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財富論

資本財富論

資本財富論即是指資本創造財富資本財富論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是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之後的又一經濟學重大理論,是當今世界的前沿的科學和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本財富論
  • 性質:現象
  • 特徵:指資本創造財富
  • 優點:前沿的科學和理論
  • 領域經濟學
  • 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
  • 創立者:劉德
資本財富論的認識過程,凡是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都稱為財富,能力就是財富,財富就是能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資本是第一生產力,資本創造了財富,資本財富論的運用,

資本財富論的認識過程

凡是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都稱為財富

一直以來, “對人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財富”完全占住人們的思想,這個定義只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認識財富的。隨著社會的進步財富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各種創造財富的方法層出不窮。例如:中國搞改革開放,招商引資,從而來發展中國的生產力,把生產力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招商引資”就是引“科學技術”和“資本”。可見,“科學技術”和“資本”都是財富。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對於財富的定義也要發展。
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需要各種形式的財富。例如:人們生活需要衣服、食品、房屋、車輛等財富。衣服具有遮蔽身體、御防寒冷的能力;食品具有提供熱量,排除飢餓的能力;房屋在空間上能與外界有一定程度的隔離,具有提供居住休息,提供活動場所的能力;生產需要電燈、煤、電動機等財富,電燈、煤具有發光發熱的能力,煤燃燒發出大量的熱,具有提供熔化鐵礦石的能力,電動機具有使機器轉動的能力。可見,凡是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統統稱為財富。
人們通常說,財富是具有價值的物質,顯然這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概述的。具有價值即是具有使用價值,即是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即是具有某種形式的能力。例如,一升牛奶是具有價值的物質,它能夠滿足飲食的需要,或者說它具有充飢、解渴的能力。可見,具有價值就是具有某種形式的能力。
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是不是也具有價值呢?是的。具有某種形式能力才能夠提供某種形式的能力,才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才具有使用價值。例如:車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具有使用價值,具有價值。可見,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也具有價值。
總之,財富的兩種概述是一致的。但是,財富古老的定義,沒有清楚的闡明財富的本質含義,給財富抹上一層淡淡的屏障,人們只能隱約的看見它的大概輪廓,從而說明,人類社會對財富的理解是膚淺的。然而,換一種新的概述,能給人們日新月異、一目了然的感覺,新概念是從社會學角度概括財富的。

能力就是財富,財富就是能力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財富是客觀實在的,能力也是客觀實在的。新時代、新視角、新觀念。幾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認為:“能為我所用的東西就是財富。”因此,財富蘊藏著人們需要的某種能力,財富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欲望,人們千方百計想要獲得財富,其實就是想得到某種能力;能力就是形態各異、用途千差萬別的財富所共有的東西;能力是財富的本質,也是所有財富的共性。總之,財富的本質就是能力,或者說,能力是所有財富的共性。可見,具有能力的物質稱之為財富,這樣可以簡述為“能力就是財富”。能力和財富本身就是客觀實在的,本身就是物質,因此,不需要“什麼的物質是物質”。
綜上所述,能力就是財富,財富就是能力,能力是所有財富的共性,是最明了、最簡潔不過了。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是認識領域一次重要、深刻地革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都把勞動力當作第一生產力,人為的擴大了主觀意識,從而導致浮誇風盛行一時。後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將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這也可以計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吧。小平同志不僅把“科學技術”列為生產力,而且列為第一生產力。於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滋潤著大江南北,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並且取得舉世矚目的實效。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的提出是客觀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

