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

賈湖遺址是目前發掘面積最大、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裴李崗時期文化遺址,在新石器時期時代考古中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9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在漯河市和舞陽縣文物部門的配合下,對舞陽賈湖遺址進行了第八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又發現了一批豐富的賈湖文化遺存。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97座,房址9座,灰坑25個,獸坑2個,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器物600餘件及大量陶片和動植物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
  • 發掘面積:300平方米
  • 發掘日期:2013年9月至12月
  • 器物:600餘件
基本情況
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大多為東西向,首次發現兩座屬於晚期的南北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疊壓打破關係複雜.M55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主經鑑定為一六歲左右兒童,頭向西,身高1米,頭骨下枕一象牙雕板,頭左側有一圓腹雙耳壺,靠近墓坑北壁處還有3件陶器;頸部、腰部、腿部均分布有綠松石串飾,在骨架上的綠松石串飾總計228粒;墓主腳上覆有4個龜甲,內有石子,顯示了墓主不同尋常的身份地位。M90平面略呈梯形,墓主頭部左側隨葬有一象牙板,肩部有陶壺陶罐陶鼎各一,脛骨兩側有數個龜甲及大量骨鏢、骨鏃,頸部至膝蓋散布大量綠松石串飾。同樣出土有大量綠松石串飾的墓葬還有M55、M56、M62、M65、M73、M75、M81等,主要分布在T0201和T0202,從器物和地層上看年代上屬於賈湖二期。這些墓葬均整起至室內待整理。M59墓主頸側隨葬有綠松石串飾,最大一個呈弧邊三角形,長8厘米,寬4厘米,這是賈湖遺址目前發現最大的綠松石器物。另有13粒圓柱形串飾,直徑1.5厘米左右。從地層關係和隨葬陶器判斷,該墓屬於賈湖一期。
出土的綠松石串飾大小不一,最大直徑有6毫米,最小直徑不到3毫米;厚度不均,在1毫米至3毫米之間,可見加工的難度和精度。目前已收集的已有1200餘粒,未清理部分所含數量難以估計。在賈湖遺址還是首次發現墓葬中隨葬數量如此多的綠松石串飾,而且分布範圍集中,都在發掘區西北部,暗示當時可能在墓葬等級和分區上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象牙雕板也是首次在賈湖遺址發現的器物,整體呈“中”字形,共發現7個,其中5個出現在墓葬中,兩個出現在祭祀坑中。最長的有32厘米,最短約27厘米,背面平整,正面在中間方形的部分有橢圓形或圓角方形的環狀突起,環狀突起上鑽有4個孔,鑽孔方向與長軸垂直,此器物用途未知。
發現房址9座。F5堆積分上下兩層。上層平面呈方形,僅殘存居住面。下層平面呈長方形門道位於房址東側。在下層居住面30厘米下有南北兩個東西向的灰土槽,對稱分布於F5下層,各置有人骨架一具,北部的編為M68,南部的編為M69。M68墓主骨骼健壯,被埋葬在寬僅36厘米的墓內,肋骨明顯受擠壓變形,頭部有一鈍器擊打痕,圓角方形,推測為石斧頂部敲擊造成,有可能為墓主的死亡原因。其頭部隨葬有一陶壺,腳部有一石斧,大腿上擱置一象牙雕板,腰部有兩支骨笛,小腿處還有骨鏢、獐牙等。M69寬僅40厘米,墓主頭部北側隨葬有折肩壺1個,侈口罐1個及一組龜甲,腰部北側隨葬兩隻骨笛,左足有一獐牙。從死亡狀態、埋葬位置、埋葬方式等方面來看,這兩個墓葬可能與祭祀或房屋奠基行為相關。
發現灰坑25個。大多為圓形,斜壁平底呈盆狀,個別呈袋狀,出土遺物有陶片、獸骨、龜甲等。其中H11出土大量獸骨、龜甲及陶片,被墓葬及晚期房址柱洞打破。獸坑兩個,SK1位於T0203中部偏北,葬有狗骨架一具。SK2位於T0201中部偏東,出土有一象牙雕板及龜甲等。
賈湖遺址第八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墓葬,出土豐富的遺物,除了前七次發掘中出現過的骨笛、骨叉形器、龜甲、帶流陶壺等,還發現了一墓三笛等很多新的重要現象。例如製作精美的象牙雕板,其形制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極為罕見;隨葬有大量高質精美綠松石串飾的墓葬,以及有可能作為房屋奠基或祭祀的埋葬現象等。這些發現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對賈湖文化的認識,豐富賈湖遺址的文化內涵,還為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探討提供了新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