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

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

《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是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卜天。

基本介紹

  • 書名: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
  • 作者: 張卜天 
  • ISBN:9787301166864 
  • 頁數:256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4-0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是國內第一部關於西方中世紀物理學史的專著。它基於原始文獻和此前科學史家的研究成就,以問題為線索,以語境主義的眼光,比較完整而系統地討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家的運動學成果及其背景,填補了國內空白。如美國著名中世紀歷史學家哈斯金斯所說,"中世紀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黑暗和落後,文藝復興也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中國對西方中世紀的學術研究一直很薄弱,對中世紀科學史的研究更是基本處於空白。

作者簡介

張卜天,1979年生,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哲學系科技哲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科學思想史。有《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韋洛克拉丁語教程》、《愛因斯坦:生活和宇宙》等十餘部譯作。如美國著名中世紀歷史學家哈斯金斯所說,“中世紀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黑暗和落後,文藝復興也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中國對西方中世紀的學術研究一直很薄弱,對中世紀科學史的研究更是基本處於空白。本書是國內第一部關於西方中世紀物理學史的專著。它基於原始文獻和此前科學史家的研究成就,以問題為線索,以語境主義的眼光,比較完整而系統地討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家的運動學成果及其背景,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錄

總序
導言
一、研究範圍的界定
二、質的量化
三、運動的量化
四、輝格編史學的限度
五、史料準備
六、章節安排
第一章 14世紀科學史的研究概述
一、迪昂的開創性工作
二、20世紀科學史家對迪昂的批判和發展
第二章 關於運動本性的爭論
一、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和對運動的分類
二、中世紀對運動本性的不同看法
第三章 質的量化的前奏:質的強度變化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神學背景:聖愛的變化問題
三、質變的本體論問題和物理問題
四、伯利對附加論的反駁
五、承繼論對聖餐運動的解釋
第四章 牛津學派:形式幅度學說
一、“計算”方法與牛津計算者
二、形式幅度學說
三、與光的發射的類比
四、對質的時空分布的分類和對質變速度的度量
第五章 巴黎學派:奧雷姆對質的強度的幾何表示
一、《論質和運動的構形》的內容概要和理解關鍵
二、對質的強度的幾何表示
三、奧雷姆與牛津計算者的區別
四、構形的物理意義
第六章 運動的量化的前奏:早期運動學以及
牛津學派的基本運動學概念
一、早期運動學的發展
二、奧卡姆對學科界限的打破:數學在自然哲學中的套用
三、質變與位置運動的類比
四、牛津計算者的基本運動學概念
第七章 牛津學派:布雷德沃丁的定律
一、《論運動速度的比》的主要內容
二、對布雷德沃丁定律的套用和拓展
第八章 牛津學派和巴黎學派:主要運動學成就
一、《解決詭辯的規則》的內容和結構
二、海特斯伯里的運動學成就
三、奧雷姆對默頓規則的幾何證明
第九章 14世紀運動學再回顧
一、與伽利略運動學的區別
二、與亞里士多德學說的深層聯繫
三、14世紀運動學的邏輯背景
四、質的量化與實際測量
五、“根據想像”的推理
六、14世紀知識的統一性:“分析的語言”
七、研究中世紀科學史的意義
中世紀邏輯術語解釋
一、詭辯
二、指代
三、命名
主要人物小傳
一、戈德弗雷
二、伯利
三、布里丹
四、布雷德沃丁
五、海特斯伯里
六、斯萬斯海德
七、奧雷姆
人名譯名對照表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

科學技術史(簡稱科技史)與科學技術哲學(簡稱科技哲學)是兩個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的研究領域,均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都在20世紀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說得好:“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北京大學從80年代開始在這兩個專業招收碩士學位,90年代招收博士學位,但兩個專業之間的互動不多。如今,專業體制上的整合已經完成,但跟全國同行一樣,面臨著學科建設的艱巨任務。
中國的“科學技術史”學科屬於理學一級學科,與國際上通常將科技史列為歷史學科的情況不太一樣。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我國科技史學科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中國古代科技史,而研究隊伍又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下屬的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制定學科目錄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將科技史列為理學學科。這種學科歸屬還反映了學科發展階段的整體滯後。從國際科技史學科的發展歷史看,科技史經歷了一個由“分科史”向“綜合史”、由理學性質向史學性質、由“科學家的科學史”向“科學史家的科學史”的轉變。西方已開發國家大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完成了這種轉變,出現了第一代職業科學史家。而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科技史界提出了學科再建制的口號,才把上述“轉變”提上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