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臨池竹應制

《賦得臨池竹應制》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賦得臨池竹應制
  • 創作年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虞世南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賦得臨池竹應制
蔥翠梢雲質,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
龍鱗漾嶰谷,鳳翅拂漣漪。
欲識凌冬性,唯有歲寒知。

作品評析

這首詩是虞世南酬和唐太宗賦得臨池竹》的應制詩。太宗詩曰:“貞條障曲砌,翠葉負寒霜。拂牖分龍影,臨池待鳳翔。
”第三句仿效竹子和龍之間的無數傳統聯繫,說明視窗的竹影與龍相似。第四句用的是鳳凰只肯棲息竹林的傳說。但是在第二句里,太宗出了一個不得體的差錯,把竹子耐寒的主題寫入春天或夏天的景象里。
虞世南的和詩《賦得臨池竹應制》第五句采自伶倫的傳說。伶倫是黃帝的樂師,被派往生長著各種奇異竹子的嶰谷采割竹子,製造一套排簫。虞世南的詩既含蓄又明確地“糾正”太宗的絕句。太宗沒有扣緊描寫與水池相關的竹子這—題目。在第一聯詩里,虞世南將竹子的“高”——自然高度、色彩、光亮、高尚精神,這一切都與雲相似——與其在池中倒影的“低”相對照。第二聯是不一致主題的出色描述:被風攪動的水波抓住迎風婆娑的竹子(或解釋成竹子的倒影隨著水波蕩漾,仿佛被風吹動,而實際上竹子是不動的),大量的水流嘲笑般地困住能夠避開小量的水——露珠的竹枝。在第三聯里,虞世南向太宗顯示了如何引進龍和風的聯繫,而同時切合水中竹影的主題:水池變成反映“龍影”的嶰谷之溪,鳳凰來臨的倒影似乎“拂動漣漪”。
在向太宗示範了處理主題的“恰當”手法後,虞世南指出那首絕句中的明顯錯誤:必須等到冬天才談竹子的耐寒。竹子的這一性質具有很強的道德聯繫,與常青樹一樣,竹子是正直和堅韌耐苦的象徵。這樣,虞世南暗示了只有當竹子受到考驗時,才能讚美它的這些品質。
虞世南總是以學問淵博的類書編纂者、文化上自鳴得意的南方人及儒家道德家的綜合面目出現的。虞世南同唐太宗唱和時,流露出一種洋洋自得的教師語氣,使他難堪,這極大地考驗了這位皇帝的耐性。

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慈谿市)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曾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諡文懿。傳世墨跡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跡本《汝南公主墓志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編有《北堂書鈔》160卷、《群書理要》50卷、《兔園集》10卷等,另有詩文集10卷行於世,今存《虞秘監集》4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