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保護區

資源保護區

資源保護區(Conservation Zone)是目的在於使某些資源生產能夠持續下去(如水源、木材、野生生物、牧場等),只要使得所要利用的資源保持一定的平衡,保護的目的就算達到的地區。一般的林場、牧場和某些水域,均可歸屬這一類。它可以和科研保護區、國家公園和管理的保護區結合起來,也可以單獨建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源保護區
  • 外文名:conservation area
  • 學科:氣象環境
  • 產生:人類建設
  • 事例:水質、漁業資源保護區
  • 意義:保護自然資源
保護區介紹,水產種質保護,濕地自然保護,漁業水域,森林自然保護,實例,意義,

保護區介紹

廣義上的自然保護區概念,不僅包括1994年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所規定的狹義的自然保護區概念,還包括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國際重要濕地、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等保護地或保護區。在此概念基礎上,對自然保護區按性質、管理歸屬、管理級別等標準進行分類,通過比較借鑑國外自然保護區概念和自然保護區系統的構成,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分類分級管理系統。 因為開展自然保護區事業的基礎不同,法律傳統不同,我國和國外對自然保護區的法律調控有著較大差別;但是自然保護區事業越來越強的國際化趨勢,又決定了各國自然保護區法律調控有溝通和融和的可能。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法律體系不夠系統、健全;在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上存在較大的問題;自然保護區資源權屬糾紛不斷、經費短缺、功能定位不清;惡意規避甚至公然違反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現象比較嚴重,而現有的自然保護區法律制度對此作為不大。 完善我國自然保護區法律制度應當遵循衡平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實現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行政調控機制的轉變。鑒於規劃在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管理和發展各個環節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健全自然保護區規劃制度是完善自然保護區法律制度中最緊迫的任務。
資源保護區

水產種質保護

2014年冬季分別對淮河淮南段長吻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淮河荊塗峽鯉、長吻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進行採樣調查,研究了浮遊動物群落結構特徵以及關鍵影響因子。結果表明,兩個保護區共發現浮遊動物57種,均以原生動物為主體。其中淮南段保護區共38種,包括原生動物22種,輪蟲7種,橈足類6種,枝角類3種;荊塗峽保護區共39種,包括原生動物23種,輪蟲6種,橈足類7種,枝角類3種。淮南段保護區和荊塗峽保護區浮遊動物密度均值分別為(1 313.17±500.53)個/L和(1 601.46±669.02)個/L,生物量均值分別為(0.23±0.12)mg/L和(0.41±0.50)mg/L。浮遊動物多樣性指數評價結果顯示,兩處保護區均為中度污染,荊塗峽保護區水質優於淮南段保護區。RDA分析結果表明,水深、濁度、p H、透明度是影響淮南段保護區浮遊動物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而荊塗峽保護區的主要影響因子則為水溫、總磷、磷酸鹽、葉綠素a和高錳酸鹽指數。
資源保護區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保護水產種質資源及其生存環境,依法劃定並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區域,是保護水產種質資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涉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河道整治工程為例,從工程對保護區的水質、水生生物、魚類資源及"三場"等方面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工程建設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會產生不利影響,其中對底棲動物、產粘性卵魚類產卵場、河岸帶濕地植被影響程度較大。工程建設應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落實好環保措施及生態補償方案,減緩工程建設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濕地自然保護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在維護和調節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科學實用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對濕地生態環境進行評價,是制定濕地保護和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措施的基礎。扎龍自然保護區是多種珍稀瀕危鳥類的遷徙和繁殖地,但由於多年來不合理的開發,濕地面積正在急劇減少。因此,開展濕地資源的評價和水環境質量分析,查找現存的問題,提高對扎龍自然保護區的研究與保護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扎龍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資源是各種資源的主體(模糊綜合評價權重係數為0.4045),土地資源(權重係數為0.5289)是保護區中至關重要的資源,水資源(權重係數為0.2500)是扎龍濕地生存的關鍵,生物資源(權重係數為0.1293)是保護區管理的目標,旅遊資源(權重係數為0.0130)正成為保護區有待開發的對象。扎龍自然保護區的濕地作用,最突出的是涵養水源(指標權重分量為0.246)和調蓄洪水(指標權重分量為0.246),其次是調節氣候(指標權重分量為0.181),鳥類棲息地的相對權重(指標權重分量為0.116)位居第三。這是已往研究中經常被人忽視的,說明扎龍濕地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最為珍稀鳥類棲息地,其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更為重要。扎龍自然保護區的濕地面積(指標權重分量為0.104)正在減少,稀有性(指標權重分量為0.053)、脆弱性(指標權重分量為0.032)、自然性(指標權重分量為0.023)的權重價值相對較弱,反映出人們對濕地生態系統的認識有待提高,人類活動干擾也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土地資源中的濕地(指標權重分量為0.288)和草地(指標權重分量為0.263)仍然是土地資源的主體,但二者均有縮減和向鹽鹼地(指標權重分量為0.160)轉化的趨勢。保護區中的農業用地(指標權重分量為0.167)過多,但居民用地(指標權重分量為0.093)和林地(指標權重分量為0.029)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分量較小。水資源中的關鍵因子是水量(指標權重分量為0.709)和水供給量(指標權重分量為0.231),二者均已表現出明顯的不足,其重要性遠遠大於水質(指標權重分量為0.060)。扎龍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植物資源(指標權重分量為0.6667)對維繫濕地生物群落的存在有生死攸關的作用,而動物資源(指標權重分量為0.3333)是保護區保護對象的主體。但最近一些年來,動物資源,尤其是珍稀水禽,種類和數量都在逐年減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扎龍濕地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指標權重分量為0.7500),並具備了初步的旅遊條件(指標權重分量為0.2500),但開展的旅遊活動必須為生態旅遊,否則會給保護區帶來負面影響。扎龍濕地水體的總體水質符合國家Ⅲ類水質標準,但個別地點仍有嚴重污染,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透明度、濁度、pH值、總鹼度、氨氮含量、總磷量、總氮量等指標都不如自然湖泊,需要加以治理。針對以上模糊綜合評價的結果,以及對扎龍濕地水體的抽樣分析結果,本文最後提出了5點建議,希望扎龍自然保護區能夠儘快解決水量不足和有效控制污染等問題,通過加大科學研究與宣傳教育的力度,建立保護區人與自然的和諧。
資源保護區

