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系統風險

資本市場系統風險是指對資本市場某一類商品或市場整體產生普遍不良影響且用技術手段難以消除、足以引起多個市場主體發生連鎖反應而陷入經營困境並使投資人利益受到重大損害的風險。從資本市場自身的穩定性角度,將系統風險的表現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資本市場體系脆弱,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電子化、網路化運用不當帶來的交易系統問題,某些市場主體的違規操作或失誤導致對整個市場的衝擊。資本市場自身缺陷是內因,並不必然會引發系統風險,系統風險的爆發通常還需要外部誘發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本市場系統風險
  • 外文名:Capital market systemic risk
  • 對應資本市場
  • 對象:普遍不良影響
  • 屬性:市場主體
定義及其表現,主要誘發因素,影響分析,

定義及其表現

資本市場系統風險
資本市場系統風險是指對資本市場某一類商品或市場整體產生普遍不良影響且用技術手段難以消除、足以引起多個市場主體發生連鎖反應而陷入經營困境並使投資人利益受到重大損害的風險。 非系統風險則主要由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造成(也稱作經營風險),其影響面往往只涉及單個資本市場商品或單個市場主體,並不影響整個市場運行,通常投資人可以運用風險管理技術加以規避或部分消除。
(一)資本市場體系脆弱
過去的經驗證明,一個體系不夠健全的資本市場,當遇到外來誘發因素時便極易發生系統風險,而且恢復起來也會較慢。例如,當資本市場規模過小又對國際資本開放時,很容易遭受外來資本的攻擊;當資本市場缺少層次時,往往會造成交易過度集中和投機過底當資本市場缺少風險管理和對沖工具時,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明顯偏低,市場的穩定性差。此外,在資本市場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必將面臨一個金融創新的高潮。當金融衍生品過度發展時,也會加大監管的難度,因為金融衍生品的複雜程度完全有可能超出投資者的理解能力。而監管的缺陷,會助長風險的蔓延和加深危機的程度。
(二)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
泡沫經濟已經取代經濟衰退成為一些中國的噩夢。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泡沫經濟破裂,使日本經濟的不景氣持續了14年之久。1999年至2000年"新經濟"泡沫的破滅,引發了美國納斯達克等市場的暴跌。1997年的金融風暴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經濟泡沫有關。
(三)電子化,網路化運用不當帶來的交易系統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新技術在金融業的大量運用,資本市場交易系統的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傳統交易方式下一個交易員一天只能買賣幾十次股票,而網上證券交易一天可達成百上千次。但是新技術在提高了交易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一是操作風險。在貨幣電子化的今天,一個鍵按錯就可能造成重大損失。1997年9月香港期貨市場一起錯誤輸入,差一點造成8億美元損失。日本證交所也曾出現過類似問題。2005年12月8日,瑞穗證券公司出現誤操作,由於交易系統存在問題,該證券公司多次發出撤單指令均被拒絕,造成公司損失約300億日元並導致東京證交所整個股市行情異常波動,大盤暴跌301點。二是計算機金融犯罪風險。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黑客軟體、病毒、木馬程式等技術手段,攻擊證券管理機構、證券公司和股票上市公司的系統和個人主機,盜取投資者資金,操縱股票價格。如果對這類犯罪行為防範不力,就會對金融交易網路產生極大的危害。三是電子系統自身的運行和管理風險。眾所周知,越是精密的儀器越是脆弱,對電子技術的依賴程度越深,系統出問題後的破壞力也就越大。如果電子化的基礎設施沒有跟上,運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可靠,那么來自交易系統的潛在風險就會加大。例如2005年11月1日,東京證交所的交易系統故障曾使交易中止90分鐘。2006年1月18日下午,由於拋盤數量接近交易系統的處理極限,為防止系統崩潰,東京證交所不得不提前20分鐘停止當日交易。
(四)某些市場主體的違規操作或失誤導致對整個市場的衝擊
市場主體的操作問題一般屬於非系統風險,通常不會危及整個資本市場的運行,但是如果資本市場不夠成熟或在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缺陷,這類風險也可能引發對整個市場的破壞性影響,成為發生系統風險的基礎性因素。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曾經出現過很多起市場主體的違規操作事件。其中破壞力最大的,就是震驚中外的"327"國債期貨事件。即便在成熟市場上,少數市場主體的違規行為有時也會對資本市場產生衝擊。美國"安然公司聞"和"世界通訊公司醜聞"的出現暴露了美國企業財務制度的缺陷,也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據估計,安然公司股票的市值在財務醜聞暴發之後損失了99%,從而帶動美國股市嚴重下挫。

