai R, Yao YG, Zhang ZK, Pu ET, Cai XH, Luo XD.Induced furoeudesmanes: a defense mechanism against stress in Laggera pterodonta, a Chinese herbal plant Org Lett. 2013 4;15(19):4940-3.
4.Zhang Z, Mu L, Tang J, Duan Z, Wang F, Wei L, Rong M, Lai R. A small peptide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inflammatory acne vulgaris. PLoS One. 2013 Aug 28;8(8):e72923. doi: 10.1371/journal.pone.0072923.PMID: 24013774 [PubMed - in process]
5.Yan H, Liu Y, Tang J, Mo G, Song Y, Yan X, Wei L, Lai R.A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 from skin secretions of the tree frog Theloderma kwangsiensis.Zoolog Sci. 2013;30(9):704-9.
6.Liu R, Zhang Z, Liu H, Hou P, Lang J, Wang S, Yan H, Li P, Huang Z, Wu H, Rong M, Huang J, Wang H, Lv L, Qiu M, Ding J, Lai R.Human β-defensin 2 is a novel opener of Ca2+-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 and induces vasodilation and hypotension in monkeys.Hypertension. 2013;62(2):415-25.
7.Liu H, Zhao B, Chen Y, You D, Liu R, Rong M, Ji W, Zheng P, Lai R. Multiple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 protein 2 contains the ability to support stem cell self-renewal.FASEB J. 2013;27(8):3298-305.
8.Song Y, Ji S, Liu W, Yu X, Meng Q, Lai R.Different expression profiles of bioactive peptides in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from distinct regions.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3 23;77(5):1075-9.
9.Wei L, Wu J, Liu H, Yang H, Rong M, Li D, Zhang P, Han J, Lai R.A mycobacteriophage-derived trehalose-6,6'-dimycolate-binding peptide containing both antimycobacter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bilities.FASEB J. 2013;27(8):3067-77.
10.Wei L, Yang J, He X, Mo G, Hong J, Yan X, Lin D, Lai 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potent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antimicrob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peptide.
J Med Chem. 2013 9;56(9):3546-56.
11.Zhang KY, Liu XH, Tan J, Wang Y, Qiao L, Yedid G, Dai CS, Qiu RL, Yan XW, Tan HW, Su ZY, Lai R, Gao GF. Heterorhabditidoides rugaoensis n. sp. (Rhabditida: Rhabditidae), a Novel Highly Pathogenic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 Member of Rhabditidae.J Nematol. 2012 ;44(4):348-60.
12、An S, Chen L, Long C, Liu X, Xu X, Lu X, Rong M, Liu Z, Lai R.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allergens diversity identification by proteomics.Mol Cell Proteomics. 2013;12(7):1818-28.
13.Fan Y, Huang ZY, Cao CC, Chen CS, Chen YX, Fan DD, He J, Hou HL, Hu L, Hu XT, Jiang XT, Lai R, Lang YS, Liang B, Liao SG, Mu D, Ma YY, Niu YY, Sun XQ, Xia JQ, Xiao J, Xiong ZQ, Xu L, Yang L, Zhang Y, Zhao W, Zhao XD, Zheng YT, Zhou JM, Zhu YB, Zhang GJ, Wang J, Yao YG.Genome of the Chinese tree shrew. Nat Commun. 2013;4:1426. doi: 10.1038/ncomms2416.PMID: 23385571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14.Liu D, Wang Y, Wei L, Ye H, Liu H, Wang L, Liu R, Li D, Lai R.Snake venom-like waprin from the frog of Ceratophrys calcarata contains antimicrobial function.Gene. 2013 10;514(2):99-104.
15. Wang G, Wang Y, Ma D, Liu H, Li J, Zhang K, Yang X, Lai R, Liu J.Five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the Kuhl's wart frog skin secretions, Limnonectes kuhlii.Mol Biol Rep. 2013;40(2):1097-102.
16.He X, Yang S, Wei L, Liu R, Lai R, Rong M.Antimicrobial peptide diversity in the skin of the torrent frog, Amolops jingdongensis.Amino Acids. 2013;44(2):481-7.

人物評價

賴仞,於2004年經“百人計畫”引進,帶領的團隊主要從傳統中藥識別功能分子,揭示發揮藥效物質基礎,建立天然藥物活性蛋白/多肽分子資源庫,研發創新藥物。
2005年來取得如下突出業績:
1)發現世界上最多的抗菌肽(500餘種),受邀參編3部國際著作;
2)首次發現由多肽組成的新型抗氧化系統,被稱為“第三套抗氧化系統”;
3)發現分子量最小的凝集素,是優秀的藥物靶向輸送分子;
4)首次從兩棲類動物發現基因編碼的神經毒。
共發表SCI論文63篇,其中通訊作者56篇;申請發明專利40項,20項獲授權;抗菌肽Cathelicidin-BF於2008年入選Nature China研究亮點;抗菌肽和抗血栓肽正在進行產業化,並簽訂專利轉讓協定;獲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2008)、二等獎(2009)各1項(排名第一)。指導的研究生15人次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等獎勵,本人獲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2009年“百人計畫”終期評估優秀。
頒獎詞:
“5年歸國路,青春熠熠輝。在生物分子資源發掘和新藥研發的創新之路上,他以自己的嚴謹、勤奮以及對社會的責任不懈地攀登著、奮鬥著,為科學的進步和人類的健康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也努力地詮釋著一個年青科學家對理想的執著與追求——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