漁業水域

根據2015年4個季度對樂清灣北部海水養殖區及樂清灣種質資源保護區環境質量監測結果,分析和評價了兩個區域的漁業水質及沉積物質量狀況,並與2014年監測結果做了比較。結果表明:2015年樂清市主要漁業水域水質整體能滿足漁業水質功能需求,兩個監測區總體水質與上年保持一致。2015年度影響水質綜合評價的主要超標指標有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揮發酚;沉積物主要超標指標為重金屬銅和糞大腸菌群。在綜合水質(WQI)方面,樂清灣北部海水養殖區全年水質狀況為中,樂清灣種質資源保護區全年綜合水質為良。

森林自然保護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在我國已有一定的規模,但是針對這一特殊地域內生態旅遊資源的評價方法卻仍然是傳統旅遊資源的評價方法,這些評價方法既沒有體現出生態旅遊的特色,也沒突出自然保護區的特徵。本文以遼寧白石砬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探討了針對森林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資源的評價方法,主要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將森林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資源的評價分為保護區特徵、自然景觀價值、科學教育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4個方向的14個評價因子進行評價。

實例

賀蘭山、靈武白芨灘和六盤山水源涵養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物種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僅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就封山育林(草)近100萬畝,十幾年來,各類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蒙古扁桃、四合木和沙冬青等國家級稀有植物的數量明顯增加,森林覆蓋率由10%提高到14%;野生陸棲脊椎動物共有170多種,其中主要的動物種群數量平均提高了30%左右。
建立自然資源保護區將與退耕還林還草相結合。寧夏各市、地、縣已著手建立和完善各種維護生態建設措施,在保護好現有的自然資源保護區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地區,幫助當地農民另闢生路或採取養山吃飯辦法,實行封山育林,休養生息。
與此同時,寧夏將增加自然保護區的“造血”功能,逐漸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的良性循環機制,利用自然保護區中的動植物和旅遊資源發展中草藥、旅遊等產業。自治區計畫在今後十年內,在建立13處自然保護區同時,再建一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和一個監測中心,在全區逐步形成一個布局合理、措施齊全的野生動植物保護網路體系。

意義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最基礎的物質條件。發展自然保護事業,科學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展科學研究和對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豐富人民民眾物質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共926處,總面積7697.9萬公頃,扣除海洋保護區面積,其它保護區總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的7.64%,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36處。這些自然保護區對保護我國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濕地、文化和風景等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進行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實施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