主要誘發因素

資本市場自身缺陷是內因,並不必然會引發系統風險,系統風險的爆發通常還需要外部誘發因素。這些因素包括:
(一)經濟周期性波動及巨觀經濟失衡
經驗表明,在經濟繁榮轉向衰退的拐點上往往會引發資本市場危機。例如上世紀20年代末期美國股市的崩潰,就發源於美國經濟繁榮之後的失衡。已經過去10周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同樣與巨觀經濟失衡有著密切關聯。長期以來,在以政府主導市場經濟和出口導向戰略為特徵的"亞洲模式"下。大部分東亞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而不是提高要素生產率,導致產業升級緩慢。在周邊中國崛起之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急劇削弱,出口增長放緩,國際收支逆差大量增加,大量資金和資源轉而投入房地產和金融領域,最終造成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成為爆發金融危機的內因。
(二)巨觀政策的調整和失誤
</strong>
危機對策失誤。政策失誤是上世紀2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出現的系統性風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經濟持續惡化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卻出現了一系列的政策失誤:如放鬆監管,允許銀行用美聯儲提供的資金參與股票投機活動、頒布<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 ,引發世界貿易保護風潮,並使得美國出口貿易總額大幅下降、當危機到來時政府卻採取緊縮而不是寬鬆的財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稅率等等。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有關中國巨觀經濟政策的頻頻失誤也加深了危機。一些中國由於忽視提高中國儲蓄率和發揮民族資本的投資潛力,形成對外資和外債的過度依賴。最終導致巨額外債,而且外債並末流向貿易和生產部門,主要被用於財政開支和增加社會福利。在危機已經出現時,一些中國的政策失誤則進一步加深了危機。金融自由化失控。在推行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東亞新興中國往往過快放鬆資本項目管制,並放任金融機構無限制地膨脹。在政府監管能力不足、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低下、經營基礎相當脆弱的情況下,中國金融市場根本沒有抵禦外資衝擊的能力。例如泰國在推行金融自由化過程中,過早推出離岸金融,批准大量金融機構從事離岸金融業務,最終導致外債結構嚴重失調。
(三)國際遊資衝擊</strong>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際金融資本對單箇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只要有利可圖,投機家短期內即可集中大量資金衝擊一國金融市場。1994年2~3月,外國資本在墨西哥股市由淨投資2.8億美元轉為淨拋出1.7億美元,造成了股票價格的急速下瀉,極大加劇了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際遊資最先在泰國發動貨幣狙擊戰,造成泰銖暴跌並迫使泰國政府不得不放棄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此後國際炒家又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進行了輪番衝擊。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期間,國際炒家對香港發起了4輪衝擊,利用香港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複雜關係,襲擊香港聯繫匯率,導致香港股市暴跌並波及東亞各國資本市場。
(四)由政治、經濟、恐怖主義等各種因素引發信心危機
資本市場是交易虛擬商品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和流動性極強是其基本特徵,因此信心對於市場運行至關重要。有研究者認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投資者的恐慌。在這次危機中可以看到,無論被遊資衝擊對象的經濟基礎是否穩定,僅僅是信心危機便足以引發擠兌風潮,即使財政狀況健全者也會因周轉不靈而難以獨善其身,至多只是在危機的程度、擺脫危機的速度上存在差異。在歷史上發生的金融危機中,危機往往從發源地很快傳導到其他中國,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場信心喪失所致。
(五)全球流動性過剩</strong>
進入21世紀之後,全球流動性的過度膨脹掀開了新一輪泡沫經濟的序幕。美國在"新經濟"泡沫破滅後,陷入嚴重衰退。為恢復經濟成長,美聯儲一再壓低基準利率,從而推高了市場流動性水平。與此同時,日本為克服通貨緊縮而長期推行零利率政策,又向市場釋放了大量流動性。為避免本國貨幣升值而影響出口競爭力,其他一些亞洲中國開始干預外匯市場,買入外匯進而擴大了本幣發行。這一系列行為導致流動性出現世界性的泛濫,並引起世界範圍內的經濟過熱和股市、房地產、石油、黃金、貴金屬、收藏品等資產價格暴漲。儘管還沒有出現泡沫全面破滅的徵兆,但近期爆發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已經震動了全球金融市場。

影響分析

資本市場是一個縱橫交錯的市場,從橫向看,可劃分為主機板市場、二板市場、創業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和私募股權債權市場;從縱向看,可劃分為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理財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等。資本市場系統風險一旦失控和與其他不良因素髮生共振,輕則影響資本市場某一層面或某一類投資產品市場的穩定,重則造成整個市場的危機。而危機的爆發,必然會對企業、投資者、政府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危機的不良後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產價格暴跌,財富大幅縮水
資本市場出現全面價格暴跌是資本市場系統風險爆發的最主要、最常見表現形式,也是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1929年發生的紐約股市大崩潰,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道·瓊斯指數跌去84.3%;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崩潰,一日之內道·瓊斯指數即下跌508點,跌幅達22.6%。同日歐洲大陸、東南亞、日本等地也出現股市暴跌,香港恒生指數下跌了11%,並於一周之後再度狂跌,創下35.5%的歷史最高紀錄。再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期間,兩個月內墨西哥股票指數下跌了59%,阿根廷和巴西市場則分別下跌了14%和17%。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東南亞、日本、韓國的股市更是一跌再跌。
(二)降低資本市場效率,企業融資渠道受阻
資本市場的使命,是迅速而大量地動員儲蓄,以滿足不同融資者的大規模資本需要。資本市場系統風險的爆發必然帶來以下後果:因缺乏信心而造成股票、債券市場流動性大幅度降低,交投清淡;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和債券困難,發行成本大幅上升;因市場資金短缺,銀行貸款利率上升,加大企業負擔,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經營困難。
(三)與其他金融市場風險發生共振,引發經濟,政治,社會動盪
從世界歷次金融危機的情況看,資本市場危機通常與貨幣危機、銀行危機相伴而生,並與其他金融市場危機發生共振效應,從而加大危機的破壞程度。亞洲金融危機中,受衝擊的各國普遍出現貨幣貶值,貿易和投資增長緩慢,房地產業、製造企業大量停工、停業、倒閉,失業人數猛增,經濟下滑,通貨膨脹加劇。有些中國甚至因此而出現政治和社會危機,政府首腦被迫下台,騷亂頻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