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源

賦源

賦源,即辭賦的起源,是指辭賦文體的源頭,是辭賦流變的端點。

基本介紹

  • 書名:賦源
  • 又名:天賦資源
賦源,見解,

賦源

“源”是位於河流上源的地名。河流一般發源於山地,而省(區)界大多以山脈為準,於是,以“源”作為地名用字的大多位於各省(區)的邊界。於是,“賦源”並非指界限,而是一個填補空白的哲學量變。賦源,對於文體的賦來源,是屈賦為源頭,後化為漢賦,因為漢人將屈賦也稱賦——不歌而頌之說。至於修辭方法的賦,那么因該就是指詩經中的平鋪直敘了。“不歌而頌”的“詩歌傳統”算得是辭賦源頭。賦的源流有四種常見的說法,而第四種並不是“隱語說”。關於“隱語說”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是最早提出的,是三聯書店1984年版的第35,40頁。
賦源,是辭賦文體“流變”,中國辭賦文學二千餘年歷史,以明辮其興於詩而亡於詩的盛衰嬗遞。演變過程,“以詩為賦”和“以文為賦”創作現象的交叉出現,構成辭賦藝術發展史線索。辭賦文學自戰國初成,歷經兩漢、晉唐、兩宋、元明迄清,形成由先秦到晉唐詩的散化到賦的詩化、漢大賦經晉唐以詩為賦到宋代以文為賦、晉唐經宋代以文為賦再到元明賦家仿騷復古的三大演進圈。辭賦藝術自身演進發展,契合於中國辭賦文學思潮,而且與釋賦所表現之文化氣象,以及歷史上“獻賦”“考賦”制度關係甚密,並由此顯示出辭賦在各個時代既相承又異趣的藝術風貌。《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 (【作者】許結):“關於“辭賦”的研究最為繁複,本文擬著眼“流變”、兼涉“淵源”,全程考察中國辭賦二千餘年歷史,以期對辭賦文學興於詩而亡於詩之過程與其始終介乎詩和文之間嬗變之主旋律作些理論分折。”。