資本是第一生產力

隨著我們的研究不斷的深化,需要再進一步認識生產力,才能解決現實問題。如今,我們提出“資本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有理有據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資本處於主動,勞動力處於被動。
在一個企業中,資本家對應資本;僱傭工人對應勞動力。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僱傭工人雖有人身自由,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只有當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並被資本家購買以後,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才能進行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都是資本家一手敲定,處於主動地位;一個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資本家支配;僱傭工人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
(二)資本可以改變和提高了勞動力水平。
1.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存在於活的健康的人體中,是社會生產的永恆條件。一個普通的勞動力叫做普通工人,或者叫普工,一個掌握高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叫做高級雇員,或者叫做工程師。可見,工程師=勞動力+科學技術+勞動技能。僱傭工人可以自我“投資”,改變自己的勞動技能,從而由普通工人變成高級工程師。這種自我“投資”所付出的貨幣就是資本。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裡所講的資本是廣義上的資本;而資本家建造工廠付出的貨幣,這些資本就是狹義上的資本。
2.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現代化的企業中,對勞動力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一些企業單位投入大量的資本用來培訓員工。目的就是:適應企業成功轉行,適應操作先進的機器設備等。可見,企業提供資本培訓員工,就是為了提高勞動技能。廣大的開發中國家出台新政策,招商引資,其目的就是在於提高本地區的生產力水平。
(三)資本包括科學技術,包括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
科學技術(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而言的。科學技術是要通過運用於生產實踐,從而推動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隨著改革開放地深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第一次確切地指出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重要地位。科學技術就是由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組成,而這些勞動技能和先進的機器設備就是由資本直接和間接轉化而成。
(四) 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
1.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本不僅處於主動,而且是整個企業生產的首要條件,是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說,資本是剩餘價值產生的首要條件,沒有資本就沒有一切。在社會化大生產勞動中,資本家握著大量的貨幣資本,以便建造工廠,購買生產工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這是生產的首要條件,也是剩餘價值產生的必要條件。只有具備這個先決條件,僱傭工人才有發揮才能的地盤,才能生產出產品,才能產生剩餘價值
2.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需要足夠的資本。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條件是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要達到這個效果,企業就必須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購買先進設備,提高員工的技能等。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也是相對剩餘價值,都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基礎,靠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餘勞動時間的相應延長而生產出來的。可見,只有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剩餘勞動時間相應延長了,這時才能出現超額剩餘價值。因此,只有不斷地投入資本,購買先進設備,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這樣才能產生超額剩餘價值

資本創造了財富

“資本是生產力”和 “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的提出,發展了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是我們正確認識生產力的里程碑。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創造了財富,因此,資本創造了財富。從而形成了“資本財富論”,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

