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巧果

賣巧果

舊時七夕,市上賣油炸麵食,因用來供祀雙星,故稱“巧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餑餑”.《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款式極多,其中上海的巧果最為出名。巧果源於北宋,當時稱為“果食”,今已成為傳統食品,不限於七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賣巧果
  • 別名:乞巧果子
  • 類別:市上賣油炸麵食
  • 命名原因:因用來供祀雙星
製作方法,誕生背景,作品描述,

製作方法

巧果的製法很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本人在此只簡單地介紹下製作方法,方法如下:
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誕生背景

那為什麼人們在七夕夜要吃巧果呢?原因是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作品描述

在古文中對巧果也有很經典的描訴,有宋孟元老《東市夢華錄.七夕》:“又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甲冑者,如鬥神之像......謂之‘果食將軍’。”清顧祿《清嘉錄.七月.巧果》:“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綰作薴結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為‘薴結’。”又引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杭俗,七夕設時果祀雙星。”謂之巧果。或以花儷之,為閨房韻事。”詩云:“乞巧誰從貸聘餞,瓜花谷板獻初筵。阿儂採得同心果,不為雙星證夙緣”。由於巧果與文化關係的緊密,它早已經融入到了中華民族文化而成為了我們博大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們不會再去以巧果來祈求織女送巧,但巧果的獨特文化背景必將成為吸引現代人的新理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