見解

一、《詩經》說,班固漢志》“不歌而誦謂之賦”,《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後人視為詩源說典範。
二、《詩經》《楚辭》說,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謂賦“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堪稱代表。
三、《詩》《騷》“諸子”說,此論以清人章學誠《校讎通義·漢志詩賦第十五》“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文史通義·詩教下》謂漢賦乃“縱橫之派別,而兼諸子之餘風”之說法最明豁。
四、“隱語”說,如朱光潛謂“賦即源於隱”。前述諸端,各執一源,雖內涵辭賦發生之“多無”機制,但偏於靜態思維之絕對化理解,將視點置放於先秦詩史之動態發展,方能綜會諸說。
賦源,對賦源於詩之問題有深明切著的把握。據此,作三層次闡釋:
1.由創作論觀之,辭賦之發生具先秦詩歌之發展的歷史意義。
2.由文體論觀之,辭賦之形成具“一體多元”之徵象。“祝辭”(招魂詞)和《詩經》中“楚歌”(如“二南”),而“祝辭文學”本質上也是一種詩歌形態。持“隱語”論者與《詩》源說,分庭抗禮,關鍵在義域之分,即取“辭淺會俗,皆悅笑也”、“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以區分於《詩》之莊語;然返觀“隱語”本身,也是一種詩體。翻檢《左傳》《史記》等史著所存先秦隱語,以及荀卿《賦篇》之諧隱,皆以詩體寓哲理,是確乎無疑的。至於戰國諸子散文“聘辭”、“論辯”、“假設對間”等對辭賦的影響,非僅見於《莊》《孟》與縱橫說辭,而在《詩》、《書》的鋪寫中己見端緒,故此亦僅屬先秦文學由簡而繁之整體趨態使然,殊非賦源之本體探究。
3、相對而言,《詩》源論者差近。前人論《詩》為賦源皆奉漢人論春秋“賦詩”之志、“不歌而誦”、“六義”之“一”云云為圭臬,未知漢人論《詩》兼“賦”,進以《詩》教之價值取向要求賦家之社會作用,實與“賦體”義域疏隔。因此,論賦之源,不在《詩》三百之規範,而在詩體之自變,劉勰《詮賦》以“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定賦義,給合先秦詩歌精神與賦體審美之發展,是較為融通的。
《學術月刊》1994年06期
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全四冊):
作者:陳洪治 編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1
ISBN:720005352X
字數:180000
印次:1
版次:1
紙張:膠版紙
內容提要
《國學經典:賦》:賦之興,由來久矣。大夫登高之詩、俳優詼諧之語、游士縱橫之言、屈子行吟之辭,綜而衍之,乃成此體,自漢興迄於清亡,與詩並列文苑,兩千餘年未曾中輟。“五四”以來,“桐城謬種,選學妖孽”之說甚囂塵上,於賦之批駁更無以復加,以至百代顯學,一朝煙滅,時至今日,竟成絕學,慎終追遠,豈不哀哉!賦之弊毋庸諱言,賦之衰毋庸諱言,賦之亡則不可不言。是有此書之編,不期于振拔斯文於一旦,只求能稍補前人之失,庶免數典忘祖之嫌。全書分為四編,第一編略述賦之演變歷史,以求清其脈絡;第二編選輯名家名賦,以求詳其枝葉;第三編介紹賦體常識,以求正其聲名;第四編選錄近世學者之賦學論文,以求顯其學之深廣。《國學經典:曲》:提到曲,人們一般都認為就是指元曲,實際上在這裡談到的曲是廣義的戲曲。戲曲藝術在中國文學史上乃至整箇中華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並不遜於詩、詞和賦。談及戲曲,人們難免就會聯想到一個“俗”字。當然,這裡所說的“俗”,並不是指俗氣、鄙陋,它們相對於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質樸。戲曲不只有俗的一面,同時也有雅的一面,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賞的。
本套書還有《國學經典:詞》、《國學經典:詩》。
目錄:《國學經典:賦》
第一編 賦的發展簡史
第一章 源頭活水,非止一泉——賦源初探
第二章 南國幻境,夢地巫聲——先秦辭賦概述
第三章 天朝氣焰,揚勵無前——兩漢賦概述
第四章 風骨清狷,性情馳驅——六朝賦概述
第五章 盛世神韻,絕代風騷——唐賦概述
第六章 駢體之論,押韻之文——兩宋賦概述
第七章 風情漸老,典雅而亡——元、明、清辭賦概述
第二編 重要賦家及辭賦作品選
第一章 宋玉和荀卿賦
第二章 賈誼懷才不遇之賦
第三章 淮南小山與王褒的體物之賦
第四章 枚乘賦——散體賦之奠基
第五章 遊獵、牢騷、都城之賦
第六章 抒情小賦
第七章 建安詠物抒懷之賦
第八章 正始憂生寓理之賦
第九章 兩晉山水閒放之賦
第十章 南北朝感慨興亡之賦
第十一章 唐代超邁古今的新文賦
第十二章 兩宋議論之賦
第十三章 金無沉鬱之賦
第十四章 明古體賦與“前後七子”
第十五章 明末遺民之賦
第十六章 清賦掩卷
第三編 辭賦概論
第一節 賦的特徵
第二節 賦體分類
第三節 賦的作用
第四編 名人賦論
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郭紹虞)
賦論(譚正璧)
論賦體的起源(褚斌傑)
主要參考書目
《國學經典:曲》
第一編 戲曲發展史略
第一章 話說戲曲起源時
第二章 雜劇院本共爭輝
第三章 九儒十丐創雜劇
第四章 一樹梨花壓海棠
第五章 南強北弱顯崢嶸
第六章 初生南戲漸繁盛
第七章 案頭雜劇趨典雅
第八章 傳奇一出驚四座
第九章 崑腔代弋步巔峰
第十章 末路傳奇似黃花
第十一章 別支末流出民間
第二編 重要戲曲作家及其作品
第一章 關漢卿
第二章 王實甫和《西廂記》
第三章 馬致遠和《漢宮秋》
……
第三編 散曲發展史略
第四編 重要散曲作家及其作品
第五編 戲曲知識
主要參考書目
《國學經典:詞》
《國學經典: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