資本財富論的運用

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新財富的產生和生產力的損耗是同時進行的。
誠然,生產活動要耗費生產力,這恐怕全世界都沒有爭議。也就是說,要進行生產,要創造財富,就必須耗費生產力。或者說,一個企業要正常運作,僱傭工人就必須損耗體力,企業家就必須損耗腦力機器就必須磨損,原材料就必須消失等。可見,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新財富的產生和生產力的損耗是同時進行的。因此,如果僱傭工人對應勞動力,企業家對應資本,那么在生產活動過程中,勞動力和資本都同時在損耗。如果把企業中的人分成兩類,一類就是企業家,另一類是僱傭工人。企業的運作,企業家和僱傭工人都不同程度地付出智慧和汗水。
第1.“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的發現揭示了利潤差異的秘密。
如果我們把勞動力、科學技術、資本等都看作是生產力,那么生產力就是組成企業的基本單位。因此,一個企業實質就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生產力組合而成,企業生產的過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產力耗費的過程。既然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都是生產力,都是生產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企業利潤的分配就是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工程師就是由普通工人和科學技術組成。那么,工程師所代表的生產力單位數量就要多於普通工人;同理,同樣工作一個月,工程師比普通工人耗費的生產力單位數量要多。因此,工程師的工資(或者說是利潤)要比普通工人高。所有的企業生產都是為了追求利潤,工人獲得了工資,工程師也獲得了工資,那么,企業家也應該獲得相應的利潤。可見,這種由勞動力,科學技術和資本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各自的利潤的原則就是“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企業家所代表的生產力的損耗量來決定的,而並非像馬克思所說的“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是僱傭工人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
第2.當今世界經濟學最前沿的科學和理論——資本財富論。
誠然,一個企業要正常運作,僱傭工人就必須損耗體力,企業家就必須損耗腦力,機器就必須磨損,原材料就必須消失等。也就是說,要進行生產,要創造財富,就必須耗費生產力。或者簡單一點說,生產力不斷損耗,新財富不斷產生。可見,新財富的產生是以生產力的耗費為條件。因此,生產力創造了財富。
隨著“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確立,就可以由“生產力創造了財富”轉變為“資本創造財富”,即是“資本財富論”。“資本創造財富”是“生產力創造財富”的發展。“資本財富論”是經濟學領域深刻革命,是思維意識的飛躍發展。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
“資本財富論的基本內容”:“資本財富論”就是指資本創造財富。“資本財富論”是“勞動價值論”的補充,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的實踐,是當今世界經濟學最前沿的科學和理論。
第3.“資本財富論”是財富規律的發展。
資本財富論即是資本創造財富,也就是說,財富是由資本創造而來,具體一點,財富是由生產力創造出來的。“資本創造財富”順應了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符合“財富不能憑空產生,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由一種能力轉化為另一種能力。”“資本財富論”在解析企業利潤分配時體現強大的生命力。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企業里,企業家,或者說資本家獲得的利潤要比工程師的工薪多;工程師的工薪要比普通工人的工薪多。為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資本創造財富”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企業中,企業家對應廠房、機器、原材料等;工程師對應勞動力和勞動技能;普通工人對應勞動力。生產力是創造財富的能力,廠房、機器、生產資料、勞動力、勞動技能等都是生產力,一個企業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生產力組成,生產力就是組成企業的基本單位。這樣一來,企業家擁有的廠房、機器、生產資料等代表的生產力比工程師付出的勞動力和勞動技能等代表的生產力的數量多;工程師付出的勞動力和勞動技能等代表的生產力比普通工人付出的勞動力代表的生產力的數量多。從而形成了,在同一個時間段里,例如一天,一個月,一年等,企業家代表的生產力的實際耗費量大於工程師,工程師代表的生產力的實際耗費量又大於普通工人。也就是說,在僱傭勞動生產制的企業里,企業家支出創造財富的能力大於工程師,工程師支出創造財富的能力大於普通工人。企業生產創造財富,企業生產利潤。把企業利潤分成若干份,每個生產力單位對應一份利潤。生產力單位數量多,那么利潤就多;生產力單位數量少,那么利潤就少。可見,在企業里,企業家獲得的利潤要比工程師的工薪多;工程師的工薪要比普通工人的工薪多。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
“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的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是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因此,生產力單位數量多,創造財富能力就大,那么就報酬就多;相反,生產力單位數量少,創造財富能力就小,那么就報酬就少。也就是說,創造財富的能力大,酬金就多;創造財富的能力小,酬金就少。
可見,在企業里,企業家獲得的利潤要比工程師的工薪多;工程師的工薪要比普通工人的工薪多。
資本財富論即是資本創造財富,也就是說,財富是由資本創造而來。資本財富論提出了資本創造財富,“資本創造財富”打破了“勞動創造價值”的局限;資本財富論提出了資本創造財富,為財富規律完善提供了基礎。
第4.資本財富論的歷史意義
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一項偉大發現,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基石。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剩餘價值實質是由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工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這就是荒謬的著名的剩餘價值規律。從剩餘價值規律可以看出:資本家所獲得的,正是僱傭工人所失去的。在僱傭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資本家獲得的越多,工人失去的就越多;反之,工人要想獲得多一點收入,資本家的收入必然會減少。由於這種錯誤思想泛濫,從而煽動了資本家與僱傭工人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只要是存在僱傭勞動生產制,就必然榨取剩餘價值,就必然存在剝削。這就是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見,這種錯誤思想流行了進二百年,是因為人們沒有把資本當作勞動力看待,而且一味地強調只有勞動力才是生產力,從而忽視了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以外的生產力也在發揮作用。“資本財富論”論斷的提出,鈍化了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銳度。
