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三華村的西面,緊靠廣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於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道三華村
  • 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
  • 始建於:1863年
簡介,建築格局,

簡介

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延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
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則建造了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徐氏後代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
它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建築規模最大的祠堂,對研究清代的民間祠堂建築有重要價值。
1995年以來,花都區委、區政府為了保護和利用好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投資並發動社會籌資對資政大夫祠進行全面維修,拓展為文物旅遊區,經五年修葺告竣。
今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規模龐大,集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廟於一體,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一組“三列三進六廊”的藝術建築群。
建築群組合之間有青雲巷相隔,縱深49米,右側有襯祠一列,後有古樓兩間,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形成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整體。
其建築氣魄雄偉,前有廣場,後有花園,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周邊綠樹成蔭,曲徑通幽,它既體現了嶺南建築的傳統風格,又具有南方園林的特色。
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即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和國碧公祠連建在一起的群體建築。
資政大夫祠是同治二年(1863年)任兵部郎中的徐方正為其祖父徐德魁被封贈資政大夫而建;南山書院則是兵部主事徐表正為其父徐時亮被贈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國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則是徐姓的祠堂。

建築格局

這四組建築先後建於清同治年間,前後排列整齊,由頭門、中堂、祖堂組成;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在頭門內院建牌坊,祖堂之後隔橫巷建二層後樓,建築布局、風格、形制保存完整。
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建築面積共5448平方米。
資政大夫祠,頭門面寬三間15米、進深兩間9.2米,分心牆前後用石柱,在前檐次間石柱後加花崗石欄柵,明間設石門框。
大門上石額刻“資政大夫祠”。兩側為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瓦脊。
牌坊建於同治二年,四柱三間四樓,連州青石打制,面寬9.35米、高9.8米,明間設兩層廡殿頂,上層檐下石打制的如意斗拱,正面懸刻“聖旨”,背刻“恩榮”及同治年間所頒的詔書。
兩側次樓為廡殿頂,高6米,檐下額枋雕有圖案,柱前後立抱鼓石。
中堂面寬三間15.25米、進深三間11.8米,十五架梁用四柱前出四檁卷棚廊,前廊梁架、駝峰、雀替均雕人物、花鳥、魚藻走獸等紋飾。
金柱為梭形柱並帶柱楯,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飾。
後進建築風格、形式與中堂一致。
資政大夫祠及南山書院的後樓相連,磚木結構,高二層13米,封山火牆,灰塑博古脊飾。
首層門板、欄板均雕有紋飾。南山書院後樓部分構件和樓板已拆掉。
資政大夫祠後樓樓板、樓梯尚保存,現已維修復原。
亨之徐公祠及國碧公祠布局保存完整,亨之徐公祠在部分建築內加建了水泥結構,一些建築構件損壞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