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逵勤學

賈逵勤學

《賈逵勤學》,出自《拾遺記·卷六·後漢》,作者是王嘉,講的是東漢著名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年幼時聰明好學的故事。這是一個環境影響人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賈逵勤學
  • 作品別名:舌耕
  • 創作年代:東晉
  • 作品出處:《拾遺記·卷六·後漢》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王嘉
  • 主人公賈逵
原文,翻譯,注釋,本文說明,主要意義,

原文

賈逵年五歲,明惠過人。其姊韓瑤之婦,嫁瑤無嗣,而歸居焉,亦以貞明見稱。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逵靜聽不言,姊以為喜。至年十歲,乃暗誦《六經》。姊謂逵曰:“吾家貧困,未嘗有教者入門,汝安知天下有《三墳》、《五典》而誦無遺句耶?”逵曰:“憶昔姊抱逵於籬間聽鄰家讀書,今萬不遺一。”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於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文通遍。於閭里每有觀者,稱雲振古無倫。門徒來學,不遠萬里,或襁負子孫,舍於門側,皆口授經文。贈獻 者積粟盈倉。或云:“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吞倦,世所謂舌耕也。”
賈逵勤學

翻譯

賈逵五歲的時候,就聰明過人。他的姐姐是韓瑤的妻子,出嫁以後沒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來住,她也因為貞節和聰明被人稱讚。聽到鄰家讀書,她每天早晚都抱著賈逵隔著籬笆牆來聽。賈逵安靜地聽著不說話,姐姐也因此感到高興。
賈逵到十歲時,就能背誦《六經》了。姐姐問賈逵說:“咱們家貧窮,從沒有教書先生進咱們家門,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墳》、《五典》這些古書而又能背誦得一句不漏呢?”賈逵回答說:“回憶過去姐姐抱我在籬笆間,聽鄰居家裡讀書,現在還一句不漏的全記得。”
到了十歲,他就剝下院中桑樹的皮,用它當紙來寫字,有時把字寫在門扇上,屏風上,這樣一邊念一邊記,一年的工夫,經書的文字便全部通曉了。
在他住家的街巷裡,每當人們看到他刻苦好學,都稱讚他是亘古以來也無與倫比的。後來許多學生來向他求教,有的不以萬里為遠,有的背著孩子住到他的家門附近,賈逵就一一親口教授他們經書。學生給他一些糧食作為學費,積累起來都裝滿糧倉。有人說:“賈逵的糧食不是靠自己種地得到的,而是靠講經書講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說的以舌代耕啊。”

注釋

明惠——聰明智慧。惠,同“慧”,聰明。
無嗣(sì)——沒有兒子。嗣,子孫後代
歸居——回娘家居住,這裡指因無子而被丈夫休棄。
以貞明見稱——因為能守節和聰敏被人稱道。
暗誦——默讀。
牒——供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扉屏——門扇屏風。
且——“且……且……”,相當於“一邊……一邊……”。文中是說一邊讀一邊記。
期(jī)年——滿一年。
六經》——指儒家的六種經典著作,即:《詩》、《書》、《易》、《禮》、《春秋》、《樂》。
三墳》——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指的是伏羲神農、黃帝之書。文中是泛指古書。
五典》——傳說中的古書名,指少昊(hào),顓(zhuān)頊(xū)、高辛、堯、舜之書。文中是泛指古書。
閭里——里巷。閭,是古代里巷(類似現在街巷)的門。
襁負——用布帶子把孩子捆在後背上背著。
舌耕——以舌代耕,舊時指靠教書為生。

本文說明

漢代著名學者賈逵從小聰明過人,這當然是很好的條件,但他所以能成為很有學問的人,還在於他好學刻苦。關於這一精神,文中也寫得很生動具體,如:“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於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文通遍。”這幾則故事的側面描寫很成功。

主要意義

賈逵的姐姐喜歡聽鄰家傳來的讀書聲,但她又得帶弟弟,於是便抱著五歲的賈逵一起聽。沒想到賈逵竟然不哭不鬧,所以賈逵的姐姐很高興。十歲的時候,賈逵已經能夠背誦“六經”了,他的姐姐很奇怪,不知道他是怎么學的。於是賈逵就講了以前姐姐抱著他聽人讀書的事,那時候他就已經在學了。他的勤奮好學,就是受了姐姐好學和鄰家人好學潛移默化的影響。後來他開始開門授徒,講授經文,學生們用糧食代替學資,向他捐贈的糧食裝滿了糧倉。所以有人說,他不是在用體力耕種,是世人所說的“舌耕”。“舌耕”通常指靠口舌來謀生,比如教書和說書人。典故運用例句——宋·蘇軾《送程建用》詩:“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頃。”元·張之翰《為郭遷庵壽》:“舌耕三十載,不救室懸磐。”《鏡花緣》第二七回:“況令郎身入黌門,目前雖以舌耕為業……焉知令郎不聯捷直上?”有時也比喻讀書勤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