“資本財富論”論斷的提出,也為“生產力損耗的量化利潤分配製”提供的理論基礎,是認識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也將是政治經濟學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資本是生產力”和“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科學論斷的提出,發展了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是我們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的里程碑,也是我們重新全面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鑰匙。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
第5.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世界觀——“能力財富論”。
誠然,一個企業要正常運作,僱傭工人就必須損耗體力,企業家就必須損耗腦力,機器就必須磨損,原材料就必須消失等。也就是說,要進行生產,要創造財富,就必須耗費生產力。或者簡單一點說,生產力不斷損耗,新財富不斷產生。可見,新財富的產生是以生產力的耗費為條件。因此,生產力創造了財富。在這裡我們可以把“生產力創造了財富”簡化為“能力創造了財富”,因為生產力本身就是能力,是創造財富的能力。因此,“能力創造財富”即是“能力財富論”。
“能力財富論”的基本內容:“能力財富論”就是指能力創造財富。“能力財富論”傳承了“資本財富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的實踐,是當今世界認識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力財富論”發展了能力、財富、價值、資本、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力、產品等含義。在物質世界裡,同一物質在不同的環境中,其稱謂不同,但本質是不變的。例如:社會學里講的人,這個人,在一個國家里他是公民,在公司里他是主任,在老婆面前他是丈夫,在孩子面前他是父親等。可見,社會上所有有用的物質都是財富,也就是說,價值、資本、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力、產品等都是財富。或就是說,價值、資本、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力、產品等財富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能力財富論”就是以財富和能力為介質把價值、資本、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力、產品等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能力財富論”。
第6“能力財富論”是財富規律的發展。
如果把人類社會分成兩大部分,那么一部分是人,另一部分就是財富。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和基礎。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財富爭奪戰爭曠日持久、永不厭倦地進行著。每天每個人都是24小時,每天幾乎所有在工作的人都在辛勤努力的工作,毋庸忌諱,每天每個人的勞動報酬幾乎都不一樣;收入的懸殊就逐漸形成了貧富差距,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窮的依然貧窮,富的依舊富裕。在種種現象的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支配,早已注定,這就是能力的轉換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
財富規律認為:能力是所有財富的共性;財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財富運動變化的過程就是財富利用過程,就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財富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在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中,“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因此,創造財富能力大的私有者,使用先進的掙錢工具,先進的掙錢工具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從而獲得的勞酬就多,就富裕;創造財富能力小的私有者,使用拙劣的掙錢工具,拙劣的掙錢工具代表拙劣的生產力,從而獲得的勞酬就少,就相對貧窮。也就是說,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是:在爭奪財富戰爭背後隱藏著能力的轉化和傳遞規律——財富規律;正是因為財富規律的存在,所以千古未解之迷——貧富差距不可扼止;貧富差距是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貧富差距是財富規律分化作用的結果。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
廣大的農村閒散勞動力來到經濟發達的城鎮後,被稱為農民工。農民工赤手空拳地來到經濟開發區務工,受僱於老闆,成了城市建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生力軍,然而一年到頭來少文化、少技能、少資金的農民工拿到的工薪屈指可數。如果有高學歷、掌握精湛的勞動技能,就會被稱為工程師,工薪顯然也不一樣,工程師的工薪是普通工人的數倍或數十倍。如今,教授或專家講一節課,可以拿到幾百元、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的勞酬。
農民工靠雙手出賣苦力掙錢,雙手就是農民工掙錢的工具,雙手就代表著農民工創造財富的能力。文化人靠知識和藝術掙錢,知識藝術就是文化人掙錢的工具,知識和藝術就代表著文化人創造財富的能力。企業家靠企業和產品掙錢,企業和產品就是企業家掙錢的工具,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產品,就代表著什麼樣創造財富的能力。李嘉誠是全球華人首富,他運用的賺錢的工具是: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傑克遜是富甲一方的超級富翁,生活極盡奢華,一條平日穿在他身上的褲子,可以花幾十萬美元買等,這些聽起來令人瞠目結舌、唏噓不已。傑克遜“瘋狂”地發行唱片,把全世界都變成了他的印鈔機。流行音樂和唱片就是傑克遜掙錢的工具。
“能力財富論”認為財富是由能力創造出來的,“能力財富論”發展了財富規律——“財富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創造財富過程是能力的轉化和傳遞過程”等觀點。如果說創造財富能力大小是原因,那么貧富差距就是結果。只有深刻地挖掘財富來源要素,才能進一步的正確把握產生財富的多少。可見,財富規律就是財富的分配規律;財富規律的發現,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財富規律——“能力大,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大;能力小,體現出來的能力就小”是隱藏在財富爭奪戰爭中的遊戲規則。
第7能力財富論”的歷史意義。
“能力財富論”是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補充,勞動價值論闡述了勞動創造了價值。堅持勞動創造價值的唯一性,或者說,堅持“只有勞動創造了價值”是錯誤的,因為資本創造了財富,資本也創造了價值。“能力財富論”在否認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時體現強大的生命力。
誠然,在現實社會中,有很多地方的財富分配不是按照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進行分配的,例如:少勞,多得;少投資,也多得;有的甚至不勞而獲等。這其中就攙和著很多社會腫瘤,例如:特權,腐敗,黑社會性質等。這些社會腫瘤嚴重危害社會正常發展,損害了人們的利益,造成了社會不公平競爭。因此,只有堅持以財富規律為基礎的分配原則,只有堅持“能力財富論”,堅持財富規律的客觀要求——“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貧窮”,這樣的社會才是優越的社會。“能力財富論”是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補充,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和理論,應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第8能力財富論”對當今世界的現實意義。
(一)“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今世界最前沿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核心就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鄧小平說:“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他還特別指出:“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建議同志們認真加以考慮和研究。”(《鄧小平文選》,第2卷,152頁。)說到“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令我費解的是為什麼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縱觀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作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治抉擇是何等的艱難,是千百年以來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宋代起義農民提出了“均平富,等貴賤”,多么美好,多么完美。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可是,均了嗎?等了嗎?沒有。最偉大的理想社會主義家歐文一手執導了烏托邦式的“新和諧公社”。社員各盡所能,全部社員能夠享受醫療保險,並且老有所養。瞬間,五湖四海的人云集而來。結果,人走鳥飛,一片荒蕪。最精彩的故事還數中國的大鍋飯。公社實行統一核算,統一勞作,統一分配;社員的自留地、家畜、樹木等,都為公社所有;乾多乾少一個樣,乾與不乾一個樣。似乎達到了自由、平等、無限民主的局面。最後出現了“吃飯打衝鋒,做事磨洋工”的怪狀。隨著東歐的巨變,蘇聯的解體,中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允許一個部分人先富起來”。可見,不管什麼樣的平均主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對平均主義的否認、批判和終結。(迄今為止,這是對“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最高評價和運用!)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
(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客觀要求。
不“允許一個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搞“平均主義”;實行“平均主義”會導致經濟停滯民不聊生;“平均主義” 行不通,“平均主義”會亡國。自從 “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施後,中國確實進步和發展了,勞動人們幹活也確實有勁了,偷懶的人也少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國家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了。可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深得人心,取得舉世矚目的業績是有目共睹的。要反對平均主義,反對“大鍋飯”,就必須“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客觀要求。
(三).“能力財富論”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實施提供了依據。
“能力財富論”主要闡述能力創造財富和財富是由能力創造出來的,在否認“平均主義”和提倡“貧富差距”時體現強大的生命力。
在人類社會進程過程中,“平均主義”層出不窮。宋代起義農民提出的“均平富,等貴賤”; 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歐文執導的“新和諧公社”;中國的人民公社;“共同富裕”;“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等,這些美好願景都瞬間夭折。無論是“平均主義”還是“貧富差距”都是一個財富分配問題,或者說是財富流向問題。“平均主義”是一種錯誤的財富分配製度,正如人民公社裡的“乾多乾少一樣吃飽”,嚴重背離了“能力財富論”—— 財富是由能力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憑空分配的。“貧富差距”是一種正確的財富分配製度,正如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本質就是允許貧富差距,允許貧富差距正是順應了“能力財富論”—— 能力創造財富。創造能力大,創造財富就多,就應該獲得較多財富,創造能力小,創造財富就少,就只能獲得較少財富,從而出現貧富差距。可見,堅持“能力財富論”的世界觀,就是堅持允許貧富差距,就是堅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或者說,“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具有強大生命力是因為順應了“能力財富論”。“能力財富論”是隱藏在經濟現象背後的規律和科學,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世界觀。本觀點出自劉德著作的《資本財富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